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中國成立70年來,高等教育的發展在不斷探索、反復試驗中,經歷了無數的波折,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新時代,需要回到初心,在中國和西方高等教育現代化歷史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尋求未來的方向、道路和方法。這應當在國際化與民族化、學術與服務、控制與自由等方面保持適當的平衡,尊重歷史的習性,給予未來真實和想象的空間。
關鍵詞:高等教育現代化;國際化;民族化;社會服務
站在今天,回望歷史,我們不能僅僅羅列事實、排比數據,而應有歷史的價值和眼光,對發展的進程做出準確的理解,對發展的趨勢做出正確的判斷,為未來尋求發展的方向。
現代化:傳統的揚棄與西方的認同
中國近代要發展教育現代化,有兩個參考坐標:一是傳統的揚棄和轉向;二是國際(西方)的認同和比較。傳統教育因為國際坐標的參考而不得不改革,向國際趨同;西方教育因為歷史坐標的存在而不可能照搬,須扎根于中國的土壤上。中國教育現代化實際上就在這兩個方向、兩套論述和兩種力量的拉扯糾纏中曲折前行。
1.傳統的揚棄和轉向。這意味著教育的現代化不在于數量的增長,而在于質的脫胎換骨。質的改變就必須致力于價值、宗旨、目的、思想、內容及其功能的革新,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形式上翻花樣,當然形式也要變化,不過這種變化只是服務于實質的要求,根據實質的需要來調整,決不能把形式的變革置于實質的變革之先。形式的變化具有外顯性,最容易作為成果和成效來展示。但是,實質的變革緩慢而內隱,很難表現和宣示,特別是要將之作為功績和貢獻時。
2.西方的認同和比較。這就是學習和移植西方現代教育。不僅是西方的教育制度,更重要的是西方的教育價值、知識、理念和功能。學習西方教育,既是共時性的又是歷時性的。共時,即與同期西方教育的比較,當我們在追求現代化時,以當時西方教育為參照,作為我們改革的藍本和模板。然而,當我們在改革進行時,西方教育也在發展,即使我們改革成功,建立起來的也是西方過去的教育形態,與現時的西方教育相比,我們可能又落后了,要趕上現時的西方教育,我們的新教育還沒有穩定又得進行改革,這是歷時的現代化。
傳統的揚棄與西方的認同卻都不可能徹底,總有相反的力量拉扯。這樣一來,現代化進程的教育必然是傳統(本土)與西方(國際)的混雜和糾纏。本土與西方是相互支持、相互生成,還是相互拆臺、相互絞殺,就成了決定教育現代化成敗的關鍵。
西方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歷程
西方國家高等教育現代化從18世紀后期開始,也有其發展的歷程。
1.西方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第一步是世俗化。大學從教會的機構轉變為國家的機構,民族國家的政府管理和控制大學,并制定高等教育方針政策。大學教授成為國家的公務員,大學的經費主要由政府支持。自此以后,知識和學術不論是在象征國家和民族的榮譽上,還是在實際的工業競爭上,都變成國家事務,因此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一環。雖然大學始終擁有某種程度的自治和學術自由,但知識生產和供給的方向和方式、關系和制度開始經歷深刻的變化。
2.西方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第二步是精英化。中世紀大學培養專門職業人才,神學、法學、醫學有巨大的社會需求,畢業后可成為牧師、律師和醫生,來上學的是中產階級和窮人子弟。但隨著文藝復興的發展,大學為了在社會中繼續保持崇高的地位,需要培養新的精英,所以近代大學紛紛改革。德國大學的改革不是從洪堡的柏林大學開始的,而是發軔于哈勒大學和哥廷根大學。兩校改革的重點都是法學院,先是吸引貴族子弟來讀,后來是城市新興的中產階級。中產階級的出現正是英國倫敦大學成立的社會基礎。
3.西方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第三步是學術化或科學化。這是由洪堡開創的,大學由此成為學術場所,自由地進行純粹研究。學術研究是由哲學開場的,持續到了19世紀后期。但從19世紀初始,科學不斷往大學和學術舞臺的中心移動,不斷把大學的傳統學術和學科排擠出舞臺中心,到19世紀末就完全取代了哲學。自然科學開始成為學術和大學的皇冠。哲學和科學的擴張,伴隨著大學及其學生數量的增長,但社會容納學生的機構并沒有大規模增多,結果畢業生嚴重失業,就業薪水也很低,這引發了很多國家的學生運動,再加上政治的進步與保守和民族主義,革命經常發生,而學生則一如既往是主力。
4.西方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第四步是社會化。19世紀的大學雖與社會不無關聯,但基本上還是“象牙塔”,到20世紀大學全面走向應用,以知識和技術服務社會,成為社會的軸心機構。這一時期,技術仍是經驗的發明,而不是科學家的發現所帶來的,學術科學還沒有與工業實踐建立起聯系。19世紀中后期,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相互激發,一個工業社會來臨,企業和工業的發展需要高等技術,而現時的技術創新則需要科學的理論基礎。國家的強盛更依賴于技術及其支撐的企業和工業,在國家、企業和工業界的鼎力支持下,高等工程和技術教育進入高等教育,且地位不斷提升。美國高等教育則沒有歐洲傳統的負擔,更有實用主義的導向,因此明確表達和實踐了大學服務社會的理念。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向國家和民眾鮮明地展示了應用科學和技術的重要性,技術研究和工程技術教育成為國家實力最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20世紀80年代后,新興技術和高等技術教育扮演了決定性的力量,企業、經濟、國家的生存、發展和興盛都建立在技術創新之上。
