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晴馬上要入園了,媽媽內心既欣喜又有些許擔憂。她聽人說,小班幼兒在家喝足水,入園后盡量少喝甚至不喝水,這樣就能減少如廁的次數,減少穿脫衣服帶來的麻煩;還有的幼兒堅持不在幼兒園排大便,總是憋著回家后再上廁所,如果實在憋不住,就會便溺在褲子里……實際生活中,像晴晴媽媽這樣的擔憂有一定普遍性。很顯然,上述這些不科學的飲水和排便習慣都對幼兒生長發育不利,久而久之會影響到幼兒的健康。教師應及時幫助幼兒克服如廁困難,切實解決家長的后顧之憂。
作為教師,我們要正確認識可能產生上述現象的多方面原因。例如,幼兒離開親人和家庭往往產生明顯的焦慮情緒,獨立面對陌生的幼兒園環境或多或少會出現恐懼不安;家庭和幼兒園的如廁條件不同,幼兒大小便姿勢有別,也會給幼兒在園如廁帶來抵觸心理;幼兒全身心投入當前的活動,會不自主地抑制正常的排便反射,直至排便規律被打亂;衣著不合適或短期內不良的身體健康狀況等,也會增加在園排便的困難。
如廁是教師培養幼兒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衛生習慣的重要生活環節,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保育教育元素,需要教師做好耐心細致的引導和幫助,也需要家庭的積極支持與配合。
第一,增進師幼感情,消除幼兒的陌生和恐懼情緒。溫情的語言猶如滋潤心靈的甘露,是傳遞溫暖和關懷的重要方式。面對入園不久的幼兒,教師要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狀態,以親切和藹、支持性的態度和行為與幼兒互動交流,再加上自然恰當的擁抱、撫摸等,這些都有助于緩解幼兒的緊張情緒,會幫助幼兒逐步建立起對教師的信任感、親近感,形成對幼兒園的安全感。此外,教師還要善于發現幼兒的點滴進步,及時予以肯定和表揚。
第二,加強隨機教育,教會幼兒正確的大小便姿勢。客觀上,幼兒園提供的便池、便盆與幼兒家庭中使用的器具可能不同,由此帶來的排便姿勢也有所差別。主觀上,在陌生的環境中,幼兒可能因為過度緊張、焦慮使原本已建立起來的排便習慣和自理能力出現“倒退”現象,發生便溺在褲子里的情形也就不足為奇。針對這一情況,可結合園所實際創設暖心的環境,如在廁所墻壁懸掛富有童趣的如廁流程圖,在便池的兩側地面張貼小腳印圖案等,有利于激發幼兒在園如廁的興趣,緩解緊張不安的情緒;還可以有意識地營造寬松、和諧的如廁氛圍,用積極、平和的態度接納幼兒的如廁需求和行為,幫助幼兒逐步消除在園如廁的抵觸情緒;教師還應注重隨機教育,有針對性地教會幼兒正確的大小便姿勢以及安全衛生的注意事項,使其逐步掌握方法要領。
第三,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科學組織排便。集體活動前或活動后,教師應組織幼兒安靜、有序如廁。如果人數較多時,可合理安排錯時進行。教師要全程關注,幫助或指導幼兒學習脫、提褲子以及擦屁股的正確方法,提醒幼兒不要在衛生間里打鬧、逗留,便后要及時洗手。此外,教師還應指導家長做好配合工作,爭取家園同步教育。
第四,關注幼兒的排便情況,及時關心健康狀況。幼兒大小便的次數、顏色、數量等能反映出幼兒的健康狀況。小班幼兒的語言能力和生活常識有限,有時不會準確表達自己或同伴身體出現的不適狀況,教師如果發現異常,應及時聯系家長說明情況,并請醫務人員進行檢查,共同促進幼兒生長發育。
(作者系山東女子學院教育學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2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