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胡航宇 特約通訊員 趙深艷)施工現場,機器人正按照計算機智能設計出的房屋結構圖建造房子;工廠里,機械設備可以像人一樣擁有思考、決策的能力,實現智能制造;龐大的電力能源系統中,電力設備可以智能感知,為人們提供經濟節能的供電方式……在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重慶大學利用人工智能和傳統工科深度交叉融合,讓學科契合產業變革和經濟社會發展,上述場景不再只是科幻電影中的畫面,而是現實。
聯手攻關智能建造
“未來的建筑,是以工業化、信息化、智能化為基礎的綠色建筑。”重慶大學鋼結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周緒紅院士在談到未來建筑發展趨勢時說道。
與其他行業相比,建筑業智能建造的水平還處于較為低下的水平,人工智能與傳統建筑行業的結合將大大提高工程建造效率,降低人力投入,提高建造質量,隨之帶來的經濟、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也將大幅提升。2017年,周緒紅院士組建了一支來自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自動化學院、計算機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相關學科的研究隊伍,在全國率先開展建筑智能建造理論及技術的研究。
當年暑假,正在新加坡參加學術會議的馮亮接到周緒紅院士團隊項目負責人劉界鵬的邀請,兩人一拍即合。計算機專業出身的馮亮一直致力于智能計算、機器學習等研究,“與建筑和土木學科的交叉融合為人工智能的研究提供了行業落地的機會。”馮亮說。
土木工程學院黨委書記華建民介紹,目前,土木工程學院還在廣泛與機械、光電等專業或學科進行融合,共同探討裝配式建筑的發展。“學院在裝配式建筑領域的研究水平處于全國前列,我們也在主動參與重慶裝配式建筑的應用中,涪陵中科大廈等建筑的修建都有我們的身影。”
讓機械擁有“最強大腦”
“在我們研究的智能無人工廠里,人的思考推理、突發靈感創新以及決策能力和計算機的大容量儲存、快速計算能力有機結合、各取所長,工廠的生產線將更加智能,甚至可以自主運行。”重慶大學副校長王時龍教授目前正帶領團隊,依托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平臺開展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的科研攻關,該項目將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與傳統機械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為傳統制造業升級為智能制造攻克理論和技術難題。
為工廠賦予信息感知、智慧決策、精準控制、學習提升的能力,是實現智能制造的關鍵。“生產線可以主動‘報告’,什么時候該‘體檢’、什么時候要‘治病’……”作為項目研究人員,機械學院青年教師楊波對智能化無人工廠的遠景滿懷信心,智能化生產線的自我評估、自我表達,都將通過人機物三元世界的全面融合和協同運行來實現。
據介紹,目前,學校機械學科很多項目與數學、軟件、計算機、自動化這些學科都有深度融合。作為新工科人才培養的一個試點,去年,學校開始招收的機器人本科專業除了機械專業課程外還要學習自動化相關課程。
老牌專業強勢引領突破
世界首個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集電網、風力機、飛行器覆冰研究于一體的“雪峰山能源裝備安全防御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我國首個“空間太陽能電站實驗基地”,將建成為國際最先進、面向社會開放共享的大型“無線能量傳輸與環境安全科學設施大科學工程”,打造支撐國家創新驅動和軍民融合的研究中心——這些都來自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學院副院長杜雄介紹,學院致力于打造智慧能源相關交叉學科的公共和共性平臺、頂尖創新研究基地。
為推動學科交叉融合、破解學科老化問題,電氣工程學院以“智慧能源”一流學科群建設為引領、以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為抓手,積極推動學科間的交叉研究,不斷開展與物理、化學、計算機、自動化、通信及大數據等學科之間的協同創新研究,實現學科互補與多學科交叉融合,將基礎研究與工程應用緊密結合。
“建設一流大學,首要的是建設若干一流學科。我們鼓勵優勢學科做大做強,整合強化一流學科高地,大力加強理科、基礎文科、醫科建設,推進‘人工智能’學科建設。”重慶大學校長張宗益介紹,學校正在實施“工科革新登峰行動”,加大力度推進傳統工科的方向凝練和現代化改造,打造一流頂尖學科,實現在厚重學科高原上凸顯學科高峰。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