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應用型高校內部專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是完善專業教學建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必要舉措。通過總結地方本科院校在應用型專業建設上的普遍不足,介紹浙江外國語學院應用型專業建設,有針對性地制定專業評估指標體系以及學校對評價體系的專業建設舉措,以期產生指導和檢驗應用型專業建設及其成效的意義。
關鍵詞:應用型專業;專業建設;專業評價;指標體系
應用型專業建設存在的普遍問題
1.應用型專業內涵建設特色不足。雖然絕大多數高校明確了應用型專業建設定位,但極少真正圍繞某一產業或產業鏈進行建設,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需求的聯結度、契合度不高,專業優勢特色不明顯。表現在指標體系的制定上,雖然所有高校均有“專業建設應用型”定位,但少有細化到“專業的服務面向”“行業產業導向”等指向性明確的指標。
2.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應用型課程體系不夠完善。大部分高校的應用型專業課程體系還比較傳統,部分高校僅在導向上明確了區域經濟社會需求,但在體系構建上相較于傳統專業并沒有實質性重構。表現在指標體系制定上,大部分高校缺乏“應用型課程”“應用型教材”等關鍵性指標。
3.產學研合作教育改革力度不夠。部分高校局限于與行業企業共建實踐基地、邀請企業高管來校講座等傳統校企合作方式,校企合作深度、廣度均不足,未形成全方位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表現在指標體系制定上,多數高校缺乏“校企合作班建設”“校企合作教學團隊建設”等體現實質性合作的指標。
4.“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不足。很多高校應用型專業師資隊伍結構不盡合理,高層次人才不足。“雙師型”師資力量總體薄弱,在隊伍建設上,大部分高校注重“雙師型”師資的引進,而忽略了校本培養,部分教師教學水平尤其是實踐教學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還不能完全適應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表現在指標體系制定上,雖然大部分高校設置有“‘雙師雙能型教師’比例”這一關鍵指標,但對體現隊伍建設的“行業企業教師引進數量”“本校教師行業實踐情況”等指標鮮有涉及。
專業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1.指標體系模型選擇。對于專業建設評價,目前學界主要從定性及定量分析、過程與結果分析兩個維度入手。除了部分較為單一的評價方式,更多地傾向于定性定量相結合、過程結果相結合的模式。美國學者斯塔佛爾比姆提出CIPP評估模型(背景評估,Context Evaluation;輸入評估,Input Evaluation;過程評估,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評估,Product Evaluation,簡稱CIPP評估模型),其注重評價過程本身,目的在于改進。而應用型專業評價本身也是應用型高校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環節,目的是形成持續改進的長效質量保障機制。從根本目的來看,二者具有相當的契合度。同時,“背景、輸入、過程、成果”四大評價組成與應用型專業“目標制定、資源投入、建設運行、成果績效”的建設組成要素又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因此,將CIPP評估模型選取為應用型專業評價指標體系的模型基礎,同時將其四個環節轉化為“目標、投入、過程、成果”四大專業建設要素具有極大可行性。
2.指標體系的構建。一級指標的制定。從國家及各省頒布的一些政策性文件,以及各高校制定的評價制度或指標體系的情況來看,應用型專業評價的一級指標主要包括“專業定位與目標”“師資隊伍”“教學條件”“教學過程”“質量保障”“培養質量”“優勢與特色”等。例如:上海某高校設計的本科專業達標評估指標體系共分六個一級指標,即“專業定位與培養目標”“教學資源”“師資隊伍”“教學管理”“專業教學”“教學效果”;遼寧省應用型專業評估指標體系共設計了九個一級指標,即“培養方案”“師資隊伍”“教學資源”“校企合作”“教學模式”“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質量保障體系”“特色與輻射作用”;浙江某高校評估指標體系共設計了“專業建設目標”“人才培養體系”“社會服務能力”“師資隊伍建設”“國際交流與合作”“人才培養質量”六個一級指標。最終,本文根據選取的“背景—投入—過程—產出”模型基本結構,結合相關政策文件、應用型試點高校應用型專業評價指標體系并基于浙江外國語學院的特點,擬定設置了“專業定位與培養方案”“經費支持”“教師隊伍結構與水平”“協同育人”“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實踐教學”“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質量保障”“人才培養質量”“專業特色/創新成果”十個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及主要觀測點的擬定。一級指標是評價指標體系的分類框架,而二級指標是一級指標下的組成部分,主要觀測點則是針對二級指標的評價內容進行的進一步細化。對比普通專業評價指標體系可以看出:一級指標中對應用型專業評價的區分度并不高,因此需要在二級指標設置上突出應用型專業建設應該注重的要點。通過參考國際上較為流行的工程專業認證中對應用性較強專業的建設要求,同時對照國內通行的專業評價體系框架,并融入應用型專業特點,擬定一級指標下的二級指標及主要觀測點。二級指標作為專業評價的關鍵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專業定位與規劃”“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經費投入”“教師數量與結構”“‘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協同育人模式”“課堂教學”“教學改革”“實踐教學條件建設”“實踐教學體系及方式”“創新創業教育”“科研創新”“橫向課題”“質量管理”“在校生創新實踐能力”“畢業生就業與社會評價”“專業特色/創新成果”等指標。同時,突出“協同育人”“課堂教學”“‘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等一系列核心指標。
主要觀測點作為二級指標評價內容的細化,是反映二級指標不同特征的測量點,是對評價主體展開評價的可操作標準,一般可分為定性觀測點及定量觀測點。定量觀測點需要以專業建設現有情況與評價標準相對比,以此判定達標與否;而定性觀測點則更側重對專業建設某一方面的質性評價,考察方式也主要針對包括專業的規章制度、列表、名單等佐證材料在內的“自評報告”或“評價小結”等進行評價。通過定量和定性評價相結合,對應用型專業的現狀及未來發展作出診斷性評價。除定性定量結合的考察方式外,主要觀測點設置包括“專業服務面向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雙師雙能型’教師及行業、企業等兼職教師情況”“課程體系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支撐度”“獨立實驗、實訓課程”“應用型科研項目建設情況”“科研成果轉化情況”“校企合作班建設情況”“校企合作教學團隊建設”“在校生創新實踐能力”等重點考察指標,以突出應用型專業建設特色重點。
