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0年來,我國新聞出版事業蓬勃發展,出版傳媒領域萬象更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北京印刷學院作為行業特色院校,在辦學過程中始終堅守“認真做好出版工作”的初心,堅持扎根行業、服務北京,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國際交流與合作等領域開展了豐富的探索與實踐活動,走出了一條內涵、特色、差異化的發展之路,為國家文化出版事業的繁榮與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關鍵詞:行業特色院校;服務社會;探索
北京印刷學院(以下簡稱學校)是一所以印刷與包裝、出版與傳播、設計與藝術為學科專業特色,工、文、藝、管等學科相結合的多科性大學,是國內唯一專門為出版傳媒全產業鏈培養人才的北京市屬全日制普通高校。學校現有13個二級學院(教學部),1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30個本科專業,在京外省份全部實現了一本招生。現有教職工800余人,各類在冊學生10,032人。
不忘初心,學校伴隨著新中國的發展而成長
伴隨新中國的發展,學校始終堅守“認真做好出版工作”的精神與辦學初心,拼搏奮進、砥礪前行。學校的前身是1958年文化部建立的文化學院;1961年,文化學院印刷工藝系并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印刷工藝系基礎上組建成立北京印刷學院,由國家出版局管理。2000年,學校由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劃歸北京市,并由北京市與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共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文化出版事業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1949年10月3日,第一屆全國新華書店出版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毛澤東同志在中南海接見全體與會者,并題詞“認真做好出版工作”。在文化出版事業較快發展的過程中,國家亟須培養一批具有設計與科研能力的印刷出版高級人才。在學習和借鑒蘇聯教育體制的基礎上,經過原文化部部長助理黃洛峰等同志的努力,1958年11月,我國第一所擁有印刷高等教育專業的院校—文化學院應運而生。文化學院正式成立后,先后舉辦了印刷研究班,創立了編輯出版、圖書發行、印刷等五個系以及社會科學書籍編輯、平版印刷等四個本科專業,在全國范圍內招收本科生培養,開創了我國印刷與出版高等教育的先河,為新中國印刷出版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對于出版事業繁榮發展的需求更為迫切。1978年3月,在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同志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后,不少有識之士指出:“作為擁有10億人口的大國,又是發明印刷術的國家,至今沒有獨立的印刷高等院校,將難以改變我國印刷業技術落后的狀況”。1978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印刷工藝系基礎上組建北京印刷學院”,由國家出版局管理。198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的文件中指出,“要加速建設北京印刷學院,在以后條件具備時,可改為出版學院”,顯示了黨和國家對這所學校賦予的歷史責任。“七五”“八五”計劃期間,學校加快校園基本建設,教學樓、學生宿舍、綜合辦公樓、圖書館、實習工廠等相繼完工、投入使用,極大改善了當時師生的學習生活條件。本科教育、函授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九五”期間,學校進一步加強教學規范化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拓展辦學層次、擴大辦學規模。1998年,學校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初步構建了研究生、本科生、高職、成人教育等多層次的高等教育辦學格局。學校堅持特色辦學,加快專業建設,相繼設立了印刷工程、包裝工程、編輯出版學、視覺傳達設計等特色專業,不斷完善特色人才培養體系。
進入21世紀,國家印刷與出版事業蓬勃發展,特別是出版高等教育進入規模化階段。2000年,學校劃轉北京市管理,在此基礎上學校搶抓機遇、開拓進取,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十五”“十一五”期間,學校著力教學質量提升和教學質量工程建設,建成了一批國家級、北京市級教學示范中心、品牌專業、優秀教學團隊、精品課程。辦學空間進一步拓展,兩個分校區相繼投入使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科研創新為動力,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截至目前,學校已擁有1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實現了研究生教育的快速發展。在近些年的兩輪全國學科評估中均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科研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國家級的科研項目、科研平臺建設取得了新突破,北京綠色印刷包裝產業技術研究院搭建了產學研合作的新平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獲批建立。綠色大廈、新教學實驗樓、留學生公寓等一批基建項目完成,新增校園建筑面積近十萬平方米,開啟了大學科技園和文化創意園建設的新征程。2017年,學校成功召開第三次黨代會,凝聚全校師生共識,確立了建設“特色鮮明高水平出版傳媒大學”的發展目標,明確了新時期事業發展的方向。2018年,學校順利獲批成為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2018年—2020年)。2019年,學校的設計學、新聞傳播學入選北京市高精尖學科建設名單。進入新時代,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主動適應北京“四個中心”建設與出版傳媒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確立了“創意設計、藝工融合”的發展思路,加大了復合型人才培養力度,聚焦出版傳媒產業鏈,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努力培養合格的新時代出版傳媒人才。
牢記使命,學校積極服務首都建設、服務行業發展
