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大家排好隊》新修訂教材后,我也和孩子們一樣,被正文下方的副版繪本所吸引:貼近生活的敘事,童言童語的對話,生動可愛的插畫,又是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繪本式呈現”是低段新教材的突出特點,如何讀懂繪本,用好繪本,來讓孩子們學好排隊這課內容?
讀懂繪本,領會排“好”隊的巧思
教材是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重要依托,教材中的每一張圖片、每一句文字,都有其深意。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我們對照核心素養目標與課程內容要求,仔細研讀發現:“道德修養”和“法治觀念”核心素養目標提出要“遵守公共秩序”;“了解生活中的規則,知道人人都應遵守規則”,法治教育主題強調“樹立規則意識”,所以教材正文從規則與秩序的層面,引導學生理解認同“排隊好”的價值,指導方法學會“排好隊”的方法,由知到行都在強調要“遵守規則”。
只要遵守了規則,就是“排好隊”嗎?副版繪本《守規則,懂禮讓》就是對正文的補充與深化:直面兒童生活中真實而普遍的“插隊”問題,站在理性規則和道德情感相結合的立場上,思辨要“遵規”還是“禮讓”。我們要讀出繪本里呈現的在不同情況下,“禮讓”中所蘊含的更高意義上的道德精神,引導學生懂得在需要時禮讓他人,使得在遵守規則的基礎上凸顯人文關懷。合理合情地變通“排好隊”,兒童才能進一步認同“排隊好”,從而自覺“好排隊”,主動地過上正義而美好的公共生活。
用好繪本,涵養排“好”隊的智慧
讀懂繪本后,我們要根據繪本的類型,以及其與教材正文的關系來靈活地用好繪本?!妒匾巹t,懂禮讓》作為一個連續的故事性繪本,適合作為最后的獨立教學環節,引導學生面對道德兩難情境時,該如何靈活變通地排好隊。
關注插圖細節,在示范中懂得“要讓”的道理。注重細節設計是繪本故事的一個特點。課上,我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繪本,尤其是插圖中隱藏的道德內涵,引導他們發現并思考。如繪本呈現了“不讓”與“讓”的兩個情境:坐高鐵時,小男孩想插隊先檢票,媽媽不讓,可媽媽卻讓排在后面的人先上車。媽媽為什么這么做?
因為排隊是一種公平的行為,每個人都應遵守先來后到的排隊規則,所以媽媽不讓插隊。這個疑問經過正文的學習很快就解決了,再次鞏固了認知??蓩寢屩鲃幼寗e人站在前面,不少同學和繪本中的小男孩一樣,看不懂了。這時,我們放大插圖,引導學生細心觀察,馬上有人發現:媽媽禮讓的是一位白發老爺爺,估計年紀挺大。還有學生觀察到:這位老爺爺拖著一個大行李箱,駝著背,好像有點累。學生有點懂了,雖然按秩序他們先到,但禮讓老爺爺體現了道德上的優先,媽媽說“您先請”,是對長輩的尊重和關心,也是給孩子做的榜樣示范。
那么在什么情況下要禮讓?為什么?學生通過回憶、分享過往生活中家人們的言傳身教,進一步懂得了當遇到特別需要幫助的人時,如老、弱、病、殘、孕者,就應該禮讓。這是我們需要傳承的傳統美德,需要尊崇的社會公德。
想象故事留白,在換位中感受“被讓”的溫情。開放的繪本故事會以“留白”引導學生從教材拓展到自己生活中,通過自己對畫面、文字的理解,結合生活經驗,續寫可能的結局。如第二個繪本呈現的情境:高鐵上,叔叔主動讓小男孩先接水,小男孩的疑問就留出了學生想象的空間:
“如果你是叔叔,為什么會這樣做呢?”
“小男孩這么小,要尊老愛幼呀。”
“如果你是被讓的小男孩,你會怎么做呢?”
“我會說好的,謝謝叔叔!”
“謝謝叔叔!你先來的,你先接。我以前就這樣說,還被夸了。”
……
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孩子們都情不自禁地露出了笑容,甚至主動聊起了曾經“被讓”的經歷,和繪本中的主人公一起體驗、思考、訴說。理解“要讓”的道理后,在換位感受、雙向互動中體驗“被讓”的溫暖,這就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我們以對繪本故事的理解作為教學起點,讓繪本成為連接學生生活與內心體驗的橋梁。主人公與學生相伴,學生在模擬的角色換位中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引發深層次的情感體驗與共鳴,從而促進同理心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延伸繪本對話,在思辨中形成“愿讓”的意識。讓繪本故事走進學生的生活,促進學生內心精神世界的成長,這是繪本教學的要旨。我們要引導學生在與繪本故事的相互交流與對話中,不斷豐富和提升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讓繪本故事中蘊含的規則意識與道德精神服務兒童生活,融入兒童生活。
如繪本第三個情境描繪了生活中常見的“兩難”問題:公共衛生間門前,一個小男孩排在后面,但他急著想上廁所,排在前面的男孩要不要讓他呢?學生自覺代入了主人公和另一個小男孩的角色,圍繞“急”展開層層深入的思辨:我不急,他很急,讓嗎?我很急,他也很急,讓嗎?還有什么情況也算緊急?遇到這些情況,你讓嗎?你被讓過嗎?……
在結合生活實際來合理想象、補充繪本故事的具體細節中,學生從與繪本主人公的相伴中走出來,回到自己的真實生活情境中。在師生、生生間你問我答,有來有往的對話思辨中,學生逐漸達成了共識:在他人遇到緊急情況時,我愿意讓。你讓,我讓,大家都好。而這恰好契合即將到來的寒假,幫助學生解決返鄉或旅游時可能遇到的真實問題。如此,靜態的繪本便在學生心中“活”了起來,明理、移情至導行,在體諒他人中學會靈活變通,愿意遵規禮讓,知行合一,從而涵養學生的實踐智慧,為構建文明和諧的社會作出積極貢獻。(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文新小學教師)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