對標采取的專業建設舉措
針對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專業建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浙江外國語學院經過實踐探索,在制定出了科學、合理、規范化的專業評估指標體系的同時,對標評價體系下采取了一系列專業建設舉措。
1.立足行業企業需求,加強課程應用型改造。建立“需求導向—培養目標—能力要求—課程體系”的培養方案制定流程和持續改進機制,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參與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在知識結構方面,使學生具有寬廣的科學文化知識,掌握較為扎實的基礎知識,體現“復合型”;在能力結構方面,注重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培養,體現“應用型”;在素質結構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體現“全面性”。堅持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聯動協調,課程教學與實踐教學聯動協調,通識教育平臺、外語教學平臺與專業教學平臺聯動協調的“平臺+模塊”的專業課程體系。重點建設應用型核心課程,以點帶面,逐步對學科、專業基礎平臺課程進行整合,重點明確對50%的專業核心課程進行應用型改革,制定核心課程改革計劃。學校每年立項建設應用型課程10門、應用型教材5部。
2.強化協同育人,完善實踐教學體系。結合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分類制定實踐教學標準。做實專業實習,細化“嵌入式”實踐周的實踐教學內容與考核要求。到2021年,大部分應用型專業集中性實踐教學學分比例達到30%以上。充分利用海外孔子學院和合作院校,加大漢語推廣志愿者的派出規模;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建設有利于推行休學創新創業的個性化培養教學管理和學分管理制度。建立創新創業教育指導中心和孵化基地;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增強畢業論文選題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引導學生更多地基于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及行業企業的實際問題進行設計,解決實際問題。
3.立足行業單位合作,推進培養模式應用型改造。繼續進行國際化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不斷深化改革,探索與行業企事業單位協同育人機制,實現“產教”的緊密對接。通過跨境電子商務學院、“國際化卓越師范生培養”等途徑,繼續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完善實習基地建設,拓展校外實習基地數量,通過定期走訪校外實習基地、定期開展產學合作交流活動等形式,密切與合作行業單位的關系;通過學科建設與科研服務,加大對行業和區域經濟的智力支持力度,與行業單位形成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環機制;根據行業單位的發展方向及要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共同建設課程、共建實踐基地,共同制定評價標準,互聘師資,將校企合作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4.注重引培并舉,培育應用型師資。學校著力引進高水平團隊帶頭人,立足服務浙江地方經濟發展需求,著眼于高水平創新團隊建設和專業建設。大力引進“雙師雙能型”人才,根據語種及師范專業建設、跨境電商相關專業建設和復合型人才及國際化應用人才培養的需要,配足專業建設必需的實踐師資,增強對師范生實踐能力和跨境電商實戰能力的指導。重點引進教學、科研能力強的優秀青年博士,充實教師隊伍。同等條件下,優先引進能用全外語教學及“雙師雙能型”教師。一方面,提升教師教學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強化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培養。進一步完善和優化培養模式,建立多類別、多層次的青年教師培養體系。加強新入職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指導,不斷完善新進教師適應性培訓和教學技能培訓,強化青年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推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發展。重視師資隊伍實踐教學能力培養。出臺相應政策,鼓勵中青年教師獲取相關行業或專業特許的資格證,鼓勵教師到企業掛職,提升教師指導學生實訓實踐活動的能力。專業技術評聘、崗位聘任等政策向“雙師雙能型”教師傾斜。加強師資國際化培養。根據國際化特色高校建設需要,有計劃地選送愿意長期為學校發展服務的青年教師到國(境)外知名大學或研究機構進行學習培訓、合作研究、學術交流等,提升青年教師開設全英文課程、主持或參與國際化合作科研的能力。圍繞品牌學科和專業建設,大力引進高層次的外國研究人員或研究團隊,著力培育融合多語種的以跨文化研究為重點的人才團隊。推動智力引進的成果由教學向科研、社會服務等領域延伸。(作者:胡琦,單位:浙江外國語學院教務處)
本文系浙江外國語學院2018年度教改課題(項目編號:080500032018)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何紹芬.關于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專業建設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1(24):35-36.
[2]李秋瑩,梁微.地方高校優勢特色專業建設CIPP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基于生命周期視角[J].高教論壇,2017(10):23-25.
[3]王洪濤,陳繼堂,鄒影.高校應用型專業建設探索[J].科技信息,2013(26):32.
[4]饒燕婷.地方普通高校專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大學(研究版),2017(12):57-58.
[5]張騰霄,王斌.高校應用型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0(30):71-72.
[6]史曉娟,黃俊彥,王曉敏,等.應用型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與探析[J].實驗室科學,2015,18(2):120-121.
《北京教育》雜志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