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是立校之本,師德是教育之魂。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得到快速發展,高校師德建設卻相對滯后。加強和改進高校師德建設,對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推進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美國高校師德規范涉及內容廣泛,層次性和實踐性較強。通過對美國師德規范的分析,根據中國高校實際,建設中國特色的高校師德規范體系,進而推動高校師德建設的進程。
關鍵詞:中美高校;師德規范;建設比較
師德,即教師職業道德,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實踐活動過程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1],是社會對教師職業行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師思想覺悟、道德品質和精神面貌的集中體現[2]。高校師德是高校教師在從事高等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循的人與人之間關系行為規范的總和[3]。高校師德直接影響著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養成,決定著大學人才培養的質量,也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高校師德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滯后于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存在許多值得關注的問題[4]。高校師德建設不僅需要教師的自律,更重要的是需要外在的、具有強制性的規范,以助推高校教師在教育教學、科研活動和其他日常活動中遵守一定的行為準則[5]。美國作為世界高等教育發達的國家,注重制定具體可行的師德規范促使教師遵守,使高校師德的建設卓有成效。為此,本文試圖梳理中美高校師德規范建設的歷程,比較中美高校師德規范建設的特點,從而促進我國高校師德建設的發展。
中美高校師德規范建設歷程
1.中國高校師德規范建設歷程
中國對于師德規范的建設起步較晚,以“師德規范”明文規定的內容不多。199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和1999年頒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為高校師德的建設提供了法制的基礎。2005年出臺的《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加強制度建設”[6]。
在市場經濟和開放的條件下,高校師德建設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有的教師責任心不強,教書育人意識淡薄;有的教師學風浮躁,治學不夠嚴謹;個別教師師德失范、學術不端,嚴重損害教師的職業聲譽等。為進一步加強高校師德建設,建設高素質專業化高校教師隊伍,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教育部和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于2011年12月頒發了《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7],呼吁廣大高校教師肩負起“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職責,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高校師德的建設。
2.美國高校師德規范建設歷程
在美國,職業道德一般被稱為教師專業倫理,主要調節教師與學生、學生家長、同事之間的關系[8]。美國比較重視教師專業倫理規范的制定。“早在1896年,美國喬治亞州教師協會就頒布教師專業倫理規范”,其他各州相繼效仿[9]。隨后,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全國教育協會于1929年制定并頒布了《全國教育協會倫理規范》,該規范對提高教師道德水平的作用并不明顯,因為大部分教師并不知曉。為了提高規范的實效性,全國教育協會于1941年將規范定名為《教育學專業倫理規范》。于1963年、1968年和1972年分別對規范進行了完善,并將其改名為《教育專業倫理規范》。為保障規范的執行力,發揮其在教育實踐中的效果,全國教育協會于1975年對規范進行了重大修訂,并成立專門的檢查委員會[10]。1986年,又一次全面修訂,使規范更加完善,并沿用至今。這個規范成為美國教育界乃至全世界教育界最具影響力的教師師德規范[11]。現行的《教育專業倫理規范》結構完整、內容詳細,主要由序言和原則兩部分組成,也適用于規范高校師德。
中美高校師德規范建設特點比較
高校師德建設過于強調教師的自律因素而忽視外在的他律因素,會激起教師對師德建設的冷漠與反感。重視師德建設的他律,建章立制,發揮他律的教育、引導與規范作用,能切實提高教師師德水平[12]。師德規范作為重要的外在他律因素,能促進高校教師對師德建設的認識與參與。中美高校師德規范建設的差異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規范制定的主體
我國《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是由中央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教育部等政府部門在頒布規范前會征求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規范制定主體比較權威,強化了規范的約束力和強制力。同時,我國并沒有設立專業的教師組織和教師協會。總體而言,我國高校師德規范制定是一種由上而下的過程。
