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工件報廢損失大、微細加工監測難等問題,一家制造類企業急需一套響應迅速、檢測靈敏的機床在線監測系統。深圳職業技術大學(以下簡稱深職大)學生羅顯博帶隊參與承接企業委托的課題。團隊融合人工智能模型技術,研發了定制化刀具磨破損監測系統。
這款產品在刀具直徑監測方面有亮眼表現,可實時采集刀具加工過程中的物理信號,并實現全自動化在線監測。助力這家企業有效解決問題后,羅顯博獲得了十余項知識產權。有了“金剛鉆”,他成立公司,擴大服務范圍,幫助更多企業攻克技術難關。
“為適應產業升級發展、數字化轉型需求,我校正在迭代升級教育體系,將工業訓練課程和創新創業課程進行交叉融合。”深職大相關負責人表示,學校積極打造基礎教學、公共實訓實驗、綜合工程訓練和創新設計“四階遞進”課程體系。
近年來,深職大秉持著產創融合的理念,努力引導學生著眼于真實的產業需求,找準創新創業著力點。學校注重從技術前沿、產業一線挖掘真實命題,內容涵蓋物聯網、智能制造、新能源等多個新興產業領域。學生努力從真實的產業場景中發現企業所需,幫助企業、用戶等解決問題,努力推動創新成果在現實應用中更好地落地。
“四階遞進”課程體系促動學生創新創業夢想“萌芽”
如何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思維,助力他們創新創業夢想“萌芽”?深職大開設的“創新思維”通識必修課,引導學生們更加留心觀察生活,促使他們萌生了很多新奇的想法。
學生陳加燕留意到,很多傳統兒童滑板車依賴腳剎制動,低齡兒童易失控摔倒。另外,家長稍不留神,孩子便騎著滑板車“消失”在視野中。針對安全性有待提升、定位困難等痛點,她萌生了一個大膽想法——制造兼具自動避障功能和定位功能的智能滑板車。陳加燕很快就向學校申請了創客項目。
學校面向陳加燕等有創業興趣的學生,通過創客項目方式,引導他們將想法轉化為作品。為進一步幫陳加燕將想法落地,深職大工業訓練中心(創新創業學院)教研室主任同婉婷開設了項目化課程,指導她制作出原型產品。考慮到陳加燕是文科專業出身,同婉婷等教師協助她組建跨專業團隊。團隊合力完成算法編寫和硬件開發工作。此外,教師們帶領團隊深入了解客戶需求,分析市場前景,完善商業計劃書。
“創新創業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在構建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時,遵循從發現問題到價值實現的完整鏈條。”深職大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深職大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注重因材施教、分層教育,構建了“啟蒙教育—預科教育—專門教育—實戰訓練”進階式雙創教育體系。
創業園助推學生創業項目在試錯中自然生長
為幫學生孵化“創業夢”,深職大開辦學生創業園,并面向完成工商注冊登記的學生,提供為期最長2年的免費孵化和實踐指導服務。園區定期邀請行業專家、投資人,針對項目存在的不足、優化的重點等,對在孵企業開展咨詢輔導。園區還經常開展企業沙龍等活動,努力為學生初創企業引來業務、供應鏈等資源支持。
“我們并非直接‘投喂’資源,而是幫學生創業團隊搭建平臺。資金、場地、專家,這些橋我們幫著架,但路要學生自己走。”深職大工業訓練中心(創新創業學院)創業孵化與賽會中心主任陳文鍇笑談自己經常跟創業學生“喝茶聊天”,聆聽他們的煩惱,“創業的道路是艱苦的,創業者不但需要糾偏的建議,還需要情感上的陪伴和支持”。
“我們創業園的定位是創業實踐教育基地,而非市場化的‘孵化器’。年輕人有沖勁,我們能做的是幫他們搭臺子、遞梯子,讓項目在試錯中自然生長。”陳文鍇坦言,在很多時候,學生團隊的綜合能力成長比項目成敗更重要。
盡管陳加燕帶隊研發的產品并未實現規模化生產,但他們在充滿挑戰的“創業”歷程中,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本領,在求職時脫穎而出。深職大創新創業教育著眼于錘煉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培養了一批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他們帶著創新創業的經驗走上工作崗位,也有更強的能力,助推所在單位在創新創業的征程中走得更遠。
創新創業教育“陽光雨露”滋養一批學生成果落地生花
剛帶領企業入駐深職大學生創業園時,洪澤鑫還是學校學生。起初他有點浮躁,很多領域都想試試。陳文鍇了解他的想法后,建議他專注于靈活用工領域,但也并未阻擋其往外探索的腳步。經過一番試驗,“碰釘子”的洪澤鑫在陳文鍇的引導下,調整創業方向,重新出發。
為當地會展中心提供用人服務,曾是洪澤鑫公司很長時間的主營業務。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公司主營業務遇到挑戰。發現問題后,深職大特聘教授陸亞明為洪澤鑫“指點迷津”,鼓勵其嘗試向線上業務轉型。有了明確的轉型目標后,洪澤鑫帶領團隊在流量運營和廣告投放板塊找到了業務增長點。
在深職大創新創業教育的“陽光雨露”滋養下,一大批創新創業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走向社會,一批學生創新創業成果落地生花。據悉,深職大牽頭建設了國家級職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資源庫,社會輻射面廣,目前已有66萬名注冊學員。學校經常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獎牌榜中領跑職業院校。自建園以來,學校創意創業園共孵化了475家企業。(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通訊員 蔣穎妍 記者 劉盾 )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