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學生都當作自己孩子,就沒有做不好的老師;把科研當作人生追求,就沒有攻克不了的難題;把單位當成自己家,就沒有辦不好的事。——題記
在國內碳纖維領域,提起長春工業大學敖玉輝教授,大家都耳熟能詳。作為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博生生導師,敖玉輝教授26年來一直工作在教學、科研第一線。他秉持教書、科研和育人三位一體,通過言傳身教,培養了一大批有理想、愛祖國、能擔當、勇奮斗、有才干、重修為的優秀學子。他的研究成果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使我國碳纖維的生產和使用不再受制于人,為國家一些重大戰略的實施貢獻了力量。
“我們要做中國最好的碳纖維”
碳纖維原絲項目由于攻關難度大,一段時間內,沒人看好,少有人碰。但是敖玉輝一扎進去就是20多年。
2006年,敖玉輝獲得博士學位,一家企業出高薪聘請他。當時正值家庭的經濟困難時期,他也曾猶豫。但是反復考量下,他還是留了下來。“企業給的工資高,但是自由度小,我所有的工作要圍繞企業的需求來做,基礎科研的時間就會很少,我更應該為國家的碳纖維事業做一些事。”最終,敖玉輝選擇回到學校繼續從教,并把碳纖維原絲制備技術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
“那段時間里,敖老師除了上課之外,所有的時間都在實驗室里,因為進展十分緩慢,不容易出成果,很多次他都說讓我換個研究方向。” 敖玉輝當時的研究生、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的胡江濤說,“因為碳纖維原絲制備技術的論文是被嚴格封鎖的,根本查不到資料,而且我們的研究也是不能隨意發論文的,他怕我影響畢業。可是,看到敖老師那奮不顧身的樣子,我就特別信任他,相信他能夠成功。”
碳纖維原絲的制備原料丙烯腈是一種劇毒的化學物質,做實驗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必須在通風櫥內進行。“每次看到敖老師連續幾個小時做實驗,我就想去幫助他,但都被他一口回絕。他說我們太年輕,不能冒這個險。”胡江濤說道這里,眼圈有些泛紅。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近一年的潛心研究后,敖玉輝用他自己的方法成功制備出碳纖維原絲,碳化后除幾項指標外,基本達到了日本東麗公司的水平。
聽說消息的吉林化纖集團公司很快聯系敖玉輝,提出進行產、學、研合作,聯合開發碳纖維原絲工業生產技術,并成立了聯合科研攻關小組。從此,敖玉輝就將自己的研究場所從學校搬進了企業的生產車間。
聚合物聚合實驗一次需要八、九天。所以,敖玉輝在企業一呆就是幾周,吃在食堂、睡在倒班室,不管白天還是晚上,一旦工藝參數有問題,他就及時趕到現場進行處理。“現場的工人師傅是三班倒,但敖老師就是一個人頂著,”多次跟著到工廠做實驗的胡江濤說,在車間的工人師傅和企業領導沒有不佩服他的。
但是,近半年的實驗結果還是失敗了,實驗室的技術放大到中試階段難以產生規模效應。“問題出在哪兒呢?”敖玉輝百思不得其解。
“那段時間是我碩士畢業論文最關鍵的時候,也是敖老師實驗攻關的關鍵時期。敖老師卻放下他的實驗過來全身心指導我,他說作為老師,第一位的責任是育人,碳纖維自己做不出來,終究會有人會做出來的,但是畢業是學生一輩子的大事,一刻也不能耽誤。”胡江濤說。
幸運總會眷顧那些努力拼搏的人。敖玉輝在給胡江濤指導論文的過程中,偶然從一本資料上查到的一個實驗案例,他注意到了實驗中一個轉瞬即逝的反應窗口期,抓住這一點乍現的靈光,敖玉輝進行了反復實驗,終于迎來了“柳暗花明”的一刻,成功地用自己的方法,在車間制造出了可量產的碳纖維原絲。隨后,他和企業一道設計制造生產線。2008年10月,生產線正式運行,中國人終于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碳纖維原絲的國產量化生產,打破了西方國家設置的技術壁壘。
30噸、100噸、1500噸…公司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三年間成長了幾十倍,吉林化纖集團將生產的重心完全轉移到碳纖維原絲的生產項目上來。 2011年11月18日,吉林化纖集團5000噸的項目全線投產,產品的性能指標完全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吉林化纖集團由此成為國內最大的碳纖維原絲生產基地。