美國《教育專業倫理規范》是由全國教育協會自行制定,沒有教育行政部門的參與或干預。全國教育協會屬于專業的教師行會組織,強調維護教師行業的權益,教師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教育專業倫理規范》的首版制訂到歷次改版都廣泛圍征詢了各州的地方主管、校長、教師和高校人員[13],各個條款細節均來源于被征詢教師對于專業倫理問題的意見和看法,具有較高的認同度和實效性。總之,《教育專業倫理規范》主要由一線教育者共同商討制定,并由從事教育工作的專業人員共同簽署予以頒布,是一種由下而上的制定過程。
2.規范要求的高度
中國高校師德規范主要是對教師職業道德品質的要求,標準相對較高。在中國,教師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崇高的道德形象,是社會的楷模。《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從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為人師表六個方面提出了高校教師對國家、社會、學校、學生方面的責任。規范中包含私人道德和公共道德,注重教師對國家和社會的職責。
美國師德建設以法律為準繩,規范側重于教師具體的行為規范,要求相對較低。比較而言,美國教師只要對學生和專業負責,不強調對國家和社會的義務,不要求必須成為社會的楷模。美國教師專業倫理規范將師德分為師德理想、原則和規則三個層次,使師德發展既有師德理想的引領,也有底線道德的約束。師德理想,即為相信每個人的價值和尊嚴,追求真理,力爭卓越,培養民主信念。師德原則包括兩部分:一是對待學生要實現其潛能,使之成為有價值而又有用的社會成員;二是對待自己的專業,要竭力提高專業的水準。師德規則更為具體明確,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行為,限定教師在課堂內外各方面的表現。
3.規范的可操作性
我國《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注重對教師從思想和精神等層面提出要求,如“恪盡職守,甘于奉獻”。同時,在具體執行時也提出了具體要求,如規范中規定的“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這促使教師思考:怎樣做才是關愛學生?哪些行為屬于不關心學生的行為?
美國《教育專業倫理規范》重視對規范教育實踐的指導作用,使專業責任內容規范區別于一般倫理規范,并通過合理程序嚴格執行規范。師德規范對教師行為規定的條目較多,內容要求具體詳細,可操作性較強。規范以“不應該”等否定句為主,屬于戒律式條款,如“不得無故壓制學生求學中的獨立行動”“不得出具不符合事實的專業資格證明”此類明確的要求可以有效制約教師個體的從教行為。
對于我國高校師德規范建設的啟示
高校師德制度建設是一項復雜而長期的工程,我國高校師德制度建設在不斷推進,可以借鑒美國高校師德規范建設的經驗,因地制宜地改善我國師德的建設。
1.提高教師群體在規范制定過程中的參與
作為規范教師職業道德的條文,必須反映教師的意見和要求。因此,高校師德規范制定主體應多元化,提高教師群體在制定過程中的參與度,重視高校和教師專業組織在師德規范制定過程中的作用,發揮高校和教師的主體性,以促進高校師德建設的民主性和科學性。
2.堅持理想師德和底線師德的統一
師德規范應從理想回歸現實,從高尚走向樸素。我國高校師德標準應堅持“高標準”,明確法律和道德的界限,增加教師職業道德的內容,細化教師具體的教育教學行為規范。在高校師德建設過程中,可從道德理想、道德原則和道德準則層次進行規范,注重教師對學生和專業的職責,使規范既有理想師德的引領,又有底線師德的限制。
3.增強規范的可操作性
我國高校師德規范應該貼近實際,減少原則性的、空泛的提倡,增加具體的、細致的要求,明確規定教師“不應”做的具體行為,使教師有章可循,以具體的行為規范嚴格要求自己。在戒律性條款實施一段時間后,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以此形成更加完善的高校師德規范。(作者:王凌超 江秀明,單位: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蔣明思.高校師德制度建設的問題與路徑選擇[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29(22):5-6.
[2]屠火明.地方大學師德建設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32.
[3]敬楓蓉.高校師德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98.
[4]金昕,王丹彤.高校師德制度建設的問題與出路[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3):143-146.
[5]沈紅宇.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概論[M].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7:8.
[6]許燁.當代高校教師職業倫理:從德性到共同體建構[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159.
[7]教育部,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EB/OL].(2011-12-23)[2019-07-19].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72/201201/xxgk_129190.html.
[8]楊月琦,李慧勤,鄒世享.中美師德規范比較以及對中國師德建設的啟示[J].教育現代化,2015(16):184-186.
[9]徐廷福.美國教師專業倫理建設及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5(5):71-75.
[10]黨志平.中、英、美教師專業倫理規范建設的比較與啟示[J].社科縱橫,2016,31(8):160-163.
[11]黃蓉生.教師職業道德新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105-106.
[12]師遠,趙鋒.淺談新時期高校師德建設[J].思想教育研究,2007(10):38-40.
[13]Travers P.Whatever happened to the NEA code of ethics[J].Education,1985,105(4):403-407.
《北京教育》雜志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