
■教育啟新程 改革再深化
“將近兩萬平方米的土地,都是市政府按教育用地給提供的,稅收上還給我們抵扣了近1/3的教育費附加。好政策一出,干起活兒來我們更起勁了。”提起山東濰坊以“財政+金融+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政策推動校企合作的舉措,當地知名企業歌爾股份有限公司員工管理部總經理魏文濱興奮地說。
近年來,濰坊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先行先試,從金融扶持、稅收優惠、土地保障、信用激勵等方面入手,解決企業后顧之憂,為校企合作注入動力。
打好政策“組合拳”
產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熱企冷”,是困擾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一方面,產業鏈“人才吃不飽”是常態;另一方面,人才鏈受困于“合適的工作機會少”。
“企業每年需要付出大量的資金、人力成本來進行職業院校畢業生崗前技能再培養,但是最終學生留在該企業工作的意愿可能沒那么高,許多成本都‘打水漂’了。”魏文濱介紹,以前每年從學校招聘大概2000名畢業生,但是留存率不足50%。
“教育的公益性和企業的營利性特征,造成校企雙方在各自身份、關系的認知上處于供需分離狀態。”濰坊市產教融合研究院院長田元訓分析,這導致企業的合作意愿不高,“剃頭挑子一頭熱”現象還存在。
如何才能打消企業顧慮,變“一頭熱”為“兩頭甜”,真正實現校企深度融合?
為了解決這一核心問題,2023年,山東出臺組合式激勵政策,將“碎片化”的產教融合激勵政策有機整合,融成一張“明白紙”。其中,“財政+金融+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政策可謂“點睛之筆”。
山東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金融政策先行,即政策鼓勵銀行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性”原則,支持產教融合項目和產教融合型企業發展;財稅政策緊跟,產教融合型企業興辦職業教育的投資符合規定的,可按投資額30%的比例抵免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費附加;土地政策保障,企業投資或與政府合作建設職業院校、高等學校的建設用地,按教育用地管理,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可通過劃撥方式供地,鼓勵企業自愿以出讓、租賃方式取得土地;信用政策兜底,開展行業信用評價,對評價結果好的企業,在例行檢查、專項抽查中減少檢查頻次,在上市融資、政府資金支持、產業扶持政策、評優表彰、政務事項辦理等方面予以優先或便利。
“整體上看,措施從企業需求出發,全面深入為企業在各方面拓展政策空間,大大提升企業的政策享受范圍。同時,這也是下達給相關政府部門的‘任務清單’,各級政府部門在促進產教融合方面有據可依、有的放矢。”山東省職業技術教育理論研究中心秘書長郭慶志說。
深化合作促融合
“進入車間后,學生才會有更真切的感受,他會聞到車間的氣味,接觸到企業的工程師,感受到現場管理的真實情況。”歌爾公司校企合作總監劉永介紹,有了校企合作新場地之后,學生實踐更方便了。
新場地由何而來?近年來,濰坊先后出臺產業學院建設、產教融合企業培育、細化落實產教融合激勵政策等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文件10余個。
2023年,稅收方面,濰坊為28戶次產教融合型企業抵免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費附加1665萬余元;土地方面,為4個職教類項目解決土地指標724畝;財政方面,2022年度撥付產業學院獎補資金486萬元,撬動社會資金近億元;金融方面,引導鼓勵金融機構推出多元化融資品種,為產教融合實踐基地、學校基礎設施建設、設備更新等提供信貸支持,近3年發行專項債券12億元,支持濰坊職業學院新校區和“雙高”校建設。
“在哪兒培養”的問題迎刃而解,企業積極性大大增加。在歌爾匠造培訓中心,超過600臺(套)緊跟產業前沿的精密儀器、非標自動化設備正在運行中,近百名企業工程師講師專職授課,80余部企業實訓教材深入講解,學生們認真地進行設備的拆裝、調試、編程等實訓操作。
自2018年起,歌爾公司與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山東科技職業學院、濰坊職業學院等15所院校,開啟匠造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濰柴控股集團與學校共同探索出“1.5+1+0.5”三段式人才培養模式。這些模式培養出的學生就業意愿強、技術技能熟練,實現了“畢業即就業,上崗即勝任”。
5年前,李煥玲考入山東科技職業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經過雙向選擇,進入“匠造班”學習,入學第一年以校內基礎知識為主、企業實操訓練為輔,第二年則轉入歌爾匠造培訓中心學習。“在這里,我能跟著企業老師系統地提升崗位操作技能,為第三年進企業實習打下基礎。”李煥玲說。作為“匠造班”畢業的高職生,她在入職歌爾后享受與本科生相同的薪資待遇。
“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歌爾匠造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的學生,已經是企業優秀且穩定的技能型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來源。”劉永介紹。
此外,濰坊還通過省市共建的濰坊市產教融合研究院,上線產教融合公益服務平臺,服務省內150多所職業院校、2700多家企業,助力247個合作項目高質量發展,成為引領區域產教融合的高端智庫平臺。
對接產業引“活水”
走進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實訓基地,記者第一眼便看見大廳里擺放著一臺智能“試衣鏡”。站在特定位置,機器立刻自動識別身高、體重、三圍等參數,并展示出不同款式、花色的服裝效果。此刻的實訓室里,學生正專心進行著裁剪工作。
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專任教師張善陽依托服裝工藝與設計專業群科研成果,離崗創辦濰坊尚德服飾有限公司。公司落戶學院紡織服裝生產性實訓基地,使教學、研發、生產、創新創業融為一體,構建起“產學研創”空間一體化布局。
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將地方產業和學校優勢專業結合,把企業崗位需求巧妙地融入教學體系的每一個環節,將企業的資源轉化為辦學的寶貴財富。山東科技職業學院院長劉福玉表示:“與海爾集團、歌爾公司等企業的合作,不僅解決了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的‘技能錯配’問題,更是創新性地引入德國AHK職業資格認證體系,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雙元制’教學模式。”
目前,濰坊各職業院校與2000余家企業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系,濰柴、歌爾等32家企業成為山東省首批產教融合型企業,歌爾成為全國首批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現代產業學院80余個,布局200個骨干專業,重點建設100個特色品牌專業等,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的專業體系;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現代農業等“十強”產業,通過系列政策支持和實際保障,推動企業和院校深化科技研發、人才培養合作。
近年來,濰坊市搶抓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國家級試驗區、省級示范區建設機遇,持續深化職業教育改革,走出了一條“產教深度融合、辦學主體多元、育人機制創新、現代治理保障”的創新發展之路,年均輸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8萬余名。“工匠之城”雛形初現,為濰坊產業升級發展提供了堅強的人才支撐。
“濰坊的職業教育發展依產業而興,產業發展因職業教育而強,產教始終同向而行、相互促進,在長期的改革發展中,已經形成了融合協同的密切關系。”田元訓說。
《中國教育報》2024年08月20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