2015年,敖玉輝又突破解決了國內碳纖維成本高、生產效率低和質量穩定性差等關鍵問題,實現了48K碳纖維在吉林省的工業化,實現了碳纖維原絲的大批量“中國制造”,建成了國內最大的年產16000噸PAN基碳纖維原絲生產線,累計創造產值40多億元,上繳利稅8億元以上。
吉林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中國碳谷”。碳纖維的價格從十多年前幾千萬一噸的“天價”,降到了現在十幾萬一噸的“白菜價”。碳纖維進一步應用的領域也大大拓寬了。其中,高品質的小絲束碳纖維已成功應用到載人航天飛船的制造中。低成本大絲束48K碳纖維則在滬寧高速公路、上海軌道交通,武漢長江大橋等重大工程得到應用。多位國家領導人先后到吉林化纖視察。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中國日報》、《科技日報》等多家新聞媒體對這一成果予以報道。
“能當敖老師的學生是一種幸福”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的講話中指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敖玉輝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踐行著、傳承著。
敖玉輝說,一言一行都要無愧于教師這個崇高的職業。26年來,他堅持為本科生上課這一原則從未改變,現在的他每學期還有200課時的課程。他的課堂如同他的科研一樣,都是滿滿的“干貨”。“我們老師的PPT做的特別好,里面有詳細的實例研究和具體的數字,是他十幾年來的心血和汗水,完全可以寫成一本書。”敖玉輝的很多學生都這樣說。他還積極推進課程思政改革,讓自己的課更好聽、更實用,更能為學生成長服務。
學生評價說,“敖老師真的把我們學生放在了心里,能當他的學生是一種幸福。”
敖玉輝對學生好是出了名的。一些困難學生總是喜歡報考他的研究生。研一的學生本來沒有補助,但敖玉輝看到家庭困難的學生,就會拿自己的錢補貼。劉勇就是這樣的一個學生,他來自云南省的貧困山區,家里非常困難,大學期間都是邊打工邊上學。大四考研前夕還在做兼職,敖玉輝知道后,就鼓勵劉勇專心學習,生活費他來想辦法。現在,研一的劉勇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完全沒有后顧之憂。
2013級的維吾爾族學生塔依爾江·阿克木江身有殘疾卻自強自立。敖玉輝得知后,主動找到這位學生,對他說,“我特別欣賞你身上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以后遇到什么困難就找我,老師愿意幫你解決你在生活上或者學習上碰到的難題。你要記住,造就人的不是人的身體,而是人的精神。你的精神在,你人就在。”塔依爾江說,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談話,“現在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只要想到敖老師說的話,我的內心就充滿了力量。”
無論工作多么忙碌,敖玉輝從未放松過對學生學業的關注,他每天都堅持抽出時間去實驗室指導學生實驗,出差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到實驗室。每周五下午,是他和學生們約定的雷打不動的溝通交流時間。關于實驗、學習、生活,大家暢所欲言,敖玉輝也都盡力給予指導。“學生的思維有時候就和搞科學研究是一樣的,可能只差一層窗戶紙的事,一旦捅破就一通百通了,但是很多時候缺少一根有目標有力量的手指頭,我的工作就是做好這根手指頭”,敖玉輝說。
教育家葉圣陶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巧為善教者也。”敖玉輝就是這樣的“善教”者。敖玉輝指導學生做科學研究,告訴他們既要馳而不息的堅持,更要有舉一反三的智慧。他告誡同學們,在艱難的科研路上,失敗是常事,短期研究不出成果更是常事。每每學生們在研究中遭遇挫折和低谷,敖玉輝都會和學生們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借此勉勵學生要不驕不躁踏踏實實。
敖玉輝更注重對學生品德方面的培養,強調在攀登學術高峰的同時更要注重修身立德。他自掏腰包在實驗室設立了“公仆獎”,意在鼓勵那些樂于助人的學生,以及在其他人遭遇困難和瓶頸時伸出援手的學生。“快樂科研是我們老師的一貫宗旨,他讓我們在快樂中搞科研,在科研中成長,在科研中走向成功!”
