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的孩子們正在玩區域游戲,園長照例到班級查看。音樂區的涵涵一看見園長,立馬站起來,用手指著園長高聲說道:“你怎么又來了!”園長笑瞇瞇地走近說:“我來看你們呀。”涵涵小臉一揪:“哎呀,這是我們班的音樂區,你不能進來。”園長笑著對我說:“還怕我進他們區呢。”
說罷,園長走到教室門口和我繼續交談。這時,涵涵又跑出來,笑瞇瞇地說:“你是女生,我是男生。”由此,涵涵與園長又展開了新的對話。
這段小插曲雖然短暫,卻讓我意識到,這個愛表達但尚不懂分寸的小男孩,正處在“愛說話”與“會說話”的斷層地帶。
涵涵的媽媽雖在外地工作,但很關心孩子,她不止一次表達過,涵涵很會說話,每次回來都被他哄得很開心。可就是這樣一個說話“很甜”的孩子,在班級卻常給人留下說話“有刺”的印象。究其原因,我想可能是涵涵語言表達能力有限,還無法準確表達復雜的情感,因此他會使用直接甚至略顯冒犯的語言。
“你怎么又來了”背后,表達的可能不是生氣、攻擊,而是驚訝、歡迎。“這是我們班的音樂區,你不能進來”,也反映了涵涵對“領地意識”的初步認識,這是孩子在社交中的常見表現。
于是,晨間談話時,我主動提及園長來班級參觀的事情,將園長比作來我們班做客的客人,并展開話題討論:“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客人呢?”我希望以此引導孩子們思考并分享對客人的態度和行為。
然后,我根據孩子們的分享總結出簡單的禮貌用語,比如“歡迎您來”或者“很高興見到您”,從而幫助孩子們建立社交禮儀的具體經驗。
為讓涵涵體驗到友好的話語帶來的積極體驗,我請涵涵扮演客人進行情境表演,涵涵體驗到了被歡迎的感覺,增強了同理心。
中午散步時,涵涵又遇到了園長。這次,他沒有像之前那樣說話,而是稍微停頓了一下,似乎在回憶晨間談話時學到的禮貌用語。隨后,他抬起頭,笑瞇瞇地對園長說:“園長媽媽,見到你真高興!”
這一幕讓我感到欣慰,也讓我堅定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涵涵的轉變雖然微小,但卻是一個重要的開始。孩子天生有表達欲望,但尚未掌握表達情感的恰當方式。作為教育者,我們的任務不是簡單地批評孩子言行不當,而是要通過耐心引導和正向示范,幫助他從“愛說話”過渡到“會說話”。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第三實驗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07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