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產業結構正發生深刻變革,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職業本科教育作為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產業競爭力。職業本科教育的核心目標在于培育復合型人才,即培養既懂技術又懂管理、既善于動手又善于創新的“現場工程師”。為實現這一人才培養目標,職業本科教育需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打造多元化載體,建立完善的保障體系,進而更主動地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在服務國家戰略中實現自身價值。
深度融合,構建產教協同的實施路徑
產教融合并非新概念,但傳統校企合作常因多種因素難以深入。真正的深度產教融合,要構建教育界與產業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關系,在戰略、資源、過程、文化等多維度展開。在戰略層面,要建立校企命運共同體,實現利益共享、責任共擔;在資源層面,要實現設備、技術、人才等要素的充分流動與優化配置;在過程層面,要將產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在文化層面,要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相互交融。這種全方位的深度融合,是職業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具體實踐中,需重點把握以下五個關鍵要素:一是專業設置要緊跟產業發展步伐。以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大學為例,學校建立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的機制,緊密對接當地無人機產業鏈,依托華東無人機基地,整合無人機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專業,打造低空經濟專業群。二是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標準。例如,常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與中車集團合作,將企業最新的技術標準和質量要求融入課程體系,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掌握行業最前沿的知識和技能,確保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用性。三是要實現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例如,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與智能制造企業共建實訓基地,企業將價值數千萬元的生產線安置在校內,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鍛煉實踐能力。四是校企文化的交融不容忽視。例如,江西軟件職業技術大學引入知名IT企業的創新文化,設立“創新工場”,鼓勵學生參與真實項目研發,幫助學生提前適應職場環境,實現從學生到工程師的平穩過渡。五是將機制融合作為保障產教融合持續深化的關鍵。職業本科大學要建立校企共同治理的現代大學制度,例如在產業學院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讓企業真正擁有辦學話語權。同時,要創新教學管理制度,推行彈性學制,以適應企業生產周期和人才培養規律。
多元載體,搭建產教融合的落地橋梁
產教融合需要依托具體載體落地實施。一是區域載體要求職業大學扎根地方、服務地方。例如,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針對當地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發展需求,專門組建生物制藥專業群,為區域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二是行業載體要求學校與行業協會保持密切合作。例如,上海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定期參與民航局組織的行業標準修訂工作,確保教學內容始終與行業發展同步。三是園區載體實現教育與產業的零距離對接。例如,深圳職業技術大學將校區建在園區內,學生可以隨時到企業見習實習,企業工程師也經常到學校授課。四是頭部企業載體提供了高質量的合作平臺。高校與華為、騰訊等龍頭企業共建的產業學院,能夠將最先進的技術、最嚴格的標準引入校園,幫助學生樹立追求卓越的職業精神。五是科創平臺載體打開了創新人才培養的新通道。通過參與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科研平臺的工作,學生可以接觸前沿技術,培養創新思維和研發能力。
完善體系,筑牢產教融合的保障根基
深度產教融合的推進需要建立完善的支撐體系。黨建引領是根本保證。要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把牢辦學方向,確保產教融合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學校通過設立校企聯合黨支部,有效協調各方利益,化解合作中的矛盾,為產教融合提供了組織保障。
人才培養是核心任務。要構建德技并修的育人體系,既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又錘煉他們的職業精神和道德素養,將思政教育融入實訓環節,在技能訓練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和家國情懷。
文化滋養是精神動力。要營造尊重技能、崇尚實干的文化氛圍。通過設立大師工作室、舉辦技能競賽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技術、鉆研技能的熱情;定期邀請勞動模范、技術能手進校園,用他們的成長故事激勵學生,增強職業認同感和自豪感。
學科建設是發展基礎。職業本科大學要圍繞產業需求構建應用學科體系,推動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例如,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大學智能制造學院將機器人技術、智能制造、汽車服務工程、機電一體化專業融合,形成了符合智能制造需求的新興專業群方向。
社會服務是價值體現。職業本科大學要主動面向行業企業開展技術服務和員工培訓,在貢獻中實現自身價值。例如,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大學通過“一院一鎮、百團百企”項目,打造100個教師創新團隊,為區域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既提升了教師實踐能力,也擴大了學校影響力。
國際視野是時代要求。職業本科大學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技術人才。例如,可以通過引進德國職業教育標準,結合本土實際進行創新,形成特色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ㄗ髡邌挝唬荷虾V袃S職業技術大學)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22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