作為博士生導師,敖玉輝的收入完全可以把家安置在豪華小區,但他卻把房子買在了僅與學校一墻之隔的老舊小區。他說,“家離學校近,做實驗方便,學生找我也方便。”
“跟著這樣的院長干有奔頭”
2014年,敖玉輝擔任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他把自己在科研教學中積累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青年教師。他以身作則,早來晚走,在他的帶動下,全院形成了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濃厚氛圍。
說起敖玉輝院長,大家都說,“敖院長考慮問題想得遠,各項工作落得實,我們特別佩服他,跟著他干有奔頭。” 敖玉輝在學院中積極開展“青年教師成長計劃”,開展以老帶新、以老助新,幫助青年教師在生活上盡快融入,在工作中盡快成長。
王志兵是新到崗的年輕教師,敖玉輝作為他的師父,親自帶著他進課堂、到實驗室、下寢室,走到學生中間,在課堂教學方法、學生溝通技巧等方面給他提供鮮活的案例。王志兵在敖玉輝的帶領和影響下迅速成長,他在吉林省本科院校教師說課比賽中榮獲二等獎,還帶領學生多次在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創新創業大賽榮獲一等獎,成為了全校最年輕的副院長。
正是在敖玉輝的示范帶動下,年輕教師迅速成長,老教師們也活躍起來,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形成了老中青年齡結構合理、職稱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這些教學團隊優勢互補,廣泛開展教育教學改革,進行集中備課,率先推行“課程思政”,努力打造學生喜聞樂見的“金課”。《食品化學》、《有機化學》等多門課程被評為省級學科育人示范課程、省級精品課和優秀課,并榮獲多項教學成果獎。
在敖玉輝的著力推動和積極參與下,化學學科成為一級博士點,年輕教師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0余項,敖玉輝的科研團隊被評為吉林省首批“黃大年式”科研團隊,先后承擔國家發改委產業化示范工程項目、吉林省十大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幾十項科研項目,累計科研經費6000余萬元。
敖玉輝還積極在學院中推行“小導師制”,每名教師做四名本科學生的導師,這四名學生來自四個年級,一級帶一級,一級學一級。學生從大一開始就進入導師的實驗室,甚至有些學生在本科期間就能發表高水平的SCI論文。敖玉輝說,關心學生就要關注好學生的重要節點。在新生入學、大四第一學期,他都要一個班一個班地給學生開班會,進行專業教育,給學生作考研動員。在他的鼓舞下,學院學生每年的考研率都保持在35%以上。學生在科研、創新各類比賽中屢獲佳績, 獲得了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挑戰杯”競賽特等獎等多項大獎。
學院的這些成果,學生的這些進步,對于很多重點高校來說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對于地方省屬院校來說,每一項成績的取得都是重大突破,每一個榮譽背后都是無數像敖玉輝這樣熱愛祖國、熱愛教育、熱愛研究、熱愛學生、熱愛明天的普通教師在不斷拼搏,奮力支撐。
敖玉輝常說,把單位當成自己家,就沒有辦不好的事;把學生都當作自己孩子,就沒有做不好的老師;把科研當作人生追求,就沒有攻克不了的難題。以校為家,以生為子,以科研事業為追求,敖玉輝這三句質樸的話語,是一名新時代教師立德樹人實踐的真心寫照,是一名新時代高等教育工作者追求卓越的雄心壯志,更是一名新時代科研工作者科研報國的鐵肩義膽。
以言傳,以身教,以愛護,以行領,敖玉輝秉持著為人師表的職業操守和報國為家的深厚情懷,默默耕耘在教書育人的第一線,帶領著一批又一批莘莘學子走在碳纖維研究的最前沿,書寫著“中國智造”的全新篇章。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