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瑾,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金融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博士、南開大學經濟學碩士和經濟學學士。自1991年開始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任教,首創開設了《投資學》《證券投資基金》等全新課程,為推進學校現代金融學科體系建設做出巨大貢獻。2018年5月24日,于瑾上午在單位指導博士生論文后回到家中,中午繼續以微信方式指導本科生論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享年52歲。
“老師人很可愛,課講得也好”、“于老師就像一個知識淵博的大姐姐”、“老師能把知識點解釋的很清楚,還很喜歡結合當下的熱點輔助授課”、“能搶到于老師的課,是一種幸運”,在學校的教學評價系統里,類似這樣的學生留言比比皆是。在對外經貿,于瑾教授的教學水平和師風師德廣受贊揚,她傾盡一生“傳道、授業、解惑”,是當之無愧的“人類靈魂工程師”。
一生授業,嘔心瀝血,育來桑梓苗成棟
二十八年如一日,于瑾執著于教學和科研事業,兢兢業業,淡薄名利,為人謙和,在她摯愛的教師崗位上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她堅持著書立說,在《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國際貿易問題》《國際金融研究》《中國軟科學》《經濟管理》《經濟日報》理論版等核心期刊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并主編《投資分析》《國際金融市場》《利率期限結構研究》《貨幣銀行學》等多部專著和教材,院領導和同事們都稱贊她是學校不可多得的優秀金融學教授。
根據于瑾多年的同事、現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務處處長蔣先玲教授回憶,90年代末,當時的國際經濟貿易學院院長林桂軍教授,找到于瑾說,希望能挑重擔,盡快開設《投資學》這門課。這些知識對于這位上世紀80年代畢業的大學生而言,顯得有些晦澀難懂,但是于瑾對于知識的渴求及對于課堂教學的完美追求,促使她毫不猶豫地就接下了這個任務。從此,她便投入到緊張的備課之中,本世紀初在我校本科生中,第一次開設了《投資學》這門課,由于于瑾能將深奧的金融理論與金融投資實務緊密相聯,運用大量的金融數據及案例來輔佐教學,使得這門課當年在全校學生選課中成為了一道亮麗風景線。學生瘋狂搶課,每個課堂幾乎都是一再擴容。與此同時,于瑾又圍繞這門必修課,開設了《證券投資基金》、《證券投資實務》等選修課,這些課程在當時形成了我校金融學專業的微觀金融課程體系的初步框架。課程的講授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數理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等數理基礎,可是,這些課程在她們那個年代的大學生是沒有學習過的,可想而知,于瑾為了上好這些課,背后默默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可是在同事們的印象中,從沒見過她在領導及同事面前叫苦一聲,工作起來從來都是任勞任怨,兢兢業業。
“后來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向縱深發展,學院引進了大量的從事微觀金融教學和研究的年輕教師,這時,于瑾教授就將其辛辛苦苦建設的王牌課程《投資學》及備課筆記毫不猶豫地移交給了新來的年輕教師,這是怎樣的胸懷!”蔣先玲回憶說道。
執卷尋師空有愿,親聆賜教更無期
“在教室門口見到一位穿著素色裙子的女老師,個子不高,非常瘦削,一副寬邊框眼鏡,留著很獨特的波波頭,說話聲音特別可愛溫柔。”這是學生對于瑾老師的第一印象。
據統計,自1991年執教以來,于瑾先后為近15000名本科生和近3000名碩博研究生開設了《國際金融》《貨幣銀行學》《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等課程,自2000年起,直接指導、培養畢業了94名碩士研究生和7名博士研究生,這些學生都已逐步成長為社會的中堅力量。直到離世前,她還正在指導14名碩士研究生、4名博士研究生的學業。
在多次為于瑾擔任助教的2014級金融學博士侯偉相的印象中,于瑾一直對于學生極度認真負責,上完了近兩個半小時的大課后,她仍一直留在教室為學生答疑到六點半多,最后經常都是他不得不上去委婉地“制止”學生接著問問題,請他們改換時間再來答疑,讓于瑾有時間先去吃飯休息。事實上,更多的時候是隨后又有研究生學生繼續來找于瑾尋求指導,于是她又接著為學生們悉心指導排憂解惑,持續到晚上七八點還沒吃上飯,但每次總是笑著擺擺手說沒關系,繼續和學生們答疑、交流到很晚,“老師為了教育事業奉獻了自己,她總是對待自己非常苛刻,但卻永遠待人以寬。”
2016級國貿專業的本科生任正,上學期就在于瑾的貨幣銀行學班上學習。“我正好有最新的投資學課本,下學期我帶給你吧”,課間聊天的時候,于瑾聽說她想自學投資學,便開心地提議要把自己手頭的書送予這位好學的學生。這學期開學初任正向于瑾發了封郵件,沒有收到回復,她本理所當然地以為這么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想必教授已經忘記了。然而沒想到五月初的一天偶然打開郵箱,卻是欣喜得看到了于瑾給她的回復,郵件里老師略帶歉意地向她解釋開學以來都在忙畢業論文的指導批閱和答辯,沒能抽得出時間,并且與她約定合適的時間見面。
在于瑾去世前一星期,任正在誠信樓見到了老師。經過一個假期,任正從長發剪了短發,但是于瑾還是一眼認出了她。任正接過書,道過謝,只來得及和老師說上三句話,就輕輕退出了正在論文答辯的教室。“于瑾老師身材很瘦小,投資學那樣一本大部頭,平時學生去上課都不一定愿意隨身背著,但老師就為了我這么一個只上過她一節課沒什么太多交集的普通學生,把書連同厚厚的答辯材料一起背來了教室,又一直等著我來取,當時手里捧著書,心里真的非常非常感動。”回憶起昔日恩師贈書的場景,任正的語氣里有著掩飾不住的深深的感慨和難過。短暫一面,三個月不見,老師還是那樣優雅和可愛,但是多了些許憔悴。她當時怎么也沒有想到,這竟會是最后一面。
其實在24日之前的兩個星期,于瑾都一直非常勞累,學生們后來才知道,她離世前一晚休息的并不好,大概只睡了兩個小時,當日上午在單位指導博士生論文后回到家中,中午繼續以微信方式指導本科生論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她在夢中、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否還在默默掛念著她最愛的學生們的課業呢?
