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占地僅15平方米的精釀啤酒釀造設備,售價15萬元,生產的啤酒日銷售額最高達1.5萬元——南陽理工學院生化學院李慧星教授團隊與南陽京德啤酒技術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京德啤酒”)的“小切口”合作,不僅研發出顛覆行業的“微型釀造系統”,更推動設備出口30多個國家,并促進6項國家行業標準的制定和千余名專業人才的培養,用高校智慧澆灌出一條從實驗室到國際市場的產業升級之路。
“巴掌大”的工廠撬動億元市場
“以前開個酒廠至少要200平方米場地、50萬元設備,現在15平方米、15萬元就能投產。”在京德啤酒的生產車間,負責人指著一臺精釀啤酒釀造設備(糖化一體機和獨立制冷發酵罐)興奮地說。這臺由李慧星團隊研發的“微型釀造系統”,容量500升,1到2人即可操作,產品日銷售額最高可達1.5萬元。
“關鍵突破是在糖化、過濾、旋沉等多個工序實現了一體化。”李慧星指著糖化一體機解釋,團隊將制備麥芽汁的傳統工序整合在一個設備中完成,設備占地面積縮小了92%,能耗降低了30%。目前,該設備已銷售2500臺套,銷售額突破1.5億元,覆蓋全國各省份,并出口德國、俄羅斯、美國、泰國等30多個國家,“連德國啤酒商都說‘中國設備讓精釀投資門檻降下來了’”。
依托設備優勢,校企雙方開發出了IPA、牛奶世濤等30多款特色精釀啤酒,其中淡色艾爾和比利時小麥白啤平均每年每款銷售約300噸。
近年來,隨著精釀啤酒市場競爭日益白熱化,校企團隊將研發方向轉向精釀深加工,將黃酒的同步糖化發酵技術用于打造中國威士忌,解決了精釀啤酒銷量受季節影響的問題。目前,研發的威士忌有“德弗萊”系列產品,包括珍藏款、青春款和MINI款等,年銷售額達到6百萬元。
從“釀好酒”到“定規矩”
“以前精釀啤酒行業標準缺失,生產不規范,市場比較混亂。”李慧星團隊深知,行業升級需要標準先行。2019年4月,校企聯合起草的《工坊啤酒及其生產規范》等2項團體標準、《工坊啤酒機械 煮沸回旋鍋》等4項行業標準,填補了國內精釀啤酒設備標準化的空白。
標準出臺后,不僅規范了生產流程,提高了精釀啤酒的市場門檻,進一步規范了國內精釀啤酒的生產,更讓“南陽造”設備獲得國際認可,2025年設備出廠金額達到3000萬元。
實驗室里走出品酒師
“第一次品嘗自己釀的啤酒時,我激動得手都抖了!”學校2017級本科生鄭立霖回憶。她參與的“青春美酒的釀造與銷售”項目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
校企共建的“河南省生態釀酒行業學院”,創新“雙導師+項目制”培養模式,學生在“京德品酒實驗室”實操釀酒,德國柏林釀造學院高級咨詢專家定期授課,累計培養釀酒師、品酒師1000余人。自2017年以來,學生團隊在各類競賽中獲獎30項,每年參與學生近20人次,其中“威士忌糖化發酵工藝研究”項目落地轉化,為企業新增產值100萬元。
“依托校企共建平臺,我們的畢業生入職就能上手,先后有劉慶國、沈輝、江玉成、宋莎等校友在京德公司就業,后又創辦了自己的酒館和企業。”李慧星自豪地說。
從15平方米的設備創新和產品研發,到覆蓋全球的市場網絡,學校與京德啤酒的合作正是深化“產學研用”融合的生動縮影。這杯“河南精釀”,不僅釀出了產業升級的新滋味,更折射出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的大擔當。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12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