西方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歷史表明:民族國家是現代高等教育的主導者和控制者,國家競爭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動力,高等教育是為國家利益服務的。高深知識和學科是不斷淘汰和更新的,不同學科的地位在持續變化中,古典學科讓位于哲學,哲學被科學取代,應用科學與基礎科學平起平坐,并超出其上。知識和學科的邏輯在于知識的有用性,由間接地促進社會和國家的進步,到直接決定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有用性并不是知識自身有高下深淺,而是因為能否助力國家競爭而為國家需要,能否實現個人在現代社會中升遷成就而為民眾所需要。高等教育入學不僅是教育問題,更是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而學生也深刻地影響著現代政治和社會進程。西方現代高等教育史的演進從事后看來是革命性的,但從歷史的進程來看變革雖劇烈,但革命性的突變很少,大多是漸進累積而成的。正因如此,西方高等教育的變革是實質和內涵的變化,是知識和學術的變化,是理念和功能的變化,當然也發生形式和制度的變化,不過形式和制度的變化是因為舊軀殼已經無法容下新內容和新功能,在舊制度上長出的新學術需要新天地。
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歷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也是高等教育的新紀元。1949年后,高等教育的發展呈現出全新的特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以下簡稱《共同綱領》)明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應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國家建設人才,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主要任務。”“努力發展自然科學,以服務于工業、農業和國防的建設。獎勵科學的發現和發明,普及科學知識。”各級各類教育“給青年知識分子和舊知識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應革命工作和國家建設工作的廣泛需要。”
1.新中國高等教育的實質和基調。新的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服務,為人民服務,為國家建設服務,“為工農服務,為生產建設服務,這就是當前實行新民主主義教育的中心方針。”高等教育社會服務的思想和宗旨使新中國的高等教育駛入現代化的正途,并與西方最先進的高等教育理念和實踐接榫并軌。為工農服務,很好地解決了社會流動問題。70年來,中國形成一個相對平等的社會,既是政治、經濟影響的結果,也是高等教育實踐的成就。但近年來,高等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大大減弱,這與經濟基礎的變化以及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有關。70年來,我們一直把高等教育納入國家經濟建設的總體規劃中,這一路線始終是主流。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大多數為此目的而進行的,如1952年的院校調整,“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理工學科因此得以重點發展。今天的“雙一流”建設強調“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的指導思想。
2.知識和科學的性質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國家獨立為學術獨立提供了基礎,知識和學術應促進民族和民眾的利益,“真正的科學就能夠提高人民的自覺,非科學的東西就會加深人民的迷惘。”“科學是普遍真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東西。但如果不民族化,就不能具體化和行動化,就會變成‘為科學而科學’。”“科學發展的基礎是靠工業經濟和民主政治。”不管是客觀受制于國際環境,還是主觀上堅持民族立場,在很長的歷史時間內,新中國高等教育都是獨立自主辦學的。這有不得已和必要的一面,但也不利于吸收國際高等教育和科學成果。改革開放后,我國高等教育重新開放,引入最新的知識、學術和辦學模式,為高等教育注入驚人的活力。
3.高等教育和知識的功用是應用性的。“我們的人民教育應該著重地發展科學與技術的教育,并將這種教育與經濟建設的需要密切地聯系起來。”“理論與實際分家,學與用脫節,這是舊教育的基本特點。”“高等學校課程改革的基本原則是理論與實踐結合。要使高等教育真正為生產建設服務,各高等學校理、工、農、財經等學院各系的課程,都要根據經濟建設的實際需要,和基本知識與專門知識相結合,理論學習與生產實習相結合的原則,加以逐步的改革。”“最重要的一點,我們的高等教育,必須密切地配合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國防建設的需要,而首先要為經濟建設服務,因為經濟建設乃是整個國家建設之本。”這也就意味著,高等教育和科研不能為學術而學術。因此,科學技術側重應用,應用性學科得到重視和發展。在“985工程”“雙一流”建設后,因為強調大學的國際可比性,研究型大學越來越趨于學術性,并以發表國際論文為主要追求。
