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的思政教育和搶占輿論引導制高點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保障。面對更加依賴網絡的當代大學生群體,高校應該依托傳統媒體內容優勢,進一步占領新媒體陣地,加強媒體融合,建設融媒體中心。北京電影學院融媒體中心走在了高校融媒體中心建設的前列,通過分析該校融媒體中心“兩落地、兩融合”的建設,初探高校融媒體中心建設路徑,對全國高校融媒體中心建設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高校;媒體融合;融媒體中心
從黨的十九大報告到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是黨中央從新時代黨和國家的戰略高度出發,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的深謀遠慮和高瞻遠矚。當前,大學生群體多為“95后”“00后”,他們更多的時間給了互聯網、更依賴于社交網絡。數據顯示:40%的大學生日均上網時長超過4小時,20%的大學生日均上網時長超過6小時[1]。面對這種情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搶占輿論引導制高點的形式和內容應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因此,伴隨著高校新聞中心的轉型,融媒體中心建設成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創新,這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話中提到“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具體落實,值得進一步探索。
推進高校媒體融合的重要意義
1.推進高校媒體融合順應時代發展潮流
媒體的格局變遷和發展轉型,一直都與時代的大潮和技術的創新同向同行,從“口與耳”“鉛與火”,到“光與電”“數與網”,每一次信息技術的進步,都帶來了傳播方式的革命,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深刻影響[2]。伴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傳統媒體進入新媒體時代,以手機等移動終端為主要載體的傳播,有著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速度快、互動強、個性化”優勢。而隨著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3]隨著全媒體時代到來,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了更為深刻的變化。這個變化要求高校必須充分認識當前媒體發展的新趨勢,從媒體發展變化的實際出發,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2.推進高校媒體融合符合國家戰略要求
在2019年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雜志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署名文章《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文章中提到:2019年1月25日,中央政治局把“課堂”放在了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并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4]。這篇文章的刊發距離中央2014年8月深改領導小組審議通過的《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中第一次提出“媒體融合”概念,相距四年半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要“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應該用開放的心態對待傳統媒體,以包容的心態對待新興媒體,探索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科學長效路徑,是國家發展和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
3.推進高校媒體融合利于“大宣傳”格局構建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樹立“大宣傳”的工作理念。高校構建“大宣傳”格局,應該著眼全局、統籌資源、拓寬渠道,建立全校共享、全員參與、全領域覆蓋的立體式宣傳網。融媒體中心的建設理念,恰恰符合了高校“大宣傳”格局的建設要求,把宣傳思想工作與各個部門的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統合全校宣傳資源,搭建統一平臺,聯動線上線下活動,整體推進高校的宣傳工作。
4.推進高校媒體融合創新師生思想政治工作途徑
