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AI生成
今年秋季學期,很多高校的“開學第一課”不再局限于教室之中。一份從實驗室研發出的禮物、一堂上在智能車間的工匠課、一道閃耀在校園里的榜樣之光……各校通過沉浸式、互動化的創新實踐,為新生獻上別開生面的“大學初體驗”,讓育人工作從“第一課”開始就看得見、摸得著、記得住。——編者
浙江農林大學:
炫專業 這份迎新禮“內含玄機”
本報訊(記者 蔣亦豐 通訊員 陳勝偉)“農研呵護”面膜、“會長出樹苗”的種子紙、抹茶冰淇淋……9月13日,浙江農林大學2025級新生一進校門,便陸續收到所在學院精心準備的“新生禮物”。這些禮物大多由學院師生自主研發,不僅儀式感滿滿,更是盡顯“專業范兒”。
“真的是啤酒!還有這么多餅干!”在食品與健康學院報到點前,不少新生和家長品嘗了師生釀造的啤酒、烤制的奶香小餅干,新奇體驗讓大家眼前一亮。一名來自寧波的新生當場向老師咨詢:“學長做的餅干太好吃了!我們要到幾年級才能學?我已經迫不及待了!”
現代農學院報到點的“農研呵護”面膜吸引了眾多新生關注。考慮到新生即將開啟軍訓,這款面膜正是為他們量身定制的。一名新生現場試用后笑著說:“一開始以為就是普通面膜,沒想到是助力軍訓的‘寶藏’!貼上一張享受滿臉清涼,太棒了。”
竹子研究院的“竹韻新生禮包”同樣獨具特色,內含竹節杯、竹制書簽、中性筆等,兼具實用性與文化寓意。其中,竹節杯以竹為形,滿滿匠心,杯身竹節象征“虛心有節”,寄語新生治學當懷謙遜之心,節節攀升的形態則承載“步步高升”的期許。
此外,各學院還準備了諸多“小驚喜”:教師研發的特色零食、師生在實驗室培育的多肉盆栽、專業教師推薦的經典書籍……不少新生表示,希望從這份禮物開始,把大學生活過得扎實充實,更期待自己能學好專業知識,為下一屆新生制作出更精美的禮物。
安徽工程大學:
去實地 這堂思政課“腳下沾泥”
本報訊(記者 方夢宇)近日,安徽工程大學與蕪湖市總工會聯合主辦的“青春對話勞模”開學季系列活動分別在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建四局蕪湖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舉行。
學校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人工智能學院2025級近30名新生走進奇瑞,先后參觀了智造一工廠焊裝車間、總裝車間和勞模工匠技能大師聯合工作室,近距離感受汽車制造流程的智能化與高效化,參與發動機實訓體驗課,深入體驗蕪湖高端制造業的發展水平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第一次走進智能工廠,現代化的生產場景令人震撼,我對未來的專業學習充滿期待!”大一新生陳最說。懷著對勞模的尊敬,來自建筑工程學院的30多名2025級新生與專業課教師一起走進中建四局蕪湖建設投資有限公司項目現場。
“當我們把每項任務都當作證明自己的機會,再難的工程都會變成勛章。”2025年全國勞動模范楊鵬超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與職業感悟。從施工“小白”到“全國優秀農民工”,從大山深處的農民工到全國勞動模范,他不懈奮斗的故事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名新生。“跟著師傅認真學”“遇到困難不放棄”“多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這位90后全國勞動模范用質樸的語言鼓勵學生們扎實學好課本知識,在實踐中鍛煉真本領。
據悉,近年來,安徽工程大學致力打造“最美麗的大思政課”品牌活動,不斷加強“行走在企業”的“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此次在開學季創新開展“大思政課”實踐教學,旨在通過實地參觀、實訓體驗、與勞模工匠面對面交流,在大學生群體中大力弘揚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社會風尚,同時幫助大學生更深入地認識蕪湖、了解蕪湖。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
學榜樣 這場風采展“能量滿滿”
本報訊(記者 程墨 通訊員 陳子倩 葉夢婷 金果果)連日來,武漢工程科技學院校園處處洋溢著青春活力,迎新現場,學校優秀學生風采展用鮮活的圖文定格國家獎學金獲得者的學術風采、優秀學子的奮斗足跡以及師生在國際交流和社會實踐中的卓越表現,成為最具感染力的“育人名片”。
展牌前,新生與家長駐足觀看,不時交流感悟。“這些榜樣的成長經歷,讓我真切感受到學校的育人特色,對孩子的大學生活充滿期待。”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新生劉勝倬的家長說。漢語言文學專業新生何雅雯說:“優秀學長學姐們的榜樣力量,讓我明白了學習與實踐并行的重要性。我會以他們為標桿,精耕專業,力求進步。”
榜樣的力量不僅停留在展覽中,還貫穿迎新服務的每一個環節。無論是引導新生熟悉校園、協助完成報到流程,還是細致解答新生及家長的疑問,學校都用行動將育人理念落實到日常,讓榜樣的精神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也讓新生在入學第一刻就感受到學校的關懷與溫度。
迎新現場,黨員先鋒服務崗的志愿者穿梭忙碌,搬運行李、指引流程、解答疑問,用實際行動傳遞溫暖。“參與迎新是黨員教師的責任,要保障新生順利入學,更要讓他們感受到校園的溫情與力量。”武漢工程科技學院黨政辦公室教師劉青鋒說。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黨委書記張會利表示,學校在迎新現場布置優秀學子展板,旨在向廣大新生及家長展示育人成果,進而激發青年學生的內生動力,希望廣大新生在“拔節孕穗”的關鍵期向榜樣學習,在大學里成為更好的自己。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17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