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晚,在緊張激烈的氛圍中,2025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冠軍總決賽在天津落下帷幕。這次大賽規??涨?,來自全球76個國家的3.3萬余名青年學子同臺競技,為世界貢獻了一場精彩的技能盛宴。
作為職業教育領域的重大國際賽事,從大賽的賽道設置、比賽內容和形式、選手表現等細節中,可以發現,大賽已經超越單純的技能比拼,成為引領高技能人才培養改革的“風向標”。
在真場景中解決真問題展示真技能
急診搶救室、智能制造產線、化工精餾裝置……這些“真家伙”出現在了大賽冠軍總決賽的現場,還原出真實的生產、服務場景,令人耳目一新。
不僅場景真,進入冠軍總決賽的6支隊伍解決的也是行業真問題,賽出的是真技能。比如,金華職業技術大學參賽隊聚焦基層醫院急診搶救能力弱、慢性病診療延遲、老年健康宣教不足三大痛點構建的綜合解決方案,實現了“家門口的守護”;柬華應用科技大學參賽隊針對當地農產品加工設備“停電停產”“上手操作難”“維修等待期長”等現實問題設計的“模塊化智造技能工坊”,可實現設備“人人能操作、本地可維護”……這些獲獎項目“選自真場景、解決真問題、展示真技能”,對職業學校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改革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
選手們在賽場上展現的精湛技藝,背后是職業院校技能人才培養方式的變革。
“校企共建的實訓基地和‘廠中校’模式,讓我們能深入生產一線,將課堂所學與產業所需緊密結合?!睏椙f職業學院參賽隊成員孫延鑫說,在大賽備賽期間,企業工程師與學校教師組成的聯合指導團隊,為他們提供了從技術難點到職業素養的全方位指導。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強化大賽服務產業的導向,今年大賽設置了智能裝備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健康養老與嬰幼兒托育等42個賽道,實現了國民經濟主要行業的全覆蓋,與產業的適配性更強。
新方法、新技術融入課程、賽事
“你們的成果證明了‘AI+制造’不是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生產力!”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大學參賽隊“AI+工業機器人”智能裝配系統展示后,現場點評專家、航空航天數控加工技術領域“大國工匠”曹彥生贊嘆。
觀察進入冠軍總決賽的6個參賽項目,雖然領域不同、展示的技能不同,但都借助人工智能解決行業面臨的痛點。比如,利用AI唱腔輔助系統,讓零基礎者跟隨模仿,使得秦腔這門古老技藝煥發新的活力;利用智慧醫療輔助系統,實時準確生成病歷,減少醫生回憶偏差……
隨著現代產業向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都得跟著變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也是教育部“高技能人才集群培養計劃試點”農機裝備領域行業組長,他在賽后的交流會上表示,以農機裝備行業為例,產業向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這就要求職業院校緊扣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動態調整專業,同時將新方法、新技術及時引入課程,與現代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的耕種管收作業流程對接。
“原來可以憑借一把銼刀或者一雙手就能解決生產中的問題,但對新時代工匠來說,除了掌握手上絕技,還要會動腦,能將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和自己的崗位結合起來,解決產業問題?!贝筚慄c評專家、天津航天機電設備研究所首席技師李曉寶說。
為了推動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今年的大賽還設置了人工智能賽道,并將參賽對象擴展至普通高中、普通本科高校,共有43所普通本科高校和39所高中報名參賽。
培育創造性思維和可遷移能力
“智能制造時代的高技能人才,不再是簡單的操作工,而是懂原理、會創新、能攻關的復合型人才。”從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脫穎而出,到成為全國技術能手的曹彥文分享了自己的成長之路。他認為,未來的工匠不再只是掌握單一技能,而是“左手握著扳手,右手敲著鍵盤”。
當技術迭代周期縮短,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就更加凸顯。在大賽選手的風采中我們看到,職業教育正在進一步培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可遷移能力。
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大學“AI+工業機器人”團隊剛組建時,他們對工業機器人、AI算法等技術都不熟悉。面對復雜的聯軸器裝配工藝,他們白天跟蹤產線操作,夜晚研讀技術文獻。正是這種韌勁,讓團隊掌握了機器視覺精準定位、多機器人協同控制等核心技術。
陜西藝術職業學院4名秦腔少年在冠軍總決賽第一個出場,他們平均年齡僅16歲,憑借精湛的技藝和對非遺文化的活化傳承,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幾年,我們戲劇表演專業的人才培養不只是注重技術技巧,也強化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在文化產業領域的實踐?!标兾魉囆g職業學院副院長馬琳說。
“自2008年舉辦以來,累計有4960余萬名學生走上大賽的舞臺,一大批優秀選手實現了從賽場到職場的無縫銜接,涌現出一大批大國工匠和全國技術能手,他們在國家重大戰略、重點項目、重大工程中擔重任、挑大梁,為廣大青年學子樹立了榜樣?!苯逃坑嘘P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優化賽事設計,突出綜合育人功能,幫助更多學生在大賽的舞臺上綻放風采,用技能點亮出彩人生。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16日 第0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