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質量的持續提升,本質上是制度創新與管理變革的過程。唯有構建動態的課程管理制度體系,才能真正實現課程的持續優化與發展。重慶市江津區四牌坊小學校以“融”為核心理念,提出“融和”教育,整體建構“融和”課程,以制度創新驅動課程持續迭代,深化課程動態化實施,促進課程育人目標的達成。
構建動態化的課程管理制度。如何讓課程保持新鮮度、時代感、適切性?學校課程審議委員會制度將課程決策由行政指令轉向專業治理。學校建立了三級課程審議機制,由學科專家、骨干教師、家長代表組成的專業委員會,每學期對課程實施效果進行量化評估與質性分析,通過數據看板與實證表現實時監測課程質量。學校課程資源更新機制要求課程資源庫保持不低于30%的年更新率,通過教師原創、購買課程、校級共享等多渠道實現資源動態迭代。學校設立“課程創新積分”,將課程研發、教學創新納入教師專業考核,與職稱評定、績效獎勵掛鉤,促進課程持續改進。
以管理創新激發課程生命力。如何關照課程的長程實施?學校以項目招標的方式打破傳統課程開發的行政壁壘。學校定期舉辦“課程創新挑戰賽”,通過揭榜掛帥的方式激發教師創造力。建立“課程協作體”,以跨學科教研構建起課程協同創新的網絡,實現語文與藝術的協同合奏、體育與數學的跨界融合等。開發“家長職業課程資源圖譜”,每年吸納100余位家長志愿者參與課程設計與實施,使社會資源持續注入學校課程體系。學校還建構了幼小初一體化課程實施的“超鏈接”,小學教師走進幼兒園,初中教師走進小學,實現課程自然過渡。
評價杠桿撬動課程“進化”。如何激活課程實施的活力?學校構建了“融和”課程的評價體系,建立“學生成長值、家長滿意度、社會認可度”評價模型,通過“課程心電圖”動態呈現課程發展態勢。定期組織“課程聽證季”,收集學生提案、家長建議、專家意見,形成改進清單。為拓展課程的自由度,學校研發了一、二年級情境式、多元學科融合的趣考,掙脫考試分數的束縛,立足素養育人,為教師更加自主地實施和創造課程激發更多可能。
課程優化的本質是教育管理智慧的持續進化。從剛性制度到彈性機制,從單項管理到多元共治,從靜態結構到動態系統,這種制度層面的深刻變革正在重構課程發展的邏輯。當課程管理制度真正具備自我更新、自主調節、自然生長的能力時,學校教育必將煥發出勃勃生機。
(作者系重慶市江津區四牌坊小學校黨總支副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25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