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越來越多的高校試點辦起了微專業,雖然微專業證書并非學歷證書,也不具有學位授予資格,但依然吸引大量學生報名修讀。那么,微專業究竟有何獨特魅力,能否真正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成為未來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當怎樣理性看待并引導好“微專業”發揮更大作用?
通常而言,微專業是在學科專業規范目錄之外,由高校結合自身學科優勢、師資力量,自主設置的一種專業教育模式。就其顯著特點來講,微專業面向校內本科、研究生各年級,還有一些拓展至校外及社會人員,構建微型化、個性化和系統化的課程體系,靈活、開放且系統地培養學生專業知識、能力和素質。相較主修學科專業,微專業更加緊密關聯戰略性新興產業,圍繞特定的新興交叉領域或前沿方向,如“腦機接口與智能工程”“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人工智能大模型”“可持續發展與碳中和”“智能綠色車輛”等,此外還會推出一些核心素養類,如“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幸福心理教育”等。
之所以廣受熱捧,是因為微專業具備一些獨特的優點。首先,小微卻精干。微專業雖“微”,但不失“專業”的性質,可視為優中選優的系統化課程模塊、特色化的人才培養項目。多數微專業培養方案中明確列出了修讀條件,如對學生年級、學科專業、知識能力素養的要求,有些還會組織擇優性的面試選拔。開設的課程門數一般是5—8門,總計學分一般為15—20學分。從課程數和學分量看,一般是主修學科專業的1/9,但開設的往往是核心前沿課程,具有一定挑戰度,需要花時間去鉆研。完成微專業培養方案各項要求,可申請微專業證書。其次,靈活而不失緊湊。微專業的課程設置與培養模式更加多樣,內容形式相對彈性,自由探索空間較大,能有效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個性化及多樣化需求,但節奏往往非常緊湊,主要安排在周末或者工作日的晚上授課。除安排一定的理論學習之外,更加強調課內實踐、企業崗位實踐等教學實踐環節。圍繞重點行業企業的關鍵領域、前沿方向,設定一批實踐研究項目,開展項目式、合作探究性教學,快速加深學生對行業知識的認知理解,提升精于實操的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以高效應對就業市場的迅捷變化。再其次,開放而又交融。微專業的教育教學環境是開放的,高校內外、課堂內外、虛擬與現實相融合。微專業發揮高校多學科交叉優勢,由不同學科專業領域的教師自主組織、不同學科專業的學生自主修讀;運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新技術,構建起結構化強、深度和延展兼具的知識體系,面向應用領域創新實踐和交叉拓展,開闊學生學術視野,提升其知識遷移等多元能力。
微專業正是主動對接未來新興產業、前沿技術發展而構建的新型跨學科教育模式。學生主動選擇微專業,自然會帶有濃厚的興趣和強大的自驅力,可顯著提高學習力、思想力和行動力,進而融合內化為較高創造力,為未來發展及規劃提供更多可能、賦能更大勝勢。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背景下,高校微專業應時應勢設立,創新了跨學科專業教育組織模式,促進了多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積極服務于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和融合發展。這是教育教學組織形式的重塑,也是對科教、產教資源的再發掘和再利用。當然,我們在看到微專業廣受熱捧、具備顯著優勢的同時,還要進一步關注并反思可能存在的風險挑戰。少數高校要求每個院系至少開設一個微專業的舉動是否值得提倡?一些學生不計成本地盲目選擇微專業,而降低對主修學科專業的學習要求是明智之舉嗎?對微專業的設置標準、跨學科整合、質量保障,以及學生學習過程及成效的評價機制是否健全和明朗?微專業授課深度有限,課程系統性弱等深層次問題存在,是否有利于培養時代所需的創新型復合人才?
盡管微專業的發展的確面臨一些現實困難和未來不確定性,但終歸來講,數字化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倒逼高校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改革。微專業是積極適應數智化時代發展需要,應對高校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鏈接不夠緊密的有益探索。進一步講,微專業將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置于中心的教學理念和培養趨勢,以跨學科形式沖破學科專業劃分過細、過窄,符合教育發展規律,順應復雜創新需求,助力高校學子成長成才成業,是一種值得期待的新型專業教育模式。
基于此,立足靈敏度高、可塑性強、精益化的“小”優勢,高校應對照人才培養目標開展專業、科學設計,不斷明確定位、結構、內涵和方向,整體規劃、自行設置并靈活調整微專業。強化微專業內涵建設,作出一系列更“美”的教學制度安排,構建有活力的跨學科專業教育生態系統,協同培養更好滿足社會需求的復合型創新人才,應對未來知識演進與工作世界變化。
為此,要推進多方協同育人。教育行政部門須考慮研究制定高校微專業設置規范和評價標準,運用政策引導、資源投入、共享機制等,支持高校規范而高質量開展微專業建設。高校要積極創造條件,組織不同領域的高校教師、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科研院所研究人員等,協同開發多學科交叉融合型課程。其實,微專業及相關課程可以成為高校“特區”,逐步向校友及社會開放,通過線上線下方式授課,不斷獲取社會贊助、企業合作以及收取學費等方式反哺學校,開發更多更優質微專業教育資源。
此外,要賦能學生學習發展。這其中,保障微專業教育教學質量是關鍵。高校應結合已有基礎優勢,有序安排微專業的領域方向設置和課程組構成,賦能教育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管理、評價制度以及教學方式方法等革新發展。針對建設規劃、培養過程、條件保障、建設成效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持續優化微專業治理機制,有效發掘和驗證學生興趣、志趣甚至天賦,增進學生學習動機、投入而提升學習質量。客觀而言,并非所有學生都適合修讀微專業,要有序引導學生客觀分析自身優劣勢、科學規劃職業目標,在學有余力和具備一定興趣的條件下做好理性選擇。
當然,還要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微專業教學內容并非相關學科專業的拼湊組合,而是相互滲透、整合、重組及優化的結晶。高校應積極構建學科交叉融合型課程體系,既要與學科發展、產業發展及職業發展高度匹配,還要綜合學習者認知與心理情感特征、個體稟賦與興趣特點和資源現狀,深入實施跨學科項目教學,開展進階式、精深性教學,不斷生成新的微專業、課程及知識體系。對于那些適應性強、認可度高、教學質量突出的微專業,高校可在未來學科專業規劃中予以重點關注。
(作者系天津大學發展規劃處副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4年11月01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