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候面試的青年。
國際勞工組織發布的報告《世界就業和社會展望:2025年趨勢》顯示,2024年全球青年失業率為12.6%,顯著高于一般失業率。為了幫助青年就業,國際組織和部分國家從宏觀政策規劃、中觀教育系統改進、微觀青年就業服務體系搭建等方面著手,優化青年就業結構,提升青年就業韌性。
全球青年就業現狀
青年群體仍面臨較高的失業風險。當前全球青年群體中,未接受教育、未就業或未接受培訓(“尼特族”)的比例達到20.4%。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指出,低收入國家25—29歲青年中僅有1/5能夠找到一份有保障的帶薪工作;在高收入國家,從事臨時性工作的青年比例有所上升。根據新西蘭統計局數據,2024年第四季度,該國青年失業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英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英國“尼特族”數量達到11年來的最高值。
青年就業區域不平衡。根據《世界就業和社會展望:2025年趨勢》,各地區青年就業的形勢和趨勢有巨大差異。2024年北非15—24歲青年失業率高達22.8%。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則面臨非正規就業和在業貧困的挑戰,2024年該地區非正規就業的人員比例達到86.6%,約62.6%的家庭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在阿拉伯國家,青年占該地區失業人口的40%。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青年勞動力參與率從2004年的51.9%下降至2024年的39.3%,大約20%的青年是“尼特族”。在歐洲和中亞地區,2024年青年失業率約為13.5%。
青年就業面臨挑戰
行業需求分化。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青年就業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傳統行業就業機會減少。澳大利亞就業與技能委員會指出,在澳大利亞,住宿餐飲、醫療和社會救助、零售貿易是青年求職者最集中的行業,但青年能夠獲得的崗位多屬于低技能類型。法國當下各行業的招聘需求呈全面收縮態勢,生活服務、商業服務、零售、建筑等行業的招聘需求降幅最明顯。
青年技能與市場需求脫節。通常而言,雇主最看重的求職者素質包括工作態度、溝通能力和相關經驗。澳大利亞就業與技能委員會在《招聘經驗與展望調查》報告中指出,35%的雇主將缺乏工作經驗視為青年求職失敗最主要的原因,緊隨其后的是求職者資質和技能不足,占比達16%。據調查,截至2024年3月,新西蘭“尼特族”人數達8.2萬,較前一年增加了1.2萬人。新西蘭社會政策分析師保羅·巴伯指出,“尼特族”群體面臨缺乏職業技能、心理健康問題加劇、長期依賴福利等多重風險。他強調:“這些年輕人正處于職業生涯的起點,但沒有足夠的就業準備,導致他們在經濟波動中最容易被邊緣化?!?/p>
推動青年就業的舉措
注重就業技能培養。加拿大安大略省高等教育質量委員會發布《從學校到工作的過渡:職業發展活動和服務對畢業生勞動力市場結果的影響》報告,強調體驗式學習、特定行業資源、社交網絡構建等對于畢業生過渡到勞動力市場具有積極作用。其中,體驗式學習不僅包括傳統實習和合作教育項目,還涵蓋工作整合學習、現場實踐、應用研究等多種形式。調查發現,參與體驗式學習的畢業生在相關領域就業的比例為83%。馬來西亞建立了以行業為主導的課程更新機制,使機械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率提升至92%。南非通過創設行業技能委員會,實現培訓內容與采礦、旅游等支柱產業的對接。新加坡理工學院與行業伙伴緊密合作,持續更新課程內容,確保學生掌握行業技能,并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同時,新加坡教育機構還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溝通、協作等關鍵軟技能,以及數字和人工智能等新興能力。
拓展就業渠道。為幫助青年就業,提升教育系統整體服務能力,南非基礎教育部聯合就業和勞工部啟動就業計劃,預計為未滿35歲的青年提供超過20萬個就業崗位。芬蘭政府推出《2023—2027年人才促進計劃》,旨在通過系統性改革,吸引國際人才,優化勞動力結構,解決關鍵行業的用工短缺問題。
優化就業服務體系。一是建立針對青年求職者的職業指導機制。英國政府計劃投入5500萬英鎊,整合現有的就業中心和國家職業服務體系,為求職者提供更全面的就業支持服務。這項改革旨在打造一個統一的服務平臺,幫助求職者更便捷地獲取就業信息和職業指導。澳大利亞通過與學校緊密合作的專業人員提供職業指導,幫助學生在離校前掌握基于工作的技能和知識,并在學生遇到就業問題時提供及時幫助和支持。二是增加對青年就業工作的資金投入。英國政府發布《讓英國重返工作白皮書》,宣布投入2.4億英鎊用于解決就業問題,其中4500萬英鎊作為“青年保障計劃”的專項資金。三是關注青年弱勢群體的就業機會。新西蘭政府推出“就業行動計劃”,目標是在2030年前顯著減少依賴政府提供的“求職者支持福利”的社會人員,其中一項重點任務是在初入職場等關鍵時刻為青年弱勢群體提供定向支持。
營造良好就業環境。除了常規的畢業半年就業調查之外,新加坡教育部還借助定期的勞動力市場調查來跟蹤畢業生中長期就業成果,以便更全面地掌握青年就業動態。英國政府投入3億英鎊用于加強18歲以下青少年的職業培訓。具體措施包括:推出“風險預警指標”系統,以盡早發現可能失學或失業的青少年;為在校學生提供為期兩周的工作體驗機會。為了提升青年就業率,一些國家還強化青年權益保護,堅決查處就業歧視等違法行為。芬蘭在《2023—2027年人才促進計劃》中強調對勞動剝削和非法用工“零容忍”,政府將建立跨部門監管機制,嚴查違規行為,暢通舉報渠道,加強社會監督。
總之,做好青年就業工作,需要考慮青年“職前—求職—職后”全過程的需求變化,協同政府、學校、社會等多方力量,解決青年在技能、培訓、心理等方面的現實問題,幫助全球青年拓展就業空間。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宋佳系該校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本文系2024年度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國家青年課題[CDA240262]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5年06月05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