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點火!”
11月15日23時13分,隨著天舟八號“01”指揮員張楠的口令,長征七號遙九運載火箭搭載天舟八號貨運飛船在海南文昌發射場升空。發射現場,掌聲雷動。因為有著共同的航天夢,會聚于此的他們,也擁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追火箭的人”。
隨著長征系列、天舟系列相繼在文昌升空,在這個因“航天之鄉”而逐漸為人熟知的小城,越來越多學子帶著“航天夢”,踏上更遠的人生旅途。
一顆愛國心的萌芽
位于龍樓鎮東南角的淇水灣是文昌火箭發射的最佳觀測點之一?!懊糠昊鸺l射,沙灘上全是人,有航天愛好者,也有帶著孩子來感受航天氛圍的家長?!泵康竭@時,從事旅游服務工作的陳祥東就會忙碌起來。
從淇水灣出發,約10分鐘車程,就能到達一所以“航天”命名的小學——龍樓鎮航天小學。在校園內,航天元素處處可見。望向發射場方向,學生符雯敏自豪地介紹:“發射場就建在我過去的學校舊址上?!焙教煨W由地源小學和美南小學合并而成,當年發射場就選址在星光村所在的椰林之中。2010年,為支援發射場建設,美南小學、地源小學師生騰出了這片土地,搬遷到了現在的移民安置區內。
對鎮上的人來說,“追火箭”已不稀奇。學校操場、門前空地、自家屋頂……發射那天,抬起頭就可以看到那簇升空的巨大“火焰”,“愛國心”“航天夢”的種子在學生心中悄然生根發芽。
在龍樓鎮,中小學的“小朋友”最期待的就是“大朋友”來學校的日子。航天小學校長林奮說,經常有航天專家到學校舉辦講座。就在不久前,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大學生支教團還到學校給學生講解了航天知識。
參與了30余次發射任務的航天工作者何宏業經常主動參加航天科普活動。“我來文昌已經14年了,可以明顯感覺到航天教育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焙魏陿I說。
“文昌市以創建文昌國際航天城為契機,充分挖掘藍色航天資源優勢,利用文昌航天科普教育館主陣地,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沉浸式課程,進一步激發青少年學習和傳承航天精神的熱情?!蔽牟薪逃志珠L張光潤說。
一個科學夢的誕生
譚理川是文昌中學的科創負責人,也是文昌中學航天教育校本課程教材的主要編寫人。2006年,從海南師范大學畢業后,他進入文昌中學成為一名物理教師。
當時,在中學開展航天科普教育,設備器材是個難題。沒有實驗器材,怎么辦?譚理川帶著學生用簡易材料親手制作。學生底子薄也是個問題,譚理川便從零開始手把手地教。
文昌中學的航天教育校本課程就在這樣的探索中逐漸成形。如今,學校開設航空教育模型、衛星測控等課程?!敖陙恚度雽m椊涃M建設微星測控站、航天創客實驗室等,為文昌中學成為全國航天特色學校打下了堅實基礎。”譚理川說。
興趣會“傳染”,對火箭的熱情在文昌快速擴散。
2018年2月2日,我國首顆教育共享衛星“少年星一號”發射升空,其身上鐫刻了包括文昌中學學生林小涼、尚陽洋等參與“少年星”原型星設計和組裝的學生名字。
如今已經從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專業畢業的林小涼回憶起高中時光,他說那時候天天“追火箭”,每天心里都有用不完的“燃料”,那是一段像火箭發射一樣熱血的日子。
11月23日,清華附中文昌學?!拔牟倌晷恰迦A附中號”衛星工程正式啟動。翻開清華附中文昌學校的特色課程表,“航空筑夢”、編程課、算法課等各類特色課程映入眼簾?!霸谖牟教斐羌铀俳ㄔO的大背景下,我們也將航天科技教育視為提升學生科學素養、拓寬國際視野的重要途徑?!鼻迦A附中文昌學校特色辦學主任韓錦輝說。
近年來,文昌市的航天特色教育脈絡日漸清晰,當地通過完善和優化科學課程教學體系,鼓勵和支持學校成立科技社團,不斷強化航天科普特色實踐教育活動。今年,文昌學校、文昌市第一小學等學校還開展科創教學數字化探索試點,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展開教學。
一座航天城的起飛
依托航天發射基地,文昌市圍繞航天城“三區三鏈”建設,通過把航天育種、科技制造、火箭組裝、數據應用等納入青少年課外學習,實現教育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
“我們設置了多樣化線路,比如,文昌航天超算中心研學旅行工作圍繞航天大數據、超級計算、文旅元宇宙3個特色元素和模式定位展開;海南航天育種中心能讓學生探索到‘航天果蔬’種子在太空中的‘奇妙旅程’等?!蔽牟薪逃指本珠L朱曉峰說。
走進文昌航天超算中心,來此研學的學生共同見證了火箭升空的激動時刻。“相比在電視上看到火箭升空的距離感,學生在此將沉浸式體驗難得的震撼?!蔽牟教斐阒行臉I務總監吳坤崖介紹,從去年8月營業開始,參觀人員累計3萬多人。
兩年前,為支持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和文昌航天城建設,哈爾濱工程大學選派王黎明作為掛職干部來瓊。那一年,與王黎明一同來的還有張如生、徐海等6人,他們分別由國家航天局、中國科學院等單位選派,共同組成航天產業組團來到文昌。用他們的話說,他們也是為“追火箭”而來。
成立海南省航天技術創新中心,設立西北工業大學文昌衛星與大數據技術研究中心……近年來,文昌市不斷加快航天產業布局,航天產業已經成為文昌“向天圖強”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典范。依托優勢加快構建火箭鏈、衛星鏈和數據鏈等商業航天產業集群,推動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有機銜接,“航天+教育”產業發展越發蓬勃。
有人說,當烈焰劃破蒼穹,望向星空的一刻是“宇宙級的浪漫”。如今,“追火箭”的人越來越多,文昌已從昔日的小城蛻變為如今的國際航天城,成為有目共睹的“航天夢”起航地。
《中國教育報》2024年12月16日 第0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