近年來,媒體出現多元融合、移動優先的新特征,新的信息傳播方式改變著高校學生的生活學習和思想觀念,這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機遇和新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因此,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應加強頂層設計,運用好新媒體技術,擴寬教育渠道,做好媒體融合發展,把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與信息技術發展緊密相連,增強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感染力和傳播力。
高校媒體融合是時代的呼喚,是高校立德樹人的有效實現途徑。因此,高校融媒體中心建設勢在必行,探索高校媒體融合的建設路徑是必要的。縱觀北京乃至全國高校,北京電影學院融媒體中心建設走在了高校媒體融合的前列,通過解決自身“結點”,摸索出了一條適合高校融媒體中心建設之路。
以北京電影學院為例的高校融媒體中心建設
歷經三個月的組建隊伍、整合平臺、思考模式、凝心聚力、拓展思路,北京電影學院融媒體中心于2018年10月19日揭牌。2019年1月,正式啟動智慧融媒平臺建設。2019年3月,融媒體中心一期工程:北影頭條、融媒體可視化大屏上線。2019年5月,融媒體中心二期工程:融媒體操作終端、私有云后臺、融媒體聯盟管家、AI識圖等模塊上線。這一系列動作,是充分思考和分析了學校目前的宣傳工作“結點”后采取的有效手段。
1.媒體融合語境下學校宣傳工作的“結點”
第一,院系特點鮮明,宣傳內容優質,卻缺少外部導流方式。北京電影學院(以下簡稱學校)是中國高等藝術教育中唯一的電影專業院校,它的大部分院系設置依然保留了前蘇聯的影視教育培養的院系專業設置模式,按照影視劇拍攝的工種進行設置。目前,擁有文學系、導演系、表演學院、攝影系、錄音學院、美術學院等16個院系,每個學院和專業都有著鮮明的特色和較高的水平,在國內高校中有一定的知名度。每個學院都有自己的官方網站、官方微信公眾號和新浪微博號,精心制作了與院系專業內容相關的宣傳內容。例如:表演學院官方微信公眾號“星星舍”發布的表演辛酸苦辣;文學系官方微信公眾號“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發布的影視編劇方向學子海外求學的心路歷程;動畫學院官方微信公眾號“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發布的面向全國青少年兒童“小金魚”漫畫大賽的比賽情況。這些推文不僅內容優質,而且能產生很好的社會效應。但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出現了由于學校學生基數小、院系官方微信公眾號關注量小(相比學校官方微博、微信)的運營困境,他們憑借自身的賬號運營方式,無法讓優質的內容獲得更多的點擊量和關注度,而且學校官方微信公眾號推送能力也有限,導致很多院系的優質內容鮮為人知。
第二,學校專業特殊,音視頻素材量大,相互傳輸困難。影視專業院校有著影視專業特點,專業學習和宣傳內容也大都和影視相關,音視頻資源豐富、素材量多、數據體積大。每個院系都有自己創作的作品和宣傳資料,大體積的音視頻數據傳輸困難成為目前宣傳工作的難點。
第三,所處行業特殊,校友資源豐富、影響力大,卻缺少有效鏈接。學校辦學七十余年來,培養了數萬名優秀電影人才,由于學校所處行業的關系,“當紅明星”和“微博達人”很多都是學校校友,如2018年新浪微博粉絲量排名前10名的博主,有4人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如何將校友的宣傳資源與學校的宣傳口徑整合,將更多的校友吸納到學校事業發展的宣傳中來,一直缺少有效的方法和平臺。
第四,學校“粉絲”量大,卻缺少“沉淀”用戶的手段。學校一直以來受到外界高度的關注,尤其是近兩年招生考試的報名人數都在5萬人以上。在招生考試報考期間,大批的考生和考生家長會關注學校的專業情況和招生動態,學校各類媒體平臺的關注用戶呈幾何級數增長。招生期間的宣傳工作,也成為學校宣傳工作重點。如何通過社區思維的方式,“沉淀”下這些潛在的宣傳對象,一直是難以解決的問題。
第五,線下活動紛呈,吸引大批師生參與,但線下活動與線上宣傳的結合手段較為單一。學校的校園文化生活和學術科研活動豐富,每年有百場講座、論壇、電影放映活動。僅從“回娘家”的電影人回母校放映來看,2018年共舉辦12場,每場都有帶著影片回校的校友,如田壯壯、姚晨、文牧野,放映了《紅海行動》《我不是藥神》等影片,這個活動在校內外都有很高的關注度。但學校標準放映廳只能容納800人,尚不能滿足學校師生的參與需求,就更不用說校外的觀眾。線下的活動轉移到線上,讓更多的師生能看到現場的實況,接受教育,目前學校的手段還比較單一。
2.“兩落地、兩融合”北京電影學院融媒體中心建設路徑
面對五個“結點”,學校一直在思考解決的辦法和路徑,融媒體中心的建設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些問題。融媒體中心通過“兩落地、兩融合”建設路徑,運用“大數據+”,從內容、渠道、平臺、運營、管理五個方面,既做強媒體,又服務于學校的教育教學。
