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燃自信火炬,探索科學奧秘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市域方案
在“以縣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下,長期以來我國義務教育發展主要依托縣級行政單元推進。然而,隨著人口流動日益頻繁、教育需求日趨多元、區域發展差異不斷擴大,僅靠縣域層面推進已難以全面滿足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新要求。為此,《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深入開展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督導評估,有序推進市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將市域層面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正式納入國家戰略,標志著我國的基礎教育治理正從“以縣為主”向“市縣結合”躍遷。
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5個省份的246個縣(市、區)通過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認定。其中,山東威海、江蘇常州、甘肅嘉峪關、新疆克拉瑪依四個地級市率先實現市域范圍內的“優質均衡”全覆蓋,成為全國首批典型樣本。地市級作為“承上啟下”的中觀治理單元,在資源整合、政策協調、區域協同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四地的具體實踐,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借鑒與啟示——
一是明晰權責,健全“市縣聯動”教育治理體系。地市級雖然具備統籌規劃、協調整合等優勢,但政策真正落地生效仍依賴于各縣區部門的具體實施。為此,各地積極探索權責明晰、市縣聯動的工作機制。如威海市建立由市級牽頭、部門協同、區縣落實的推進體系。自2017年以來,市級層面已出臺28項配套政策,統一經費投入、規劃建設、設施配備、內部管理、質量評估等“五個標準”,為在全市范圍內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供了政策框架和路徑保障。常州市聚焦體制機制建設,市教育督導委員會出臺創建指導意見,統籌部署全市創建工作,明確各區縣的任務分工和完成節點。各區縣同步成立工作專班,制定“路線圖”和“時間表”,推行掛圖作戰、清單管理,確保各項任務落實落細、如期達標。
二是集團化辦學,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全域覆蓋。在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過程中,集團化辦學成為打破區域壁壘、實現資源重組與質量提升的重要路徑。各地市以優質學校為牽引,通過“總校+分校”模式、跨區域教育聯盟等形式,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向薄弱地區、學校延伸。常州市依托本地優質學校組建教育集團,推動集團內學校在師資配置、課程開發與教學管理等方面協同發展。2024年全市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覆蓋率高達97.49%,重塑了家長對“就近入學”的信任。威海市全面推行同學段學區制、跨學段協作制、學校聯盟等集團化辦學模式,建立了25個教育集團、46個教育聯盟,實現鄉村學校覆蓋率100%。克拉瑪依市組建“第一中學教育集團”,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范圍,實現了“以點帶面、連片推進”的集團化發展格局。
三是統籌調配,構建城鄉師資均衡配置新格局。各地從市域層面積極發揮統籌優勢,持續推動城鄉、區域、校際之間的師資均衡配置。威海市將教師編制統一納入市級“編制池”管理,打破區域與學段壁壘,實行動態調劑。常州市構建“優師共享”機制,加大教師跨校、跨區域交流力度:建立了36個“鄉村教師培育站”,覆蓋90%以上鄉村學校;組織249名優秀教師與141所鄉村學校結對共建,推動優質資源向基層輻射。嘉峪關市聯合市委編辦、人社、財政、教育部門持續推進“縣管校聘”改革,動態核編補崗,重點補充緊缺學科教師。同時安排專項財政支持教師培訓、職稱評聘與補貼激勵,促進教師總量與結構雙重優化。
四是因勢布局,促進資源供給與生源分布精準適配。科學研判人口變動趨勢、動態統籌學位供給,已成為市域層面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課題。各地通過優化存量結構、提升增量質量、強化技術賦能,不斷提升資源配置的適配性和精準度。威海市堅持城鄉學校辦學標準統一、同步改善,使農村學校標準化建設覆蓋率連續10年保持在100%。嘉峪關市結合城區人口結構變化,新建、改擴建學校6所,新增學位3945個。同時積極盤活普通高中與職教機構的閑置校舍,新增學位1750個,滿足不同片區學生就近入學需求。常州市開發了學位資源預警平臺和可視化系統,實現教育資源“一張圖”動態管理與精準預警,近3年全市通過新建、改擴建學校新增學位12.15萬個。克拉瑪依市聚焦學位緊缺片區,統籌推進一批重點項目建設,以保障城鄉學生“有學上、上好學”。
五是數字賦能,構建城鄉一體的智慧教育生態。在市域層面統籌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進程中,數字技術日益成為提升教育質量、促進資源均衡的“助推器”。各地市聚焦平臺建設、資源整合和教學應用,不斷拓展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和共享度。威海市依托“威海智慧教育云平臺”,整合網課視頻、教學案例、新教材解析等2000余萬個資源包,打造覆蓋全市的“空中課堂”,該平臺上線的“威海名師輔導講堂”已累計服務超200萬人次。威海還在全市推行“城鄉學生同上一節課”“城鄉教師同研一節課”機制,促進城鄉教育質量協同提升。嘉峪關市以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和“三個課堂”應用為主線,引導全市教師常態化使用優質數字資源開展教學。目前,該市教師在國家與省級智慧教育平臺的注冊率達100%,有效提升了教學質量與效率。常州市推進“1+1+N”智慧教育云平臺,覆蓋國家到學校五級互聯,370所中小學成為省級智慧校園,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協同共享。
(作者單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評價與督導研究所)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24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