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智時代風起云涌,信息通信行業駛入新賽道,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然而,傳統“培養—就業—再培養”的模式較難滿足產業快速迭代的挑戰。為破解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脫節的“最后一公里”,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以教培融合為核心理念,以產業教研室為樞紐,通過持續深化職前職后一體化培養改革,構建起數智人才全生命周期培養體系,形成獨具特色的“貫通、互饋、共享”的協同育人新生態。
破局之道:
產業教研室引領變革
作為一所誕生于1958年的國企辦學院校,學校在67年的辦學歷程中,始終與信息通信產業深度融合,與中國職業教育同步發展。面對數字化轉型浪潮帶來的挑戰,學校敏銳洞察到傳統職業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果斷將教培融合作為破解產教協同難題的關鍵抓手。
“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共生,體現在治理體系的開放性和育人體系的動態性?!睂W校校長謝圣國指出,產業教研室是破解產教脫節的關鍵抓手。為此,學校深入探索與實施基層教研組織變革,將學校15個專業教研室重組成移動通信、云網融合等8個產業教研室,每個產業教研室均由校內教師與企業技術專家“雙軌”領銜:一方面,企業導師參與課程共建、教材編寫和項目指導;另一方面,學校教師深入企業一線,開展培訓賦能,同時參與技術攻關與生產實踐。
以“光纜自動跳纖平臺”為例,針對中小微企業光纜跳纖效率低問題,產業教研室組織師生團隊進駐機房現場,聯合中國電信等頭部企業梳理技術痛點,研制出模塊化自動化設備,跳纖效率提升40%。該成果不僅迅速落地試點,還被編入“光傳輸網絡技術”實訓課程,形成“企業出題—教研室解題—成果進課堂—人才反哺產業”的閉環。
貫通機制:
構建一體化資源池
職前職后一體化培養的成功實施,離不開資源要素的統籌配置。學校構建了“五金要素統籌”的一體化資源池,實現了人才、技術、設備、課程、認證等關鍵要素在職前教育與職后培訓之間的協同配置,并創新性地在“金專業、金課程、金教材、金師資、金基地”基礎上提出了“金項目”,以項目來牽引教培融合,再進一步以教培融合來撬動產教融合,避免了職前教育與職后培訓資源的重復建設和浪費,大幅提升了資源配置效率。
同時,創新“聯席決策—資源互通—成果共享”機制,學校與湖南電信、華為等企業共建新一代信息技術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學校產業教研室與共同體實體中心直接對接,形成“人才共育、技術共研、利益共享”生態。職前學生參與的“5G基站智能運維”研發項目獲多項國家專利,可應用于職后培訓;職后學員在企業培訓中的實戰經驗,又轉化為課程資源助力在校生成長。
此外,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學校建立了校企人員雙向流動機制,既有企業技術專家進校任教,為在校學生傳授前沿技術和實戰經驗,也有校內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在服務企業職后培訓的同時提升自身實踐能力,這種“雙師型”隊伍的構建,為職前職后一體化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師資保障。在課程資源建設方面,學校建成校級精品在線課程60余門,開發模塊化課程300余門,這些課程資源既服務于在校學生的職前教育,也為企業員工的職后培訓提供優質內容。
“從‘五金’貫通到‘五手’進階,我們構建了人才全生命周期培養鏈?!睂W校校長謝圣國介紹說,學校以“新手—生手—熟手—能手—高手”進階模式為路徑,職前學生通過“通服工匠班”“電信工匠班”成長為技術骨干,職后學員通過學??萍寂嘤柟竞汀跋驵]學堂”平臺實現技能迭代。
數字賦能:
打造智慧教培云端
職前職后一體化培養的深入推進,離不開數字化平臺的有力支撐。學校聯合中國通信服務湖南公司打造的“湘郵學堂”數字化教培平臺,成為推動職前職后貫通培養的重要載體。
從1.0在線教學工具到3.0智慧教育中樞,“湘郵學堂”的進化軌跡映射出職業教育改革的內在邏輯。這個集教、學、管、培于一體的綜合教培云端服務平臺,通過AI賦能、數據驅動,實現了課程、師資、認證資源在職前職后之間的雙向流動。數據顯示,平臺上線了1131門課程,開發模塊化課程300余門,定制培訓項目58項;平臺累計開展線上培訓超10萬人次,互動點贊量高達80萬次。
同時,學校創新“雙軌并行、深度融合”治理模式,學歷教育聚焦“崗課賽證創”綜合育人,職業培訓突出“實戰賦能”,通過“湘郵學堂”數字化平臺實現了職前職后教育的有機銜接。學生從入學就接觸到企業真實的技術標準和崗位要求,畢業后能夠快速適應工作崗位。通過職后培訓,學校為行業企業提供了高質量的繼續教育服務。近5年,學校開展信息通信產業工人素質賦能培訓23.1萬人次,培育“網安工匠”“數智工匠”等技術骨干5000余人。2024年學校橫向技術服務到款額1055萬元,職后培訓服務超10萬人次,非學歷培訓到賬經費6325萬元。職前職后一體化培養模式讓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5%以上,用人單位滿意度達到98%。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23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