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自建校之初,便開設中國上古史、西洋各國史等課程,開創了中原地區高等學府史學教育的先河。1923年,學校的前身——中州大學在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的基礎上成立,初設文、理兩科,史學隸屬于文科。1925年,歷史學系正式設立并開始獨立招生,至今已走過百年歷程。
薪火相傳:
三大傳統奠定百年風骨
百年歲月流轉,學科精神何以賡續?答案深植于前輩先賢所積淀的辦學傳統之中。這是學科發展的魂。
育人為本的教育傳統。學校第一任校長林伯襄在內憂外患、國弊民窮之際,提出“以教育致國家于富強,以科學開發民智”的理念。學校文科首任主任馮友蘭把辦好“像樣的本科”作為第一要務,延攬一批名師來校任教。繼任的李廉方院長積極改革大學教學制度,在文科各系試行“大學研究室實施計劃”,支持學生社團組織并出版會刊,現代教育風氣蔚然大觀。20世紀20至40年代,眾多名師先后在此執教,培養了一批后來享譽海內外的學術大師。如,著名歷史學家白壽彝在這里發表了第一篇學術論文,考古學泰斗尹達、石璋如就讀期間參與殷墟發掘,從此走上田野考古之路。
20世紀50至70年代,歷史學科始終保持較強的發展勢頭,育人成效十分顯著。在黃元起等名師的教導下,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歷史學科培養了一批著名學者與行業精英,至今仍然活躍在學術界乃至全社會的各個領域。
與師資同樣重要的是教材建設。20世紀50年代,教育部委托學校歷史系編制全國高等師范院校歷史系科所使用的中國古代史(本、專科兩種)等5種教學大綱。20世紀80年代初,朱紹侯主編的《中國古代史》等教材被教育部指定為部編教材,對全國史學教育與人才培養產生了廣泛影響。此外,周寶珠主編的《簡明宋史》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宋史教材;靳德行主持出版了新中國第一部通史體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李振宏主編的《歷史學的理論與方法》則首次以史學本體論、歷史認識論、史學方法論三大范疇建構了史學理論體系,為無數學子鋪就了歷史知識的專業底色。
文以載道的學術傳統。約900年前,開封不再是王朝都城;約70年前,它又告別了省會角色,從繁華之都回歸為中原小城。然而,正是這份遠離喧囂的寧靜與八朝古都的深厚文脈,共同將此地造就為一片潛心問學、孕育思想的沃土。在這片沃土上,百年學科雖風雨兼程,學術之魂卻始終堅守。近代社會飄搖之際,學校的史學先輩們致力于在亂世中守住一張安靜的書桌,于中西文化激蕩間尋一條新時代的出路。他們著書立說,弘揚學術。前輩先賢們無論在亂世中堅守,抑或在寧靜中享受學問,都深刻體現了“文以載道”的學術傳統。這種精神感染著一代代學子,永遠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
回應時代的經世傳統。歷史學不僅是考據訓詁,更在于通過對歷史的研究尋求經世致用之道,這是我校歷史學科的初心。20世紀20年代,中華民族危亡之際,馮友蘭、嵇文甫響應新文化運動,創辦“河南的《新青年》”——《心聲》雜志,破舊立新,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20世紀30年代,范文瀾、嵇文甫、姚雪垠等創辦以抗日為宗旨的《風雨》周刊,積極宣揚抗戰主張,極大地推動了河南救亡運動。有“清史研究第一人”之譽的蕭一山,在主持院務期間創辦《經世》半月刊,發刊詞即闡明史學“明道救世”的主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如何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歷史研究,是史學界需要解決的難題。嵇文甫、黃元起等于1951年共同發起、創辦新中國第一份史學刊物《新史學通訊》(即《史學月刊》),肩負起在史學界普及馬克思主義的莊嚴使命。
以期刊為學術陣地,發揮史學經世之用,回應社會關切,是我校歷史學科一以貫之的優良傳統。與之對應的,還有研究議題的選擇。學院確立與深化歷史學科的優勢方向,均源于國家與區域的現實需求,旨在從歷史中尋求借鑒與啟示。例如,中華文明探源研究始于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進程的探索。今天,“明道經世”既是歷史文化學院的院訓,也是歷史學科的永恒追求。
