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人口結構深刻變化的背景下,“一老一小”健康照護成為重大民生課題。面對行業人才短缺與培養體系不適配的雙重挑戰,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立足百年辦學根基,創新構建“一體四合四度”專業群建設模式,積極探索現代康養人才培養的有效路徑。
近年來,學校立足服務“浙里康養”“浙有善育”等民生金名片,開設了一批涉老涉幼專業,成立了寧波老年照護與管理學院、寧波家政學院等特色產業學院,組建了健康養老協同創新中心。創新是學校發展的基因,面對人口老齡化加速和生育政策調整帶來的新需求,學校將專業建設重心聚焦“一老一小”健康照護領域,開啟了專業群重構的探索之路。
服務“一老一小”
面對康養行業人才供需錯配、產教融合不深、育訓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學校構建了“一體四合四度”專業群建設系統路徑。
一體設計,重構發展生態。打破傳統專業壁壘,圍繞“康養護居”與“醫護康育”兩大技術鏈,將原本分散的護理、康復治療技術、老年保健與管理等專業整合重組,構建服務“一老一小”的兩大專業群。通過“以群建院”,優化基層教學組織,實現資源集約利用,推動專業結構精準對接健康服務產業鏈。
四合推進,強化產業適配。“多鏈耦合”重塑“培養規格—崗位方向—課程體系—教學評價”鏈路,推動專業群與行業“人才鏈、崗位鏈、技術鏈、標準鏈”深度融合;“仁術融合”將“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貫穿育人全程,依托健康人文類課程、生命教育基地、“孝老慈幼”文化節等載體,建設智慧教學平臺、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實現技術技能與人文素養協同提升;“產教融合”構建“行業平臺—緊密基地—特色項目”三級體系,共建產業學院、臨床學院,聯合開發課程與教材,開設現代學徒制班和訂單班;“跨界整合”打破專業與學科界限,組建多學科教學創新團隊,設立跨專業教研室,提升綜合服務與創新能力。
四度提升,強化服務能級。專業群與產業匹配度持續增強,“一老一小”專業群畢業生就業對口率分別達89.39%、98.03%;學生崗位勝任度廣受認可,用人單位滿意度超98%,學生在國家級技能大賽和創新創業賽事中屢創佳績;產教協同度顯著提高,校企合作從“物理疊加”走向“化學相融”;社會支撐度不斷夯實,年均培訓從業人員近1.4萬人次,牽頭或參與制定多項行業與地方標準,為推動區域康養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從“優秀”到“引領”
學校護理專業群、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群均以“優秀”通過省“雙高”驗收。“一老”專業群全A+,“一小”專業群A+專業占比超2/3,康復治療類、健康管理與促進類兩個專業類連續4年位列全國第一,形成顯著的專業高峰。畢業生去向落實率持續保持在98%以上。涌現出“全國大學生自強之星”“中國好人榜”等一批先進典型。
學校積極構建產科教融合平臺,牽頭成立全國健康養老產教融合共同體、全國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人才培養協同方陣,開展行業訪企拓崗“浙里行”等活動,年均培訓康養從業人員近1.4萬人次。“寧衛號”健康專列、生命關懷志愿服務等品牌項目,面向區域衛生健康行業、社會民眾等培訓5萬余人次,開展生命健康技能和志愿活動1200余場,受益群眾8萬余人次,廣受社會關注;多項政策建議獲省市領導批示采納,充分彰顯了學校在健康照護領域的引領力與服務力。
升維“服務貢獻”
學校的探索實踐表明,衛生健康職業院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從“自我完善”轉向“戰略支撐”、從“教育供給”升維“服務貢獻”,一要強化戰略對接,圍繞健康中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等國家戰略,優化專業布局體系,提升服務能級;二要堅持仁術融合,將職業精神培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德技雙修;三要深化協同治理,構建“校企行社政”多元共治機制,推動教育資源和產業資源有機融合,教育供給與社會需求精準對接;四要推動數字賦能,深化“人工智能+”,布局應用場景,推動專業智能化改造,打造人機協同育人新模式;五要建立動態機制,形成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持續優化的專業群生態,不斷增強對產業升級的引領力和貢獻度。
以專業群系統重構為突破口,不僅成功破解了學校自身發展瓶頸,也為同類院校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建設范式。站在百年新起點,學校將繼續秉持“仁愛、健康”的校訓精神,持續深化“一體四合四度”建設模式,努力培養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高素質現代康養技術技能人才,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寧衛”力量。
(作者系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21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