第一,“兩落地”是指融媒體可視化大屏和操作系統落地,中央廚房私有云操作平臺落地。有別于一般政務融媒體中心大屏,學校的融媒體可視化大屏是一個外宣窗口,分別安放在學校三處重要樓宇內和一處墻體上(根據需要播放),它兼具播放平臺與線下入口功能。可視化大屏最顯著的位置是視頻播放,其余位置實時顯示學校校級微博、微信、抖音內容,自動抓取與學校相關的熱門詞云、學校相關媒體報道,對學校媒體聯盟微信公眾號矩陣傳播數據進行排名,并推送熱門文章。這個大屏部分解決了為院系平臺導流和線上活動缺少宣傳窗口的問題。后臺融媒體大屏操作系統,從內容安全角度設置了多種屏蔽和主動篩選功能,使以對外宣傳為主的融媒體大屏安全性得到了保障。中央廚房私有云操作平臺,類似于百度云和阿里云,但它用校內網絡傳輸速度更快,不會受到版權問題的影響。各院系通過各自的賬號登錄、上傳和下載資料,根據權限可以獲取不同的數據信息,這就解決了學校音頻、視頻共享的難題。
第二,“兩融合”是指融合“內腦”和“外腦”。融“五項內腦”,是融學校思政教育工作、融學校內部宣傳資源、融學校融媒體聯盟、融學校線上和線下活動、融學校資源庫。融媒體中心建設拓寬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打通了學校內部宣傳平臺。開發微信小程序“北影頭條”,學校融媒體聯盟近40個成員單位的微信公眾號文章整合在頭條中,用戶可通過掃描融媒體大屏中“融媒體聯盟榜單”旁邊的二維碼進入,閱讀學校媒體矩陣的最新內容。線下活動、線上展示,依托私有云和AI識圖功能整合學校音視頻資源。融“三項外腦”,融校內媒體與社會全媒體、融在校生和校友、融校內管理與校外大數據服務。三期融媒體中心建設將力爭打通學校校內媒體與校外媒體的內容聯動,建立“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傳播”的融媒體采編流程。依托融媒體中心大數據和校友平臺搭建,做好網絡平臺中學校形象分析和美譽度提升。
高校融媒體中心建設路徑初探
各高校融媒體中心建設普遍存在著“機構整合、隊伍融合、流程再造、技術升級”等困難。高校的融媒體中心建設絕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應根據高校的實際情況和特點,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為原則,以解決困難為出發點,做好媒體融合工作,其建設路徑應是模塊化的,而不是標準化的。
1.以“整合機構、融合隊伍”的方式調整組織結構
媒體資源的整合,需要組織機構和管理方式的重塑。融媒體中心可以“小融”,也可以“大融”,可以融內容、融人員,也可以融平臺、融機構。學校根據自身實際,思考“融”的邊界。機構融合是對新聞中心、網絡中心、校園一卡通管理中心進行整合。平臺融合是對教育教學系統、科研管理系統、學生管理系統、智慧校園系統、人事人才系統、后勤服務系統進行整合。宣傳陣地融合是對PC端新聞網、官方微信、官方微博、電視、LED屏統一管理。人員隊伍融合是對校級層面的新聞網編輯、記者團、電視臺、廣播臺等采編人員重新分組、定崗,統一指導;二級單位的信息員、宣傳員,納入縱向管理隊伍。
2.以“中央廚房、優化流程”的目標調整生產方式
“中央廚房”是融媒體中心的大腦和神經中樞,優化新聞宣傳中“策、采、編、發、評”的工作流程,業務平臺、技術平臺和空間平臺支撐著“中央廚房”的運行。業務平臺依靠總編調度室完成,統籌各方采訪、編輯和技術力量,“報、網、端、微”一體聯動。技術平臺依托云平臺,或打造私有云平臺,或租借第三方、上級業務部門云平臺,并將學校的“小云”接駁到上級媒體的“大云”。空間平臺是“中央廚房”演播大廳,它是指揮中樞和中控平臺,解決“人機交互”和“人人交互”的問題。
3.以“內容為王、移動優先”的原則調整發展戰略
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是營銷傳播效果的兩個重要因素。目前,移動互聯網是信息傳播的主要媒介,是新聞熱點生成、輿論發酵的主要策源地。高校媒體陣營里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眾號、手機報、網絡電臺等,是學校新聞信息發布的重要渠道。高校融媒體中心要用開放的心態,認真研究移動傳播時代優質內容的標準,使信息內容順應移動時代的新要求。
4.以“解決實際,突出特色”的原則調整思維意識
根據高校的定位和專業特色,融媒體中心建設也可各具特色。“985工程”“211工程”等研究型大學,可以建設研究型融媒體中心,在實現一般媒體融合功能的基礎上,成立融媒體研究院和融媒體學院,研究中心落地實訓課程、媒體融合成果和案例,為融媒體中心搭建提供理論和學術支撐,培養更多的融媒體人才。一般綜合類大學,可以建設應用型融媒體中心,力爭整合機構人員和媒體資源,搭建平臺、優化流程。特色型、小體量大學,可從學校宣傳“結點”出發,不求大而全,力求通過搭建特色型融媒體中心解決實際困難。(作者:李丹丹,單位: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宣傳部)
參考文獻:
[1]李培林,陳光金,張翼.社會藍皮書:2019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162.
[2]鐘軒研.媒體融合是一場不容回避的自我革命[N].人民日報,2019-04-03(4).
[3]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報社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J].支部建設,2019(4):58.
[4]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J].求是,2019(6):4-8.
《北京教育》雜志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