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縣為主”到“市縣結合”,并非治理模式的偶然調整,而是我國義務教育發展應對時代挑戰、破解現實困境的新思路。這一轉變的背后,是人口結構、發展需求與治理瓶頸交織形成的“倒逼機制”,也是國家戰略導向下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主動突圍。
在城鎮化水平較低、人口流動相對平緩的時期,以縣級行政單元為核心推進教育管理,精準對接縣域內學齡人口分布、產業結構與民生需求,有效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歷史性任務——這是“以縣為主”體制的歷史價值。而隨著時代變遷,“以縣為主”的治理邊界逐漸顯露出“適配性不足”的缺陷。
其一,人口流動打破縣域教育邊界。城鎮化加速推動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區集聚,疊加跨區域就業帶來的隨遷子女入學需求,縣域內教育資源供需矛盾急劇升級:一方面,城區學校“大班額”“擇校熱”問題突出,學位供給嚴重不足;另一方面,農村學校因生源流失出現校舍、師資等資源閑置,形成“城區擠、農村空”的失衡格局。這種跨縣域的資源錯配,單靠縣域自身的調配能力根本無法化解。
其二,區域發展差異擴大教育鴻溝。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顯著,發達與欠發達地區在教育投入、師資質量等方面的差距不斷拉大:經濟強縣能高薪引進優秀教師、建設智慧校園,而欠發達縣域可能連“開齊開足課程”都存在困難。“縣域壁壘”的存在導致優質教育資源長期集中在少數經濟強縣,跨縣域共享渠道堵塞,“上好學”的公平訴求難以在縣域層面實現。
其三,教育需求升級超越縣域供給能力。隨著社會對教育質量的期待從“基本達標”轉向“優質多樣”,家長和學生對特色課程、優質師資、個性化教育的需求日益強烈。但多數縣域內優質學校數量有限,且受限于地域人才吸引力、課程研發能力,難以提供多樣化的優質教育供給,例如農村普遍缺乏藝術、體育、科技類專業教師。這種“供給能力與需求升級”的錯配,要求打破縣域資源局限,依托市域層面更豐富的資源,搭建資源共享平臺。
正是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國家層面的戰略導向為治理模式轉變提供了“頂層設計”。《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有序推進市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將“市縣結合”正式納入國家教育戰略,讓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從“縣域單點突破”轉向“市域全域覆蓋”。
從山東威海通過市級“編制池”破解縣域師資壁壘,到江蘇常州用市域集團化辦學消除縣域資源差異,首批實踐樣本印證了這一轉變的必要性:以市域統籌打破行政壁壘、平衡資源配置、響應人口變動,才能真正破解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深層難題,讓“每所學校都優質、每個孩子都公平”的目標從理想走向現實。
(張婷)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24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