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又到了畢業生求職旺季。山東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學生朱可嘉收到多家企業的邀約。大學期間,她曾多次到企業實踐,參與研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并與項目合作企業初步達成成果轉化意向。正是這些經歷讓她獲得眾多招聘單位青睞。
“今年9月至今,陸續有100多家企業到自動化學院招聘,畢業生一直供不應求。”該學院畢業生緣何備受企業青睞?山東科技大學副校長李玉霞介紹:“自動化學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探索出一條‘產出導向、多維協同’的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學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跟蹤調查發現,這種模式下培養的學生,普遍受用人單位青睞。”
“三方”聯合,學校教育與企業需求“連上線”
走進自動化學院報告廳,正趕上青島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現場招聘。“每年招聘,我們都第一時間到山東科大,這些大學生也是我們企業的‘學生’,用起來更放心。”公司自動化領域負責人趙鑫說,2019年底,公司與學校及青島西海岸新區三方共建青島智能無人系統創新研究院,聯合培養技術人才。
“我們的定位,就是培養企業最需要的人,讓學校教育和企業需求精準對接。”自動化學院院長張煥水介紹,近年來,學院實施“學院+企業”雙制育人模式,先后與30多家科研院所、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共同培養人才,學生也成了合作伙伴的“學生”。
“以往本科生進入生產一線工作實踐能力薄弱,企業需要花費很長時間進行培訓。”張煥水表示。為了彌補中間環節,學院不僅在校內構建智能機器人類、智能制造技術類的工程訓練平臺,還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與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業聯合創建了一批校外工程實踐基地。
電氣專業2018級學生王若婷剛剛簽約了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面試時公司問了很多具體的實踐操作問題,因為我之前在校企共建的實訓中心實習過,心里特別有底。”
“三課”聯動,課堂教學與創新實踐共生長
在自動化學院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最顯眼的位置,擺放的是本院機器人戰隊學生奪得的全國大學生機器人比賽亞軍獎杯。“這個獎杯,它的功勞可大呢。”戰隊指導教師高正中說,這讓學生不僅獲得了創新實踐學分,還因此保研。
近年來,自動化學院為讓學生與人才市場同頻共振,讓課程、創新、實踐“三課”聯動起來,一方面在課程設置上緊貼行業發展需求,開設機器人技術、新能源發電技術等緊貼國家人工智能戰略的課程;另一方面建立“三早育人”體系,建設具有特色的“班級—社團—興趣小組”三級全覆蓋的學生科技創新組織體系;第三是鼓勵學生走出校門,走進實踐“大課堂”,學生每年均有1000余人次參加實踐實訓。
2020年,自動化專業2017級學生曹峻虎在電力電子技術這門課實驗中受到啟發,設計了基于虛擬儀器技術的電力電子技術仿真實驗平臺,彌補了疫情因素對課程實驗實踐的限制。
“三人”合力,學生德育和專業素質同提升
“我們的機器人戰車能否改裝成防疫機器人?”疫情期間,機器人團隊機械組成員楊振宇在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時,發現志愿服務工作存在隱患,產生了運用專業知識,設計防疫機器人的想法。為此,在班主任教師蓋文東、學業導師高正中和產業導師王少翠的指導下,楊振宇制造完成了簡易的防疫機器人。
像楊振宇一樣,自動化學院1000多名本科生,每人都有3位生活、學習、創新、實踐樣樣都管的導師:班主任、學業導師、產業導師。
“專業教師擔任學業導師,課程思政活了起來;產業導師走進校園,把企業最動人的實踐案例鮮活地帶進了課堂;班主任與學生結對,成為學生的思想向導、成長向導。”自動化學院黨委書記莊立臣說,三位“專屬”學生導師合力,將德育與日常教學、生活相結合,為學生成長成才注入了活力。
來自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邊遠地區的自動化專業2017級學生李成才,現在是青海“西部計劃”的一位志愿者。他說,自己選擇回家鄉也是受到產業導師郭承躍的影響。郭承躍是山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常年工作在鹽堿地區,被譽為鹽堿灘上“種”電人。他的故事,成了李成才心中的榜樣,堅定了服務西部的決心。
莊立臣介紹,學院自實施學業導師制、產業導師制3年來,共選聘130多名專業教師和100多名企業管理、技術骨干。每年,還會專門對三支隊伍進行培訓、考核,舉辦了院士上第一課、班主任與學生茶話會、“勞模”宣講等深受學生歡迎的特色活動。(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孫軍 通訊員 韓洪爍 楊洪騫)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