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一實驗小學的籃球場上,小球員們激情四溢,你爭我搶,汗水盡情揮灑;場邊,啦啦隊的加油聲如潮水般此起彼伏……這場精彩的比賽,不僅是小運動員們的熱血競技,更是學校十年來體育教學改革成果的集中展示。
實施體育教師包班制
“我們的改革,源于一個發展困境。”學校體育組常老師回憶,“那時的體育課面臨教師流動性大的問題,教師剛熟悉一批學生,第二年就又要面對新的班級,導致學生難以形成系統的體育鍛煉習慣,不同班級之間的體育教學質量也參差不齊。”
為打破這一困境,學校大膽創新,提出了“體育教師包班制”:一位體育教師全程負責一個固定班級的體育教學,不僅要傳授體育知識和技能,還要持續跟蹤學生的體質發展狀況。這一舉措在初期引發了教師們的擔憂:責任加重,自己能否勝任并長期堅持下去?
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們在體育課上的變化有目共睹。“看到學生對體育課的熱情日益高漲,身體素質和運動習慣都在逐步提升,我們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學校體育組王老師欣慰地說。從此,這場體育教學改革如同播下的一顆種子,在校園里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發展至今,體育教師包班制經歷了四輪進階。每學期設置3節基礎課和2節專項課,籃球、啦啦操等專項課程交替開展。
打造更有參與感的課堂
走進四年級的啦啦操課堂,學生們正以小組為單位,分角色進行演練。教室里,電視上的AI三維體態追蹤工具實時反饋學生的動作得分。教師在一旁耐心指導動作,同時引導學生進行互評。
“這樣的課堂讓我更有參與感。”學生表示,在這樣的課堂中,不僅自己的動作更加標準規范,還學會了如何給同學提出合理建議。
課堂外,陽光籃球賽、全員悅動節、跳動校園等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接連不斷。“孩子不僅提高了身體素質,還能參加籃球賽,能自信滿滿地帶領大家做操、跳舞。看到孩子進步這么多,我們家長特別開心。”一位家長由衷地感慨。
教師從“教書匠”邁向“育人者”
這場體育教學改革,也重塑了體育教師的角色定位。“過去,我們的工作主要就是上課。但現在,我們不僅要精心設計課程、組織教學活動,還要時刻觀察學生的課堂狀態,記錄學生的體能發展動態,定期組織班級賽事,真可謂是‘一人多能’。”學校青年教師程老師說。
為助力教師成長,學校建立了三大機制:一是集體備課機制,每周五下午,體育教研組都會組織集體教研活動,教師們共同鉆研新教材,精心打磨教案;二是課題研究機制,圍繞“教賽融合”這一核心主題,教師們深入探討班級賽事的具體開展形式和組織模式,通過不斷研究,探索出最能激發學生潛能、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的教學方法;三是技術賦能機制,教師學習使用AI工具,并將其應用于教學環節中,有效提升了教學的“含智量”。在三大機制的推動下,教師們在專業成長道路上穩步進階,教學經驗愈發豐富。
今年北京市《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體育工作的若干措施》正式出臺。令人欣喜的是,北京第一實驗小學在體育教學改革過程中,早已在踐行這些先進理念。從日常課堂教學到各類體育競賽,從課程體系構建到教學評價體系完善,學校始終堅持“教—學—賽—評”一體化的探索。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23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