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李萍)勞動與教育的關系是什么?勞動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什么?評價指標如何設計?當前勞動教育的誤區又有哪些?近日,由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和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聯合舉辦的“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暨《勞動教育論要》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教育部教材局負責人、北京師范大學相關負責人以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近10所高校20余名專家學者參會,圍繞“勞動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進行專題討論。
據《勞動教育論要》作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檀傳寶介紹,此次會議是對教育部日前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及一系列勞動教育政策的積極回應。書中收錄其有關勞動教育的文章共12篇(包括兩篇訪談),時間跨度28年,旨在思考和厘清這些年來勞動教育在理論和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目前,已被收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當代中國教育學小叢書”。
“《勞動教育論要》的出版正逢其時,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勞動教育思想,揭示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現代教育的普遍規律,澄清了一些誤讀。”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指出,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一些學校片面推行應試教育,曾經一度被忽視。他認為,學校要充分認識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之間的緊密關系,實現五育并舉,認真設計和組織實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勞動與教育的關系探討過程中,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院院長、教授余清臣認為,生產勞動并不天然具備教育價值。“教育與生產勞動是相對獨立的,兩者的結合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他認為,教育工作者在實施勞動教育過程中,首先需要明確教育與生產勞動的關系,重視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重視理論與實踐結合,努力挖掘生產勞動的教育價值,使教育具備生產勞動的意義。
教育部教材局局長田慧生同樣指出,勞動教育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理論研究主題,也是一個重大的實踐命題。“一方面,勞動教育相關政策如何轉化落地、勞動教育師資如何培養等,亟需專家學者的理論引領;另一方面,勞動教育亟需發現典型案例,為廣大師生提供指導。因此,教育研究者也要加強實踐研究。”
而在勞動教育實踐過程中,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班建武發現,當前不少學校存在兩個誤區:一是認為沒有勞動實踐基地,難以開展勞動教育。“沒有勞動基地,不代表做不了勞動教育。勞動資源匱乏,不等同于勞動教育資源匱乏。”二是簡單將勞動實踐活動和課程的作品當作課程目標。
班建武認為,勞動教育不是職業教育,最終結果不是讓學生做一個產品出來,而是勞動價值觀和勞動素養的培養。“勞動教育最終落點是素養,而非一件產品,勞動教育應回歸教育立場和教育屬性。”
華中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杜時忠也指出,勞動教育的目標是滿足不同年級學生的成長需要,而不是外在于學生的成長需要,不能流于形式。
對此,余清臣建議學校,應關注發揮評價這一指揮棒的作用。“勞動教育結果的評價,不應以片面的、單獨的、特定的指標來替代綜合指標。”他認為,學生主體性發展水平,才應當是勞動教育的核心評價尺度。
會上,不少專家學者共同關注了勞動教育的時代性話題。
田慧生認為,學校教育一方面要將傳統的勞動之育人價值挖掘出來;另一方面,勞動具備了新的樣態、新的發展,勞動教育要把握時代特點,與時俱進。
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龍寶新認為,在新時代背景下,隨著勞動內容的不斷豐富,勞動教育的內容也應當不斷更新。“在現代化勞動中,信息勞動是一個明顯的新分支,未來勞動教育的重點也會發生轉變。”他認為,教育工作者要加強學生的信息勞動教育,包括信息責任教育、信息創新教育以及信息健康教育,培養知識社會和高科技社會的合格勞動者。
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涂青云說,在《勞動教育論要》是北京師范大學回應國家重大教育方針政策的科研成果之一,今后將繼續在勞動教育研究上開展多方面工作,加大教育科研力度,加強人才資源建設,持續開展勞動教育實踐。
據悉,此次會議采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共吸引約1.3萬名教育工作者觀看并參與研討互動。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