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輪班,捧著飯盒蹲在機器旁邊吃,機器聲比鞭炮響。”展覽現場,馬先生等廣州造紙廠工人的手寫留言貼滿了展板。旁邊的屏幕循環播放著相關視頻,造紙機的轟鳴、鐵飯盒碰撞的清脆聲等接連響起,讓觀眾身臨其境。
“有一位阿姨把她的鐵飯盒帶來了現場,很激動地跟我們說,這些聲音讓她回到了在紙廠社區生活的時光。”在前不久廣州美術學院組織的“未來學院:GAFA通識教育改革實踐文獻展”上,觀眾的反應讓侯懿軒深受觸動。侯懿軒是廣美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學生,也是此次參展作者之一。在她看來,自己完成的不僅是一份作業,“更希望造紙廠工人團結奮斗的那段記憶重新被更多人看見、聽見”。
這是廣美以“大通識”為主線,開展本科人才培養綜合改革的生動片段。近年來,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加速演進,新質生產力對藝術創作主體的知識、技能和創意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藝術不應局限于審美價值,而要成為推動創新、解決問題、創造體驗的融合力量。在當今數智時代,美術學院在育人時,不能只是簡單地教授技法,而應兼具知識傳授、能力養成、思維啟迪與價值塑造。”廣美院長范勃認為,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情感體驗、意義建構等,對藝術創造來說尤為珍貴,是算法與數據難以替代的。
數智時代,藝術行業需要更多復合型人才,傳統的藝術教育模式已難以滿足新需求。“過去很多藝術學院在教學時,將學生劃分到國畫、油畫、雕塑等專業,每個專業有各自的基礎課。學生就在相對封閉的領域內重復訓練技法。”廣美教務部部長涂淵調研發現,當前很多藝術項目涉及多個領域,掌握單一專業技能的學生難以滿足藝術行業新要求。
如何順應新質生產力要求,培養具備社會人文關懷、技術融通能力的藝術人才?自2024年9月起,廣美以“大通識”為主線,將本科人才培養重點從專業技能訓練,轉向思維訓練與創新創意培養。學校在本科一年級打破學科專業的壁壘、學院系部的區隔,創建“6門核心課程+1門限定性選修課+1門專業先導課”的課程架構。
“以往藝術教育更多是教技法,不少學生雖然能熟練地畫出圖像,但作品缺乏深厚內涵,創意不足。要想讓藝術院校學生學會更好地表達,就要讓他們先學會看見更廣闊的世界。”在廣美黨委書記林藍看來,學生重新學習觀看身邊事物的技能,理解事物之間的聯系,是他們“開眼”的第一步。
為此,廣美組建跨學院、跨專業的教師團隊,并結合大一新生的認知水平、實踐能力,將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主要調研區域,帶領學生開展深入的社會調研。
“我們希望學生面對的是真實問題,而不是課堂預設的問題。在調研中,很多學生真切體會到藝術與生活、與社會的連接。”廣美教授陳曉陽介紹,學生被分成跨專業小組,前往城中村、工藝品市場、老工業區等地開展調研,在社會大課堂中觀察、提問、記錄、反思。
“時代快速發展,很多工業遺產正在淡出我們的視野。”侯懿軒和小組成員關注社會現實問題,選擇廣州造紙廠工人社區為研究對象,并努力讓舊記憶煥發出新光彩。他們向退休工人挖掘紙漿氣味、機器響聲等記憶細節,努力將工人們記憶中不同的感官體驗融入創作,并運用數字技術工具制作帶有“數字粒子呼吸”效果的音視頻。
通過一次次走入真實場景,很多學生在項目制學習中,獲得了觀察社會的新視角、創作的新靈感。在學會觀察世界的同時,他們也對自身專業有了深刻的認識,更加關注藝術與人之間的關系。
“我是書法學專業學生,過去比較關注書寫技法與美觀度,對自己每天握的毛筆認知比較淺顯。”廣美學生王寶瑞和組員將“毛筆與人的關系”作為調研主題。在教師協助下,他們訪談了制筆20多年的葉女士。她和組員跟隨葉女士體驗制作、售賣毛筆的過程,并拍攝了一部紀錄片,整理了毛筆圖譜。
“藝術作品背后的故事和人文內涵更能打動人。”王寶瑞透過毛筆制作技藝,看見了手藝人的匠心,讓她有了更多書法創作的靈感。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3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