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產教融合作為破除教育與產業系統體制機制障礙、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關鍵路徑,已成為地方高校深化人才培養機制改革的重要著力點。然而,當前地方高校產教融合方面仍面臨機制不貫通、資源不聯通、要素不融通三大痛點問題,嚴重制約了人才培養機制改革的進程與效果。
在此背景下,常州大學主動謀求與國家戰略、江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將深化產教融合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通過系統性謀劃組織設計、協同性推進載體建設、整體性賦能人才培養,打通產教融合的“三個一公里”,著力培養符合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的創新人才。
打通“最初一公里”——
系統性謀劃組織設計實現機制貫通
健全組織架構。學校構建了以“產教融合工作領導小組、產教融合教育辦公室、產教融合創新發展研究院”為核心的集管理、研究于一體的校級產教融合組織管理架構,有效實現了產教融合理論研究與改革實踐的互動轉化。產教融合工作領導小組由校領導和各職能部門負責人組成,負責統籌開展產教融合工作;產教融合教育辦公室負責推進產業學院建設、品牌專業建設、資源平臺建設以及開展產教融合教育研究管理;產教融合創新發展研究院負責優化頂層設計、理論研究以及對外服務功能。
健全制度建設。一是獲取政策支持。2020年江蘇省教育廳與常州市人民政府簽署共建常州大學協議書,雙方形成了“建設更多特色優勢學科、培養更多高素質創新人才、集聚更多高端人才隊伍、建設更多高層次創新平臺、產出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共建目標,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二是出臺制度文件。學校建立校院兩級制度保障體系,從專業建設、課程教材資源建設等方面全過程、全方位落實產教融合相關政策。三是研制產教融合指引。學校牽頭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產教融合工作指引》(團體標準),填補了該領域標準空白。
健全運行模式。一是構建新型學院運行模式。學校堅持以學院為建設主體,推進“一院一融合”工程。2017年以來,學校相繼獲批首批國家級現代產業學院、省級重點產業學院、省級產教融合重點基地等,實現了工科學院省級以上產教融合基地全覆蓋。二是提升專業內涵建設。學校以專業評估推進專業建設規范化,堅持“特色發展、分類建設、示范引領”,以一流專業建設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
打通“中間一公里”——
協同性推進載體建設實現資源聯通
打造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學校發揮石油石化行業特色與優勢,聚焦國家石油石化產業關鍵技術瓶頸問題,在國內率先開展校企“產學研用”科技創新模式改革,與中石油共建“中國石油—常州大學創新聯合體”,與中石化下屬公司先后共建5個創新聯合體。
打造高層次創新創業平臺。一是實施“一院一區、一專一坊”工程。在學院層面建設14個校級創新創業教育特色示范區,實現學院雙創教育工作“專人+專金+專場”,在專業層面建設專創融合工作坊,在班級設立學生雙創委員,將雙創教育延伸至班級。二是以賽賦能激發創新勢能。強化競賽訓練推動孵化轉化,夯實“意識啟蒙—實踐激發—大創訓練—競賽提升”的“四位一體”創新創業競賽訓練體系。
打造高水平成果轉化平臺。一是高水平建設科技服務平臺。學校以“服務地方企業需求,拓寬學??蒲星馈睘樽谥?,成立常州大學技術轉移中心,積極促進產學研協同技術轉移,大力推動科技成果向地方的轉移轉化。二是全鏈條推進“產學研轉創用”。學校以常州大學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為依托,以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級技術轉移中心為紐帶,以產業引導基金為載體保障,賦能產業創新人才培養要素迭代升級,有效實現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產業孵化的良性循環。
打通“最后一公里”——
整體性賦能人才培養實現要素融通
聚焦產業需求,優化專業和課程。一是圍繞產業鏈優化專業鏈。學校圍繞江蘇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50條重點產業鏈戰略需求,主動布局區域地方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急需專業。二是設置交叉學科專業。學校立項建設29個學科交叉、復合型微專業,提升人才培養與產業創新發展需求的耦合度。三是建設產教融合型課程教材。2022年,學校在省內率先啟動產教融合型課程、教材立項建設工作,建設校級產教融合型課程58門,編寫5個系列39本產教融合型系列教材。
聚焦產業場景,創新教學方法和評價。一是改革教學方法。2018年起,學校在本科專業培養方案原則意見中明確要求:學院應實施以問題/工程導向、面向產業應用的研究性教學為主要內容的項目化、案例式、探究式等多樣化教學方法改革。二是重構教學評價。將培養方案與行業標準相結合,重構教學評價指標和辦法,確保教學評價的全面性和準確性。
聚焦產業育才,打造產業師資隊伍。一是共建校企引才平臺。學校通過與地方共建平臺、建立海外引才工作站、依托各級產教融合育人平臺等載體,實現人才聯引互聘,共引一批新能源領域高端人才和青年英才;重點選拔一批有較強技術研發和團隊管理能力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搭建企業與教師的溝通橋梁。二是建立共育共享機制。學校實施省—市—校級產業教授管理機制,充分發揮產業教授專業技術優勢和橋梁紐帶作用。近3年,共計獲聘本科類產業教授54名。三是深入實施“千師千企”行動計劃。2023年,學校制定《常州大學“千師千企”行動方案(2023—2028年)》,將人才培養改革“關口”前移,支持高層次人才在高科技企業、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之間柔性流動,推動智力資源跨行業跨地域調配,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
?。ㄗ髡呦党V荽髮W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4年12月23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