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自主時間帶來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成為孩子應對未來挑戰的心理基石,也能成為他們持續學習和成長的動力源泉
近日,一位朋友和我說起國慶長假期間他家上小學六年級兒子的日程安排,我發現孩子的時間安排得很滿,且絕大部分活動都是家長安排好的,孩子可以自主支配的時間少之又少。另外一位朋友的孩子今年剛上大學,開學不到兩個月,孩子表示非常不適應大學生活,因為之前都被安排好了每天要做的事情和計劃,現在突然進入相對自由的、需要自己規劃的節奏中,他反而覺得無所適從了。
這兩個家庭的孩子雖然處在不同的年齡和學業階段,但他們的情況是有一定內在聯系的。如果我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少給他們自主時間,什么都由大人來安排和計劃,孩子只用按照家長的意志來執行,童年生活被缺乏自主性的各種“訓練”所替代,那孩子很可能會進入這樣一個不利于他們長遠發展的處境:即使有一天在生理上已經成年了,但在心理上卻難以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他的生命力、內驅力和創造力在常年的“被安排”和“被訓練”中一點點消耗殆盡。
有研究證明,無論是從生理學還是心理學角度,人都是需要自主時間和空間的,這也符合人的自然生長發育規律。人類對自主性的需求根植于我們大腦結構與神經系統的生物學本能,自主感是維持生理穩定和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我們會看到,孩子從會表達自己的意志開始,就會表現出想要自己做主的愿望,比如穿什么衣服去幼兒園、早餐先吃雞蛋還是先吃面包,他們都很喜歡由自己來決定。這是因為當我們作出自主選擇并成功實現目標時,大腦的獎賞系統會被激活,自主決策本身就是一個需要大腦前額葉皮層高度參與的過程。當人的自主行為帶來積極結果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讓人產生愉悅感和成就感。這種愉悅感會強化該行為,形成“自主行動→積極反饋→愉悅感→再次自主行動”的良性循環。
反之,當自主權被剝奪,個體感到失去控制時,人很容易產生無力感和無助感,并導致壓力激素水平升高。長期如此,會導致人的動機下降。當孩子的時間完全由成人規劃和安排時,他們所有的行為都由外部指令驅動,這會導致“他驅力”過強,一旦外部壓力消失,孩子就容易失去方向和動力。這也是為什么有不少孩子在進入大學后,會出現如前文所述的境況,失去了長期以來的外部督促和安排,孩子的內驅力又沒有被培養和激發起來,他們就容易變得無所適從。
還有一種在現實中比較常見的情況是,家長不能看見孩子閑下來,一旦孩子沒有在做與學習相關的事情或者沒有坐在書桌前,就開始感到焦慮不安。殊不知,那些看似有點兒浪費時間卻可以由孩子自主決定的事情,也許恰恰是寶貴的成長契機。無論是選擇看一本書、畫一幅畫,還是觀察一群螞蟻搬家,甚至是看著天空發一會兒呆,這個選擇和行動都源于他內心的好奇和對世界的探索欲望,這個過程正是在一點點地將外部驅動轉變為珍貴的內在驅動。
這樣的自主時間可以讓孩子在沒有外界干擾的情況下,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找到能讓他持久投入并感到快樂的事情,可以幫助孩子探索真正的興趣和熱情所在。當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他自己想做的事情時,他還會從內心深處產生一種信念:“我能行!我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這種成功體驗所建立的自信,遠比來自外部的表揚和認可要堅實和持久。這種“自我效能感”,可以成為孩子應對未來挑戰的心理基石,也能成為他們持續學習和成長的動力源泉。
因此,家長首先需要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自主性需求,突破自身的認知局限,認識到自主意識和自主時間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當孩子表現出想要自己做主的合理愿望時,給予他們適時的鼓勵和選擇的自由;其次家長需要克服自身對時間的焦慮感,努力不要將成人世界的不安全感投射到孩子身上,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尊重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不要將孩子的時間安排得太滿,允許他們有一些留白的時間,有一些屬于他們自己的自由或閑暇的時光;最后家長始終要有清醒的認識,我們不可能永遠為孩子做主,他們總有一天要獨立面對人生路上的風雨和挑戰,要真正為了孩子的長遠發展考慮,就要著力培養孩子成為有內驅力、有責任心、有解決問題能力的人,而不要讓他們長大后成為什么都等著父母來安排的巨嬰或者“空心人”。
(作者系本報記者)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20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