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呂良鎮的芡實種植基地,江蘇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崔鳳杰(前左二)與基地工作人員一起調研芡實移植情況。
在江蘇鎮江新區永興農機機械化專業合作社,江蘇大學農業工程學院師生利用低空無人機采集大田信息。
在江蘇航天海鷹公司生產車間,江蘇大學激光先進制造團隊成員葉云霞教授(右一)了解企業技術應用情況。
在江蘇鎮江星馳智行軟件公司,江蘇大學技術經理人開展跟蹤調研服務,幫助企業解決技術落地、人才引進、場地配套等“燃眉之急”。
在江蘇大全集團油浸式變壓器總裝車間,江蘇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黃娟(中)現場解答企業生產中遇到的設計圖紙規范性問題。
在江蘇蘇芡農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冷鏈加工車間,崔鳳杰教授(前右一)帶領師生調研芡實加工情況。
在江蘇蘇芡農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女工們展示公司開發的芡實系列產品。
在江蘇大全集團低壓成套電氣生產車間,江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通信工程學院教師宋雪樺(中)、金華(右)與企業技術人員交流基于AI的自動化生產線檢測技術。
今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明確要求,“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能”,其中提出“建強技術轉移轉化等專業人才隊伍”。
江蘇大學創新產學研用機制,打造了一支100多人規模、專兼職結合的技術經理人隊伍,他們穿針引線,深度串聯高校、政府、企業,有效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堵點。本報記者用鏡頭記錄了江蘇大學科技紅娘牽線搭橋的生動實踐,敬請關注。——編者
泡在芡實田,扎進冷鏈車間……近日,江蘇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崔鳳杰奔走在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芡實生產基地和學校實驗室之間,探尋芡實采收加工流程的優化方案。
“技術堵點藏在生產線上,答案就得在一線找。”田埂上,陪同崔鳳杰教授現場考察的還有江蘇大學技術經理人周濤。在得知蘇芡農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在保鮮儲運和產品開發上遇到技術瓶頸后,周濤邀請崔鳳杰團隊到企業“巡診”,僅用4個月就促成“芡實營養品質提升與保鮮儲運關鍵技術”合作項目落地。
這是江蘇大學創新產學研用機制,以“三診模式”服務地方產業的生動實踐。該校產學研合作處處長汪少華介紹說,所謂“三診”包括“坐診”“巡診”和“會診”,“坐診”由學校技術轉移中心組織專家深入地方,地方科技部門組織對口企業現場咨詢;“巡診”由學校技術轉移中心組織專家,主動深入企業生產一線進行技術診斷;“會診”是學校技術經理人針對企業復雜技術需求或共性難題,邀請跨學科、跨領域專家集中研討,提出系統解決方案。
目前,江蘇大學已形成了一支100多人規模、專兼職結合的技術經理人隊伍,他們穿針引線,深度串聯高校、政府、企業。
在鎮江市航空航天產業調研中,技術經理人祝俊發現產業鏈核心企業航天海鷹公司在纖維復合材料成型工藝優化、大型復材構件熱壓罐成型等方面存在核心共性難題。
“基礎工藝不突破,產業升級寸步難行。”祝俊精準對接校內資源尋求解法,校企雙方組建了跨學科攻關小組,深入開展多輪技術“會診”。最終,江蘇大學激光先進制造任旭東教授團隊成功啃下“硬骨頭”,與企業合作完成了省級重大成果轉化項目,成果應用于C919、C929大飛機后機身等關鍵部件研發。校企不僅共建了前沿實驗室,還聯合培養了30余名研究生,實現了科研攻關與人才培養“雙豐收”。
“再有半年,汽車底盤測試研發中心就要搬進大禹智谷科技產業園,我們非常期待。”江蘇大學汽車工程研究院教授徐興說。得益于學校技術經理人牽線搭橋,他們與江蘇諾微達自動化公司的合作快速推進,不僅成功孵化出星馳智行軟件公司,更一站式解決了企業技術落地、人才引進、場地配套等“燃眉之急”。
實踐證明,江蘇大學“三診模式”是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堵點、激活區域創新動能的有效路徑。近3年來,江蘇大學與華為、廣西玉柴、中國廣核集團等3000多家企事業單位合作,累計簽訂橫向合作項目5000余項,技術交易額突破12億元。“我們將不斷探索產學研合作的新途徑新模式,把校地產學研合作推向更高更好的層次,為區域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高校力量。”江蘇大學副校長李紅表示。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17日 第0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