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不少中小學生家長被孩子的作業輔導問題所困擾,甚至成為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中都容易產生壓力和焦慮的因素。面對此問題,家長覺得有些“兩難”:管得太多容易產生親子矛盾且不利于孩子的自我管理,不管作業又覺得不放心,且可能會受到一些來自學校及環境的影響和壓力。這個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也折射出家校共育當中責任邊界模糊、協作機制不暢的深層問題。如何在尊重教育規律以及明晰各自職責的基礎上,構建協同互補的教育生態,是值得家校共同思考的問題。從破解“作業困局”入手,構建合理的家校邊界,可以成為探索協同育人創新路徑的一個突破口。
分層作業指導機制:個性化支持為家長“減負”
“作業”的本質其實是學生鞏固知識、發展思維的自主學習途徑,然而當下單一的作業模式以及“家長代勞”等異化現象的出現,根源是忽視了學生個體差異及家校功能的邊界問題。學校可以發揮自身的專業主導地位,通過構建分層作業指導機制來為學生和其家庭提供個性化支持。第一步是對作業進行分層設計,比如建立“基礎+拓展+挑戰”三級作業體系,為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提供適配性任務。基礎層級作業聚焦核心知識鞏固,確保學生達成課程標準基本要求,這類任務要有明確導向性和可操作性,讓學生能獨立完成;拓展層級作業可側重知識綜合應用,鼓勵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探索答案;挑戰層級作業則面向學有余力的學生,以開放性問題激發其探究欲望,比如“如何設計社區垃圾分類優化方案”。
作業設計應經過專業和科學論證,避免把教學責任和壓力轉嫁給家長,同時可通過課后服務等渠道提供專業指導,確保學生在獨立思考中獲得成長,家長在作業指導中的角色也可以回歸“陪伴者”而非“輔導員”。
學校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比如對于低年級學生要注重培養其專注習慣,對于中高年級學生要著重發展其自主規劃能力,家長可以協助制訂學習和作息計劃但不要代替孩子檢查作業。針對學習存在困難的學生,學校可以建立幫扶機制,通過個別輔導幫助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而不是簡單地要求家長“加強輔導”。北京某小學實施的“作業紅綠燈”制度很有借鑒意義,即學生完成作業之后標注“已獨立完成(綠燈)”“需老師講解(紅燈)”或“部分疑問(黃燈)”,教師根據這些標注進行針對性指導,這樣既減輕了家長負擔又強化了學校責任。
分層指導機制的核心要點是“各歸其位”,學校守住專業教育的底線,不把教學任務家庭化,家庭要守住生活教育的邊界,不要越位承擔教師職責。這種邊界感的建立,既能讓作業回歸育人本質,也能讓家長從“助教”角色中解放出來,更多專注于孩子的習慣培養、情感教育等方面。
智能作業管理平臺:打通家校信息壁壘
技術賦能給重構家校共育邊界帶來了新的可能性。傳統作業模式中,家校信息不對稱是造成責任不清的重要因素,具體表現為教師不了解學生在家完成作業的真實狀態,家長不清楚作業對應的教學目標及具體要求。智能作業管理平臺的價值在于可以借助數字化工具打通信息壁壘,構建透明且高效的協同通道。智能作業管理平臺的核心功能應當聚焦在“溝通、反饋、分析”這三大維度上,從而避免因信息誤差而導致的無效干預。
智能平臺可以在反饋機制方面進行創新,如可以采取AI批改與教師復核相結合的方式,快速生成具有個性化的作業分析報告。這些數據既為教師調整教學提供依據,也讓家長可以有針對性地陪伴孩子一起分析和復盤,例如“我們可以重點看看豎式計算的步驟,你覺得哪里容易出錯”;平臺還需要設置“邊界保護”相關功能,避免數字化工具使家校邊界模糊的情況加劇。又例如可以將作業提交時間設置為“彈性區間”,允許學生因特殊情況延遲提交,也防止家長因孩子作業“超時”產生焦慮而過度干預等。
實踐性學習任務:提供家校共育新場景
要深層破解作業困局,除了觀念上的轉變,還需要形式上的創新。采取項目式學習任務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途徑,它以真實問題為載體為學生布置“實踐性作業”,為家校共育提供全新的協作場景。項目式學習任務的設計立足“生活聯結”與“多元參與”,比如學校可圍繞“校園生活”“社區發展”等主題開發作業任務包,注重學生生活能力、實踐能力的提升。比如低年級可開展“校園植物觀察日記”等項目,讓學生在科學課學習中學會觀察,家長可協助記錄,最后由學生在班級展示成果;中高年級可設計“社區老字號探訪”“城市交通擁堵治理建議”等項目,由教師進行指導,家長可利用周末時間參與、陪同或給項目提供意見建議、資源支持。
項目式學習任務的評價機制是維系良好協作邊界的重要保障。傳統的作業評價常常聚焦于結果的“正確性”,這樣很容易導致家長過度干預學生學習,而項目式學習任務的評價應該側重過程的“參與度”及“成長值”。學校可以設計多維度評價表,學生自評要聚焦于“我學到了什么”,家長評價要側重于“孩子在過程中的習慣或態度變化”,教師評價則重點關注學生“核心能力的發展”。通過這樣的創新實踐,家庭和學校既可以在協作上建立更清晰的邊界,又可以圍繞學生的健康成長形成一致的育人目標和更強的協同力。
(作者系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副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07日 第0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