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聯合學而思博物正式啟動“給孩子100座博物館”公益項目第二期,并同步開啟“北京大學基層中小學博物教育可持續發展人才研修班”。
繼 2024 年首期項目向全國100所小學捐贈微型博物館后,“給孩子100座博物館”二期項目全面升級,在延續資源支持的基礎上,升級構建“硬件支持+師資培養+成果孵化”的科學教育生態鏈,致力于將博物館資源轉化為鄉村學校的常態化科學教育力量。
“給孩子100座博物館”公益項目第二期簽約儀式現場(右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石長翼,左為學而思執行總裁位晨)
“百館”落地 破解鄉村科學教育難題
自 “給孩子100座博物館”公益項目啟動以來,學而思已成功向全國偏遠山區、中西部地區的近百所學校捐贈了“微型博物館”,為數以萬計的學生搭建起“家門口的科學探索陣地”。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學校的學生主動成為“小小申領員”,為自己的學校爭取到了優質的博物資源。
在國家政策的引領和支持下,科學教育在鄉村小學已經普遍獲得了重視。但在部分學校仍然存在一些具體困難,比如部分教具難以跟上時代,部分學校的科學教師只能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等。
而捐贈的微型博物館能在這些方面為教師提供幫助。微型博物館是一組體系化的教具盒子,每個盒子對應自然、科技、文史等專屬主題,內含藏品及配套課程,孩子們可以零距離接觸到來自億萬年前的化石、豐富珍貴的自然標本、炫酷的科學裝置和博古通今的歷史器物,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在該公益項目的推動下,一些鄉村學校的科學教育有了新抓手、新亮點。河南省嵩縣鶴鳴小學黨支部書記程小飛,全程主導 微型博物館的申請、布展及科技節組織等工作,并且主動擔任博物講解員。他結合河南洛陽“十三朝古都”的地域文化,以收到的“古代銅車馬模型”為例,向孩子們講解古代車馬制度。程小飛說,“這些展品就像連接古今的橋梁,當孩子們發現課本里的歷史知識能在微型博物館中觸手可及,他們對科學和文化的探索欲就被點燃了。”
這樣的場景同樣出現在其他鄉村學校。在“給孩子100座博物館”一期項目中,許多學校積極利用微型博物館開展科學教育,并取得了顯著成果。在本次活動現場,隆重舉行了“給孩子100座博物館”公益活動項目校頒獎儀式。這些獲獎學校在科學教育中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績,通過此次頒獎儀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也將激勵更多學校積極投身科學教育的創新實踐中,進一步推動科學教育在鄉村地區的發展。
研修助力 培育科學教育骨干力量
如今,項目第二期在保留捐贈 微型博物館的基礎上,同步啟動“北京大學基層中小學博物教育可持續發展人才研修班”,由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學而思博物聯合開發。通過為期2天的課程培訓,幫助教師掌握博物館課程理念設計、校本課程開發及微型博物館運營管理等核心技能,旨在為鄉村科學教育培育專業師資力量。
在課程設置上,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例如,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郭傳杰講解了博物館教育、科學教育的重要意義和現存問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賀新強,憑借北大生物標本館的豐富資源,傳授打造特色 校本課的經驗,引導教師以生物標本為切入點,設計激發學生興趣的探究課程;北京史家胡同小學特級教師郭志濱,則分享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博物課程融合的技巧。
學而思博物張丹博士、蒙皓博士聯合北京大學教師孟世勇、劉超,為研修班教師提供校園實踐示范課,助力“校內博物館+課后實踐”的連貫式教學。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郭傳杰在研修班授課
研修班采用 “理論學習—成果轉化”的培養模式,完課教師將獲得北京大學頒發的“北京大學基層中小學博物教育可持續發展人才研修班”結業證書。
多方協同 構建科學教育共同體
作為項目發起方,學而思博物還將聯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持續開放科研教育資源,為更多學生和科學教師提供北京及全國其他城市“博物館云科考”的直播學習資源。
“高校科研院所的核心任務是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但社會公益服務也同樣是國家賦予我們的職責。”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石長翼在啟動儀式上表示,孩子對自然、對世界天然充滿好奇心,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和學而思博物共同打造的博物館項目,是從教育的情懷和本質出發,去激發孩子對自然和歷史的求知欲。
學而思執行總裁、學而思公益基金會理事長位晨表示,目前全國各地的學校都積極響應國家政策,高度重視科學教育,學而思希望能和北京大學一起,為教師提供更多支持和賦能。
長期以來,學而思在鄉村教育領域不斷深耕,積極踐行社會責任。學而思先后發起 “同一課堂”支教項目,通過“春芽在線”教育公益平臺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打造“AI老師”教授普通話,開展“起點計劃”走進山村幼兒園;借助“雙師課堂”為邊疆、山區孩子授課,捐建“親子悅讀館”助力全民閱讀;通過“學而思手拉手行動”將AI技術引入鄉村學校。學而思從資金支持、師資派遣到內容輸出、技術助力,全方位為鄉村教育賦能。
據悉,未來學而思將繼續聯合各方力量,推動科學教育在基層的普及,讓科學的種子在鄉村廣袤的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為提升下一代綜合素質、挖掘孩子未來發展潛力奠定堅實基礎。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