人間四月天,留冰心一片
熟知于瑾的人都說,她最讓人感佩的是她淡泊名利、正直和善的性格。她是細膩溫柔、視學生如己出的好導師,也是樂于助人、不可多得的好同事。
“她就像人間四月天,又美麗又溫暖”,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吳青談及這位共事了27年的老朋友,表示在她的記憶里從來沒有聽過于瑾抱怨什么、說過任何人的不是,相反她總是能發現他人的優點和閃光之處,盡自己所能幫助別人。她能夠拋開面子、四處奔波,利用自己的資源邀請業界的權威人士來為學生上課做講座,她常常說:“只要是為了學生好,豁出去了”,但她在自己的事情上卻從來沒有麻煩過別人。
在金融學系的江萍副教授眼中,于瑾就像一位“非常低調的、默默為大家做很多事情的大姐姐”,她記得有一次于瑾在通電話中得知了自己感冒生病的消息后,專門去跑了好幾個超市買來了特定品牌的蜂蜜和姜糖,并且親自送到了江萍所在的辦公室。在她的印象里,于瑾是一位上善若水型的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她自身從來沒有想要去改變誰,但是在與她相處的過程中,不知不覺間就會發現在她的影響下,自己變得更加柔和、更加細心了,“她就像溫和的河流,把一個一個特別有棱角的硬石子溫柔地變成光滑美麗的鵝卵石。”
“于瑾老師對名和利看的是最淡的,她給所有人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認真、善良,從來沒聽說過哪個學生對于老師有過一點抱怨和不滿。”分黨委書記趙鴻韜回憶起院里的這位教師楷模,反復提及她和善無爭的性格和對學生的關愛,他表示已畢業二十年的學生和現在剛上過于老師課的學生對她的評價都是一樣的贊美,能做到這一點是非常了不起的。
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副院長薛熠回憶起自己剛參加工作時,人生地不熟,身為老教師的于瑾就一直非常關心照顧他們青年教師。后來在一起共事的九年里,見證了于瑾老師多次第一時間對有困難的新老師,就像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樣支持、安慰、鼓勵,在學院學系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不計個人得失。 “也許于瑾老師做的很多事情并不是轟轟烈烈的偉人事跡,但她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到了二十多年如一日的無私貢獻,永遠充滿正義感、保持善良,這本身就成就了一種不平凡。”
于瑾老師的猝然離世,讓學院的師生們都悲慟不已。5月28日的告別儀式,學校的教師和學生坐滿了四輛大巴車,還有更多的教師自己開車到現場,畢業了的學生從四面八方趕來,有凌晨坐飛機趕來北京、下午坐飛機回去的,也有畢業很多年在告別儀式上第一次相聚的同班同學。學生侯偉相和同窗自發建立了名為“于無聲潤物,瑾芳華筑才”的微信公眾平臺悼念、緬懷恩師。從5月24日于瑾老師去世至今,已有三十余位學生撰寫長文向公眾號投稿,在朋友圈、微博表達沉痛哀思的學生更是不計其數。學生們還自發的收錄了于瑾生前的工作和生活照片、學生寫的追思文章合集等;學校和學院還將組織各類活動,緬懷她樂于助人、為教育事業奉獻的高尚情懷,讓人民教師的偉大人格永放光芒。
淡泊名利、誨人不倦的于瑾教授永遠地離開了她的三尺講臺、離開了她熱愛的事業,但卻為我們留下了累累著作和她奉為涅槃的大學精神。英才雖隕落,桃李卻滿園,斯人已去,風范長存!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