4.高等教育由國家控制,全國統一計劃和管理。“我們的高等教育應該隨著國家的建設逐漸走上軌道,逐步走向計劃化。”中央對全國高等教育實行統一和集中領導,包括方針、制度、設置計劃、負責人任免、課程教材及教學方法等。統一計劃的目的是要快出人才,盡早為經濟建設服務。但因為底子薄、財政困難,中央政府統一舉辦和管理是很難的,必然會分權,實行多樣化辦學。但多樣化辦學常常是一窩蜂而起,魚龍混雜,必然導致高等教育質量的下降,這反而沖擊到正規的高等教育。20世紀50年代后期,多種形式辦學、“文化大革命”中實行“開門辦學”,都是教訓深刻的例子。
5.高等教育服務經濟建設是主軸,同時一直強調高等教育的政治性質。70年來,我們一直強調高等教育的政治性質,加強思政教育;強調黨對高等教育和大學的領導;強調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要“又紅又專”。70年來,雖然反復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時常受到政治運動干擾,特別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這也嚴重影響了高等教育的正常發展。教育本來就具有政治屬性,古今中外概莫例外,但政治如何介入高等教育是比較難以把控的。國家、黨派都對高等教育懷有強烈的期望,知識分子和學生也主動介入政治運動,這些都對高等教育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還需要指出的是,政治運動很多時候是由經濟問題引發的。
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在歷史與未來之間
從現代化的視角,無論是從歷時性還是共時性來看,新中國高等教育大體上趕上了西方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步伐,擁有現代高等教育思想,實踐和實現了現代高等教育功能。因此,新中國成立70年來,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高等教育體制基本上也是合理的,極大地提高了高等專業人才培養的效率,較好地滿足了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中國今天的經濟成就和國家實力基本上是靠中國高等教育培養的專業人才來實現的,這是對新中國高等教育成就最好的證明。新中國高等教育培養了國家精英,在強調專業理性的價值下,在理工科大發展并受到空前重視的政策下,理工科專業人才成為政治領導人;今天和可見的未來,政法、財經等專業精英將走上領導崗位,這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的政治理性和政治民主,一個理性而又現代化的國家正在實現。新中國高等教育幫助中國社會實現了社會公平和社會流動,無數的工農兵子弟成為第一代大學生,有的成長為行業精英甚至政治領導人,這激發了中國社會的活力和創造力,也是中國社會制度被廣泛認同和得以保證的重要基礎。新中國高等教育重視地區均衡發展,給少數民族和邊遠地區以傾斜政策,大力培養各民族專業人才,有力地促進了各民族共同繁榮和國家統一。
新中國高等教育歷經波折、困難甚至災難,今天高等教育的現狀還不能完全讓人滿意,與世界頂尖高等教育還有不小的差距。今天,在熱烈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正是從歷史走向未來的最佳時機。一是在經過百余年的現代化后,是時候突破和超越傳統與西方的對立思維。讓科學技術和專業精神成為中國文化教育內在的精髓,讓嚴謹務實、精益求精、孜孜以求成為現代中國高等教育和學術的品性,讓智慧與道德、寬容與和善成為現代中國人的修為。二是高等教育要專注于實質的追求,志在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而不要在形式上折騰。舊瓶裝新酒,一向都是變革的有效方式。不要把教育辦成轟轟烈烈的運動,而要辦成安安靜靜的事業。三是堅持高等教育的開放化和國際化,也堅定地走學術獨立的道路,提升中國高等教育培養頂尖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在國際激烈競爭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國際化與民族化是相反而相成的。四是知識和學術在不斷地淘汰和更替中,科學與技術并不是一回事,技術是國家富強的利器,科學則是認識事理的法寶。要緊跟世界科技發展的潮流,在科學與技術、基礎與應用、學術與服務、科技與文化上保持某種平衡。五是學術發展、技術創新有賴于學術自由和一定程度的大學自治,政治和政府當引導高等教育為國家服務,同時也要區分學術與政治,各自保留一定的限度。
歷史具有周期性,帶有糾錯能力,發展到一個極端,必然會回調。堅持多樣化的高等教育,給予未來選擇的空間;尊重歷史的理性,給予未來無限的可能。(作者:葉賦桂,單位: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
參考文獻:
[1]何東昌.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2]郝維謙,龍正中.高等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瓦爾特·呂埃格.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的大學(1800-1945)[M]//歐洲大學史(第3卷).張斌賢,等,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3.
《北京教育》雜志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