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Web2.0時代帶有Web1.0和Web3.0時代都不具有的安全問題。從時代對大學的要求看,開放的大學不能沒有大數據觀;從大學及大學生在網絡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安全、高效的大學和大學生必須要有小數據觀。通過頂層設計、自上而下的網絡空間綜合治理,可以克服當前時代的缺陷,實現對大學核心業務的支撐。
關鍵詞:大學;網絡空間;安全;Web2.0;大數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對于高校來說,我們可以理解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高校安全,沒有互聯網就沒有現代大學。所以,片面講“安全第一”,閉關、斷網最安全,然而那將與建設開放、現代的大學教育背道而馳。大學是國家重要的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陣地,除具有一般的人身安全風險、財務風險等之外,道德風險、政治風險、知識產權風險體現得尤為突出;大學又是知識創新、文化傳播、服務社會的重要載體,開放、包容、交流的需求更為迫切。因此,從思想上把握好大數據觀(Big Data)和小數據觀(iData)的均衡,趨利避害,充分利用好互聯網這把“雙刃劍”,顯得十分必要,也是現實要求。
Web2.0時代要求我們必須以“安全第一”為理念發展互聯網
第一代互聯網Web1.0時代以單向傳播為特征,電腦病毒是那個時代最大的安全威脅,至今雖陰魂猶在但終究時過境遷。未來可期的Web3.0時代,以可信的平臺、可管理的發布、可控的搜索為特征,實現價值交換,很多安全問題因此得以避免。然而,我們現在正處于Web2.0時代,這個時代以去中心化、開放、共享為顯著特征。網絡空間中人人都是自媒體,甚至有人將其視為法外之地,慎獨、慎微的道德約束更是蕩然無存,于是造成網絡世界中“好人”和“壞人”難分,“垃圾”和“寶石”共存。
大學生思想單純,社會經驗不足,但好奇心強,極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蝕。近些年,借助網絡,暴恐、非法宗教及色情視頻傳播現象時有發生,境外非法組織通過網絡攻擊進行宣傳、滲透的活動已經成為常態。校園貸等金融行為引起的大學生中止學業、甚至失去生命的現象也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因此,校園網建設必須以安全為第一。失去了安全,將直接威脅到學生的學業甚至生命。
大數據時代的網絡安全,離不開以小數據觀為參照
當前,我們不僅處于Web2.0時代,而且還正處于大數據及智能應用蓬勃發展的時代。大數據離不開數據共享,大數據離不開互聯互通,大數據甚至對傳統處理下不關心的異常數據也愿意收入囊中。可以說,大數據與隱私保護具有天然的、永恒的根本矛盾。在大數據觀念誘導下產生了獨有的安全風險,主要表現在:用戶數據的收集、存儲、管理與使用缺乏規范,主要依靠自律;在有社交功能的網站上,偽造或刻意編造虛假評論,或者斷章取義地轉發獵奇事件以換取流量,造成數據可信性降低;角色、數據、權限量大而多變,受控訪問手段有限。于是,網絡應用早已超越了二十多年前“互聯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的預言,達到了“不要說互聯網另一端是一個人,即使是一條狗,我們甚至能知道它身上有沒有跳蚤”的程度。大數據觀念下決不會主動保護個人或單位的隱私,原有框架體系下的信息安全手段捉襟見肘。
在Web3.0到來之前,我們需要引入與其共生的小數據觀念,以其理念來制約大數據的濫用。小數據是指以個人為中心的全方位數據及其收集、處理、分析和對外交互的綜合系統。一方面,它提供最私密、最完整的數據服務;另一方面,它擔任對外大數據的唯一接口。小數據只會把分析結果、而不是隱私內容通知給大數據,這樣既能保護個人隱私,又能為大數據提供最準確的信息,完美解決大數據和隱私之間的矛盾。同時,它在主動保護個人隱私的同時,給大數據提供最直接的數據傳輸,避免了大數據的重復收集和模糊預測,提高數據使用效率和價值。
當然,這些功能需要理想的人工智能(AI)來支持,目前完全實現還有技術困難。這里,我們只是想借鑒其思想,說明大數據觀念初心并不是真的對個人隱私感興趣,通過一定的機制設計可以實現兩者的理想結合。
通過頂層設計、順勢而為,彌補Web2.0的時代缺陷
由上可知,Web2.0時代的信息安全問題是其固有的缺失,隨之而來的安全管理理論和技術,提醒我們從頂層安全設計出發,來管理整個網絡和系統。
十多年來,為了不斷應對新的安全挑戰,不少單位先后部署了防火墻、安全網關、入侵檢測和防護系統等,構建起了一道道安全防線。然而,這些安全防線支離破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都僅能抵御來自某個方面的安全威脅,形成了一個個“安全防御孤島”,無法產生協同效應。企業和組織日益迫切的信息系統審計、等級保護要求,以及不斷增強的業務持續性需求,也對客戶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另外,所有數據在創建之初便需要獲得安全保障,而并非在數據保存的最后一個環節,特別是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僅僅加強結果數據的安全措施,已被證明于事無補。為應對以上問題,我們注意到一種稱為“安全管理平臺”(Security Operations Center, SOC)的系統思想和產品陸續得到業界認可。最新的SOC概念是一個以業務為核心的、一體化的安全管理系統,它從業務出發,通過業務需求分析、業務建模、面向業務的安全域和資產管理、業務連續性監控、業務價值分析、業務風險和影響性分析、業務可視化等各個環節,采用主動、被動相結合的方法,采集來自企業和組織中構成業務系統的各種IT資源安全信息,從業務的角度進行歸一化、監控、分析、審計、報警、響應、存儲和報告。整個活動貫穿了信息安全管理系統建設生命周期,從調研、部署、實施到運維的各個階段。
