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公安部網安局消息,近日,公安網安部門偵破一起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案。犯罪嫌疑人胡某是一名在校大學生,非法入侵了學校某系統并獲取兩萬余條該校學生個人信息,后利用AI技術向其中的兩千余名學生發送騷擾短信。
這一事件不僅暴露了個別學生對技術的濫用,更折射出人工智能深度滲透社會的今天,技術倫理教育與法治意識培養的緊迫性。當技術門檻不斷降低,如何讓“科技向善”從口號變為行動準則,是高校乃至全社會必須直面的挑戰。
人工智能技術的雙面性在年輕群體中體現得尤為鮮明。作為與技術共生的一代,大學生對AI工具的高頻使用催生了無數創新實踐,卻也暗藏倫理失范的風險。技術能力的快速提升與法治意識的相對滯后,容易造成大學生對技術認知的偏差。個別大學生認為技術無所不能,數據信息竊取等只是普通的技術操作,忽視了技術背后的權利邊界與社會責任。這種割裂若不被正視,技術越前沿,其潛在的破壞力就越可能突破社會規則,并造成難以估量的后果。
面對技術應用的倫理風險,高校亟須構建“技術+法治”雙核驅動的教育模式。在人工智能等專業課程設置中,應增設技術倫理相關內容。例如,引導學生探討隱私保護與數據采集的界限問題;在技術應用實踐時,引入對技術應用社會影響的評估,讓學生從接觸技術實踐的起始階段,就思考技術應用在可行性與合理性方面的問題。
法律對技術犯罪的“零容忍”態度是守護倫理底線的最后屏障。技術本身的中立性不能成為開脫罪責的理由,相反,掌握先進技術者應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司法機關嚴格懲處違法違規行為,這既再次明確了技術領域不能觸碰的紅線,也有利于營造健康的行業環境。任何企圖借著技術創新的名義逃避法律約束的行為,最終依然會得到法律的懲罰。建議把嚴格的法律約束和潛移默化的教育協同起來,給技術應用明確劃出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的清晰界限。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重地,在傳授技術知識時,需要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與守法準則。無論是課程設計的革新,還是法律意識的強化,最終目標都是讓大學生明白技術的價值不在于其本身的高深,而在于能否為人類福祉提供正向推力。唯有手握技術的年輕人既懂科技創新又明善惡邊界,將法治思維貫穿技術創新的全過程,方能在創新與倫理的平衡中,讓技術應用向有益的方向發展。
(作者系清華大學法學院博士生)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23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