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的小女孩C,白天頻繁小便失禁,半夜驚醒后因害怕而大哭,一有不如意的地方,就會控制不住情緒發火。C的母親在懷孕期間就遭受過丈夫的家庭暴力。C出生后,父親持續在她面前辱罵母親——這是日本學者友田明美在其著作《停止不恰當的教育》(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中所舉的一個案例。研究表明,語言暴力會對兒童的發育造成巨大的影響。即使不是針對兒童本身的語言暴力,僅僅目睹也會促使其身體分泌壓力激素,阻礙腦神經發育。
友田明美是一名兒童心理發育研究專家,長期致力于兒童發育學、兒童精神神經學及社會融合腦科學的研究?!锻V共磺‘數慕逃坊谄湄S富的臨床經驗和實驗研究,從腦發育的視角,揭示了父母或親人在兒童養育中的不當行為對兒童大腦發育和心理健康造成的深遠影響,并提出了科學養育的指導方法。全書共六章,從不當對待的定義、腦科學機制到如何擺脫不當對待,系統性地探討了兒童養育中的關鍵問題。
作者用“不當對待”來表述成年人對處于弱勢一方的兒童做出的不恰當行為。不當對待并非僅限于極端的虐待行為,它可能隱藏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許多父母在“教育”的名義下,無意中對孩子施加了身體或心理上的傷害。例如,言語上的否定、諷刺、辱罵、威脅,對兒童長時間的漠視,發生在兒童眼前的父母的激烈爭吵,乃至父母之間長時間的冷戰等。有些行為看似微不足道,有些行為看似與兒童本身無關,有些行為完全出于管教的目的,卻都可能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深遠影響。從這個角度看,為人父母者或多或少可能都有過不當對待的行為,不當對待離我們并不遠。
不當對待達到“虐待”程度時,對兒童的傷害已達成普遍共識,這樣的行為甚至已經觸犯法律。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尤其值得警惕的是那些常見但其危害很可能被忽視的不當對待。
體罰,一些人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之道。體罰的本意是讓孩子通過身體記憶的方式區別行為的好壞,從而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雖然罰站、罰跪、輕微的鞭打等體罰一般來說不會對身體帶來實質性傷害,但體罰不僅僅是造成身體上的疼痛,還會讓孩子感到極度的恐懼和屈辱。研究表明,曾遭受過嚴重體罰的對象與對照組相比,其大腦前額葉皮質中用于調控情緒、思考,與行動控制力相關的腹內側前額葉皮質容量平均縮小19.1%,與專注力、決策以及共情相關的前扣帶皮質縮小了16.9%。這些部位的損傷將導致心理障礙或引發重復性犯罪的行為障礙等問題。正因為體罰對孩子的傷害如此之大,作者認為體罰有百害而無一利,應該在養育中堅決摒棄。
忽視,讓低齡孩子長時間獨處或缺乏親子間的親密互動,都屬于忽視行為?!笆謾C育兒”就是典型的忽視。根據日本內閣府2017年一項關于低齡兒童對互聯網設備的使用情況報告,3歲兒童中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的兒童占比為47.5%,而9歲兒童中使用這些設備的兒童占比高達89.9%。走到任何一個公共場所,父母孩子各自玩手機的場景都非個別現象。忽視,會導致孩子左腦視覺皮質容量減少,大腦中紋狀體難以活躍,難以從日常的事務中感受到快樂,引發依戀障礙。研究表明,有依戀障礙的兒童容易較早出現藥物或酒精依賴問題。正常的依戀關系能使兒童獲得向外界探索的力量,有了被愛的自信和安全感,兒童的心理才能健康成長。
語言暴力,貶低、否定、辱罵孩子的話語,將孩子與別人家孩子過度對比,等等,都屬于心理、精神上的不當對待。語言暴力會使聽覺皮質過度發育,導致神經突觸雜亂生長,增加心因性耳聾的風險,引發情緒問題,甚至恐懼與人正常交往。研究還表明,來自父母雙方的語言暴力要大于僅其中一方帶來的影響,語言暴力的程度和頻次越高,對腦部產生的影響越大。語言暴力是最常見而又容易被忽視的精神虐待,為人父母者一定要警惕,否定、貶低孩子的語言不是教育,得到親人的肯定和充滿愛意的期待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動力源。
目睹家庭暴力。兒時目睹家庭暴力的人,長大后枕葉視覺皮質中的舌回比普通人小6.1%左右,視覺皮質的血流量增加8.1%左右,這是該部位過度敏感、過度活躍的表現。從舌回萎縮幅度看,目睹身體暴力導致舌回萎縮3%左右,而目睹語言暴力導致舌回萎縮20%左右。即使孩子并非直接受害者,家庭暴力也會對其心理和大腦發育造成嚴重傷害,尤其是語言暴力的影響更為深遠。正因為目睹家庭暴力對孩子的傷害如此巨大,作者認為假使一個父親是家庭暴力中的施害者,即便這個父親平時對孩子是溫柔關愛的,也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
大腦的發育有不同的敏感期,因此不當對待對大腦的傷害與年齡有關。例如,海馬體的敏感期為3—5歲,胼胝體為9—10歲,前額葉皮質為14—16歲。在這些敏感期,腦部如果受到壓力,損傷會更加嚴重。
擺脫不當對待的養育陷阱,應該提高對不當對待的認識,提高科學養育能力和水平。為人父母者需要時刻警惕自己對待孩子的行為是否得當,要建立起健康的親子依戀關系,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在孩子的養育過程中,遭遇各種難題和困境是難以避免的,當父母感到無力時,可以尋求專業機構的幫助,學習科學的育兒方法。
《停止不恰當的教育》不僅揭示了不當對待對兒童成長的危害,還為父母提供了科學養育的指導。它提醒我們,愛孩子不僅僅是提供物質條件,更需要關注他們的心理需求、情感健康和精神生長。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但我們可以通過不斷學習和成長,為孩子創造一個充滿愛與支持的成長環境。
(作者系廈門市海滄區教育局局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22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