繼往開來:
體系化建設回應時代之問
改系建院近30年來,學院順應時代變化和國家所需,優化育人機制,完善學科體系,推動學院和學科高質量發展。
一是完成從專業建設到學科建設的跨越,實現了從本科到碩士、博士、博士后全鏈條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20世紀80年代以前,主要圍繞本科專業建設,重點培養師范人才;20世紀八九十年代,從本科教育拓展到研究生培養,歷史學也被列為河南省重點建設學科。此后,經過不懈努力,學院于2003年獲批中國古代史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11年同時獲批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二是學術研究領域不斷拓展,優勢特色日益凸顯。20世紀八九十年代,學院的史學研究者深入耕耘,產出了一批有重要影響的學術成果,奠定了在許多領域的學術地位。近年來,在保持傳統優勢的基礎上,跨時代、跨學科的特色研究成為新的學術增長點。
三是主動對接國家與區域發展戰略,積極承擔國家重大重點項目,彰顯史學服務現實的價值與功能。近10年來,學院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3項、重點項目11項,既致力于精深的學術研究,又關照了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真正做到了“思國家需、做國家事”。
回望百年來時路,有些標志性事件折射著歷史學科發展的軌跡,值得我們銘記。
一是20世紀30年代師生參與殷墟發掘,開啟了考古學與古文字學的學術傳統。二是20世紀40年代系統開展的開封周邊宋代歷史遺存與文獻資料整理工作,為新中國成立后開展宋史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三是20世紀50年代創辦的《新史學通訊》,確定了學校歷史學在全國學術界的地位。四是20世紀80年代初朱紹侯主編、10所院校共同參編的《中國古代史》教材的發行以及后來的多次再版,為學校帶來了持續不斷的影響力。五是20世紀90年代順應時代潮流主動求變,充分發揮歷史學服務現實的功能,開設旅游管理、廣告學、亞太經貿等專業,豐富辦學面向的同時為社會培養實用人才。六是2011年獲批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為學科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七是2014年獲批中華人民共和國田野考古發掘資質,使中斷了70余年的考古發掘傳統得以恢復。八是2024年初中國史學科入選學校“1+5”筑峰學科建設工程,重新獲得與其他優勢學科同等的地位,為創建一流學科奠定了堅實基礎。
守正拓新:
跨界融合定義未來之學
新百年新起點,機遇與挑戰并存。面對人文學科價值重估與科技產業革命的雙重變局,現代史學工作者如何延續史學的從容氣度?
對此,我們積極應對,主動求變。首先,調整育人模式。通過現代教育技術改造傳統課堂模式,提高教學效果;實施“課堂+講堂”的育人模式,將課堂教學與學術講座相結合,拓展學術視野,培養學術興趣;將課堂從學校搬到田野、景區、企業、影視城等場景,給學生提供將歷史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機會,培養其實踐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
其次,突破學科壁壘。在交叉融合中實現歷史學的時代價值,化被動為主動,嘗試與計算機、人工智能等學科合作,進行AI歷史教學與研究;依托外語學院百年辦學積淀,共建區域國別學;借助考古學跨學科特性,與生物、地理、醫學等學科結合,開展生物醫學與環境考古研究;與化學、材料、物理等學科交叉融合,開設文物保護特色專業,構建跨文、理、工、醫等的新興交叉學科體系。
生生而不已,化化而無窮。故如薪火之傳,不知其盡也。百年學院承古拓新,砥礪前行,無數優秀學人在時光中釀就的優良人文傳統必將經久而彌新,歷時而永光!
(作者系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29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