作為服務首都經濟發展、服務出版傳媒行業的特色型院校,學校始終牢記服務國家印刷出版事業發展的國家使命與行業擔當,堅持扎根行業、服務北京,扎實開展人才培養與科研服務工作,為國家印刷出版傳媒行業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學校艱苦奮斗、拼搏進取,支撐起了印刷出版高等教育的國家擔當。20世紀50年代初,為解決新聞出版系統,特別是印刷出版技術人才急缺的困難,國家選派10位留學生去蘇聯學習編輯和印刷技術,其中多人學成回國后進入文化學院印刷工藝系,成為后來開啟中國印刷出版高等教育先河、培養印刷出版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力量。20世紀80年代,學校率先開辦“裝潢設計藝術”專業,將計算機美術設計引入藝術專業教育。21世紀初,學校以印刷出版人才培養成果參加北京國際印刷技術展覽會,得到了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同志的高度關注。2008年,為滿足媒體融合發展的行業新態勢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學校率先開辦了數字出版專業,培養數字媒體人才。近年來,學校聚焦印刷出版高等教育發展急需,開設“畢昇班”“雅昌班”“韜奮班”等實驗班。為順應國家媒體融合以及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對人才的新要求,在專業結構不斷優化的過程中,學校的專業實力、人才培養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印刷工程和編輯出版專業多年來排名全國前列。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學校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印刷出版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0世紀70年代,學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聚焦國務院《關于印刷技術改造問題安排落實情況的報告》,組織科研骨干攻關;為完成毛澤東同志“我們也要出彩報”的指示,學校派出多名骨干加入國家相關部門組織的彩色制版電子分色機百人科研攻關團隊,積極展開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其成果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勵;21世紀以來,學校聚焦行業急需,成立了學科交叉融合的學院,培養新媒體人才。近年來,學校牽頭成立了中國印刷高等教育聯盟、數字出版專業教育聯盟等行業聯盟,加大了行業內校、企、科研機構等的資源共享。學校聚焦行業發展熱點,與全國印刷出版行業百余家著名企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園區、20余家科研院所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積極開展社會服務并實施成果轉化;積極承擔了“數字復合出版系統工程”等重大項目,充分展現了一所行業高校的國家使命與行業擔當。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學校依托辦學優勢資源,立足北京、服務北京,為北京經濟社會文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出版傳媒領域,學校牽頭負責了《北京紅色文化叢書》中《北京紅色設計》《北京紅色出版》的編寫,牽頭負責了“最美中軸線”、北京大運河文化帶景觀、北京多個博物館等項目的文創設計,主持編制了《新聞出版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新聞出版業“十三五”人才發展規劃》等。設計藝術領域,學校主辦了北京文化創意大賽初創項目賽區活動,承辦了中國設計節系列活動,助力國際(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等,學校獲得多項集體榮譽表彰,師生作品也獲得多項獎勵。印刷包裝領域,學校承擔了《北京市出版物印刷服務北京核心功能建設升級指南》(以下簡稱《升級指南》)的研究編制工作,得到了北京市委領導同志的重要批示,北京市委宣傳部按照《升級指南》予以貫徹落實;承辦了中國印刷高等教育展、中國印刷藝術設計雙年展,獲優秀協辦單位表彰。
近年來,學校積極響應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與“一帶一路”倡議,不斷加大國際交流合作與留學生培養力度。學校開展國際合作交流的項目從單一的短期進修,擴展到進修訪學、聯合培養、共同授予學位、留學生學歷教育等多個領域。學校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積極推動印刷出版“走出去”,先后接收來自印度、巴基斯坦、蒙古、尼泊爾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600多名,并于2017年入選北京市首批“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培養基地。
開創未來,學校將進一步發揮優勢,提升服務社會的能力與水平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是落實學校“十三五”發展規劃、完成博士點立項建設三年規劃的關鍵之年。新起點創造新輝煌。以獲批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為標志,學校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進入了新的戰略發展關鍵期。在第三次黨代會上,學校確立了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目標—聚焦首都文化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瞄準行業轉型升級新要求,建成特色鮮明、高水平出版傳媒大學;確立了今后一個時期學校發展的工作思路—把握“一個根本”,堅持立德樹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高素質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根本;堅持“兩個面向”,面向首都發展、面向出版傳媒行業;彰顯“三個特色”,服務印刷包裝與出版傳媒全產業鏈為主線的學科特色;“工科與文科結合、藝術與科技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傳承弘揚中華印刷文明、創新發展紅色出版文化的文化特色;深化“四大戰略”,特色發展戰略、開放辦學戰略、協同創新戰略和綠色發展戰略;實施“五項工程”,教育創新工程、人才強校工程、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工程、文化傳承創新工程和黨建強基固本工程。
未來,學校將秉承“傳承印刷文明、創新出版文化”的辦學傳統,進一步發揮學科專業特色,扎根行業、服務北京,主動適應北京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特別是“四個中心”建設的任務要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特色發展,進一步找準辦學定位,打造特色更加鮮明的大學;按照學校黨委提出的“五個聚焦”工作發展思路,聚焦教育教學改革,更好地為北京和行業發展培養復合應用型出版傳媒人才;聚焦學科建設,全力推進博士授權單位三年建設目標工作落地見效;聚焦人才隊伍建設,打造一支能有效推進學校教育事業發展的高水平師資隊伍;聚焦人事聘任管理,為學校事業發展增添動力,凝心聚力、牢記使命、奮發有為,共同譜寫學校事業發展的新篇章,共同開創學校事業發展的新局面,為建設特色鮮明高水平出版傳媒大學而不懈奮斗!(作者羅學科,系北京印刷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
《北京教育》雜志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