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學士,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政治系國際關系理論碩士。曾任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參贊銜教育領事、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副代表、中國駐歐盟使團教育文化參贊、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中國駐法國使館公使銜教育參贊。
本人從事人文外交和教育外事工作40年,大部分時間做國際組織工作,其中專職從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工作近25年,在歐盟工作4年半,做過國際職員,也做過高級外交官,以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崗位為國家工作,同時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貢獻,可以說是中國逐步走上世界舞臺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回想吾輩年輕時,“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早已是學校教育重要方針。但那個年代,國家處于“文革”內亂之中,與外部世界少有互動,加之外語不夠普及,對廣大青少年來說,“放眼世界”基本上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走向世界更是遙不可及。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40年來的高速發展,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際地位和影響空前提高,已成為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今天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在諸多重大國際事務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今天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參與全球治理,以維護世界和平安全,促進人類共同發展。
中國要廣泛深入地參與國際事務和全球治理,不僅需要通過國與國之間的雙邊渠道,也需要通過多邊國際組織;不僅需要通過政府間國際組織,也需要通過非政府國際組織;不僅需要各類國家公職人員,也需要大批有志青年。然而,目前面臨的最大難題是,中國缺少國際化人才,國際組織人才更是匱乏。
如今,盡管中國已經加入并積極參與了大部分重要國際組織和機構,但在其中任職的國際職員,無論是數量還是重要崗位,都遠遠低于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甚至明顯低于某些發展中國家。因此,我們參與多邊國際事務和全球治理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對某些重大國際事務的影響仍然十分有限,這顯然與中國今天的國際地位極不相符。由此可見,國際組織人才培養迫在眉睫。
近兩年來,我作為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國際組織實習項目的評審專家,有機會接觸到大量有志加入國際組織、特別是聯合國機構的海內外青年學子,其中不乏專業過硬、精通兩門以上國際通用語言、又有國外學習和工作經驗的精英人才。但是,僅僅具備這些條件還是不夠的,還應該努力使自己成為素質全面的國際組織人才。
那么,什么是國際組織人才?我以為,新時代的國際組織人才應具備以下5個基本素質。
一是要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世界胸懷。所謂中國情懷,就是熱愛祖國,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現當代國情,愿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奉獻青春;所謂國際視野,就是放眼全球,了解國際大事和天下大勢,即世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形勢及發展潮流、國際格局變化;所謂世界胸懷,就是心懷天下,兼濟天下,有志為世界和平與人類發展事業服務或獻身。
二是熟悉國際通行規則和規范。具體而言,就是熟悉國際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法律等領域公認的原則、法則、辦事規律;熟悉主要國際組織(包括政府間組織和非政府國際組織)的職能和運行規則;當然,也需要熟悉國際通行的禮儀和規范。
三是具備較強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具體而言,就是熟悉本國和相關地區、國家、民族的文化特性、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特點特色;具有較強溝通和表達能力,善于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交流溝通思想和感情;同時具備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展示好中國形象的基本能力。
四是具備專業水平的國際競爭力。具體而言,就是努力做到專業復合、水平高、能力強,具備與外國同等專業背景人才相當的競爭力;同時熟練掌握所從事專業需要的知識和技能。
五是熟練使用一門以上國際通用語言。所謂國際通用語言,就是聯合國工作語言: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俄語、阿拉伯語、漢語(中文)。除了熟練掌握使用英語,最好能學習掌握其他通用語言。特別鼓勵年輕人學習掌握其他非通用語言。
總之,國際組織人才和國際化人才的基本核心素質是相同的,不同之處在于,國際組織人才要經過國際組織和機構嚴格選拔才能入職,應該說各方面的標準和要求會更高、更嚴。因此,我認為,國際組織人才培養更需要加強針對性。近兩年來,我經常應邀去全國各地高等院校宣講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和選拔推送項目。我高興地看到,許多高校認真落實中央要求,采取多種措施,不斷加大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力度。例如,成立國際組織學院、在相關院系開設國際組織或全球治理人才班、舉辦國際組織訓練營、選送優秀學生赴國際組織實習等,努力打通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和就業的路徑。盡管人才培養模式目前尚處于摸索階段,但還是在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和選拔推送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成績。
從國外相關經驗看,國際組織人才基本素質的培養要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打好基礎,高等教育階段夯實基礎,為人才的未來發展做好準備。當然,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僅僅依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青年學生以博大的胸襟和青春的活力,主動尋找各種機會和途徑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組織的項目和活動,在實踐中不斷拓寬視野,擴充知識,積累經驗,增強本領,在報效國家和服務國際社會的過程中將自己錘煉成為國際組織英才,更好地實現自身的價值和抱負。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