SOC的概念經歷了從保護資產為主到保護業務為主的發展過程,SOC系統也沿著產品和服務兩條路徑推進。多年的校園網建設經驗告訴我們,首先必須接納先進的、適用于中國國情的理念,以此指導大學網絡的頂層設計,而后根據市場情況選擇適當的安全產品,從而不斷地滿足時代環境的要求,以積極的態度迎接Web3.0時代的到來。
通過組織和技術的融合,多管齊下確保大學網絡安全
網絡空間絕非空空如也,它像物理空間一樣需要綜合治理。在組織手段上,我們認為高校應該在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下:第一,必須成立“學校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建設與管理委員會”等機構,“一把手”掛帥,以“統一規劃、統一領導、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為原則,強化頂層設計,確保網絡安全。第二,圍繞各位委員,以國家網絡安全法為依據,落實網絡安全責任制,做到“責任到人、任務到人”。第三,結合自身情況,出臺若干具體的“網絡及信息安全管理辦法”,同時以專題報告、主題活動等形式,廣泛宣傳、普及網絡安全知識,推動網絡安全意識進校園,把抽象的概念落到實處。第四,日常安全管理和非常時期安全管理相結合,非常時期要有非常時期的非常投入,做好應急預案,確保萬無一失。第五,堅持信息管理員制度,切實落實二級網站運行情況每日報送制度。第六,聘請學生助理管理員,一方面,對其進行培訓,推廣安全知識;另一方面,安排其協助監控網站任務,實現群防群治,提高校園網及信息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能力。第七,開展網絡安全入學教育,網絡安全法規、政策進課堂、進頭腦;開展年度網絡安全知識競賽活動,把鮮活的實例、最新的知識推廣到每一位師生之中。
在技術措施上:第一,應該按照國家網絡安全法及上級教育部門的相關要求,進行學校信息系統等級保護的申請、撤銷和變更等備案工作,并及時、定期開展信息系統等級保護測評工作。第二,全面落實實名制接入管理,實現用戶行為可追溯、可控制目標。第三,核心設備要采購于可信賴、服務優質的廠商,保證能夠及時提供底層代碼升級、修補系統漏洞等服務。第四,設置邊界防火墻攔截外部攻擊,核心服務器設置專門保護區,針對不同應用開放不同服務。第五,服務器區內管理員操作全部納入審計,禁止非服務器管理員的任何后臺操作,定期分析管理員服務器日志,發現異常行為,及時采取措施。第六,借助外部力量,定期實施安全掃描等技術措施,彌補內部技術能力和人工監測的不足。
不忘初心,牢記安全即服務理念,支持大學核心業務發展
“安全第一”決不是信息化的全部,信息技術支持大學核心功能的高效實現才是根本。為此,學校借2013年承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試點高校”之機,以“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為主線,注重頂層設計,以現代教育觀念引領改革,做到理念創新;布置貫穿教學全過程的學習支持服務系統,形成平臺創新;構建導學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探索模式創新;引入虛擬仿真技術創設情景仿真教學模式,嘗試方法創新;突出特色,構建學校教育資源的整合機制,追求資源創新。
學校初步建成有線無線網結合、兩級平臺互動的傳輸系統和應用環境,完成了云數據中心網絡安全一體化防御體系建設,實現了云數據中心全網流量的安全防護。服務器虛擬化系統等為學校教學、科研與辦公提供常規應用服務,“校園通”實現了對整個校園信息系統數據層面的整合。圖書管理、地下管網管理等多部門、全方位的信息化系統逐步實現。完成“‘互聯網+’本科教學綜合改革與創新研究”等多項北京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立項課題,其中,“信息化環境下多校區協同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榮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我們深知,信息化永遠在路上。理論在不斷完善、技術在不斷進步,師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不斷提高。把握當下,不怨天不尤人,積極應對時代的挑戰,凝聚一切力量,共同參與網絡空間的綜合治理,把大學網絡空間建設成為遵守社會公序良俗、引領優秀社會文化的安全、文明、高效的典范。(作者方德英,系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2018-04-18)[2018-12-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溫麗華.構建高校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是否需要、是否可能、何以可能[J].繼續教育研究,2018(2):5-10.
[3]蘭穎,鄧淑華.高校網絡空間風險及其治理[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563(10):43-45.
[4]邵國松.國家安全視野下的網絡治理體系構建[J].南京社會科學,2018(4):100-107.
《北京教育》雜志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