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國建設新征程上,為進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生涯全過程,并轉化為廣大教師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聯合人民網、新華網、學習強國平臺共同開展策劃,推出“教育家精神萬里行”訪談欄目,邀請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深入研討、分享感悟,共同書寫好新時代的“強師答卷”。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校長胡俊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圍繞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推動科技自主創新與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及數字化賦能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闡述了學校的思考與實踐,并就面向2035教育強國目標如何發揮教育家精神的引領作用分享了個人見解。
問題: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對高校教師弘揚教育家精神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學校在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方面有哪些創新舉措?
胡俊: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對高校而言,一是要堅持教師隊伍建設的基礎性、先導性地位,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學校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二是要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凝聚教師價值共識;三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持續提升教師的育德育人能力;四是要堅持以教師為中心,創設熱心、安心、舒心、靜心從教的環境。
電子科技大學始終將強化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師風建設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首要任務,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一是堅持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著力重塑人才體系、重構育引格局、重建評價機制,構建了一支超400人的高層次人才隊伍。二是建立健全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全覆蓋式開展師德專題教育,全過程落實師德考核要求,高質量選樹優秀教師典型,涌現出一批以“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為代表的優秀教師典型。三是暢通教師分類發展通道,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實施分類多元評價,充分尊重學科差異特點和人才發展規律,充分激發教師創新活力。四是營造尊師重教氛圍,綜合運用榮譽表彰、事跡報告、新聞宣傳等方式講好成電師德故事,將教育家精神有機融入校園文化。
問題: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教育要進一步發揮先導性、基礎性支撐作用。這其中,教師隊伍應如何發揮關鍵作用?
胡俊: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匯聚之地,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方向。要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必須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力,這也離不開學校的頂層設計。近年來,電子科技大學在新工科建設方面積極探索,形成了新工科建設“成電方案”。在此基礎上,學校推出了更高階、頂配版的“新工科2.0”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ECE領軍計劃”(電子和計算機關鍵核心領域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培養計劃)。
該計劃通過“大科研”培養“大人才”,有三個顯著的特點:一是扎實的ECE領域數理基礎,全新開發了交叉性數理基礎課程,重構了面向科技前沿的高階核心課程。二是高水平的“科研探索”項目,將技術領域的高水平科研項目、大工程與科學問題,轉化設計為本科生探索實踐與挑戰的項目式課程,實現不同學科背景的師生“在一起做科研”。三是豐富的課外創新實踐項目,讓學生從大一年級開始參與科創活動,縱橫馳騁“校—省—國”三級科技競賽。
這一計劃還以9個參與學院的大科研團隊為主體,匯聚了一大批相關領域的頂尖人才和一流學者,凝結了我校教師長期以來致力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經驗和智慧,是新時代跑出成電“加速度”的“第一棒”。
問題:當前,人工智能、智能機器人等新技術對教育變革產生廣泛影響。在全面推進數字化賦能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學校主要推出了哪些舉措?
胡俊:電子科技大學作為電子信息領域的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一直積極探索數字化賦能教師隊伍建設的有效途徑,主要舉措:
一是加強平臺建設與技術支撐。聯合頭部企業部署了DeepSeek-R1和V3等多個本地大模型,建設高性能計算機房,為各學科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提供強大的算力和技術支撐。打造了i思政大模型、智能薦書系統、學生個人成長畫像等多個應用場景。
二是加強AI賦能教育教學。構建“基礎—核心—應用—實踐”四維課程模塊,形成逐級進階的人工智能課程體系。開創“教師-AI協同”教學模式,通過AI助教實時解答學生疑問,個性化推送學習資源。整合學生的學習行為數據,構建學生能力動態畫像,協助教師評估教學效果、改進教學方法。
三是探索數字賦能教師評價改革。推出基于大數據的人才質量評估系統(CQI),通過整合全球Top100高校數據及校內72萬條跨部門數據,匯集270萬條學術數據,實現人才多維動態畫像,動態追蹤學術軌跡與合作網絡,為科學開展教師評價提供數據支撐。
四是提升教職工AI應用能力。開展“AI賦能教育教學”系列專題培訓,采用“理論筑基 + 實戰演練”模式,圍繞智能大模型技術應用、人機協同教學創新、科研全流程智能化、行政管理效能提升等核心應用場景開展研修,已培訓教職工超1000人次,形成了共學、共用、共研的良好氛圍。
問題: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目標,您心目中高等教育發展的理想圖景是怎樣的?教育家精神如何發揮引領作用?
胡俊: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奮斗目標。我認為高等教育發展要瞄準這樣幾個目標:一是產出更多原創性、基礎性、顛覆性的一流科學研究成果,夯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根基;二是培養更多朝氣蓬勃、敢于創新、追求卓越的一流人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三是建設一支高水平教師隊伍,涌現出更多“教育家型”教師,形成“優秀人才培養優秀人才”的良好局面。四是形成面向未來的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構建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在建設教育強國的偉大事業中,廣大教師是主力軍。教育家精神是凝聚教師理想信念的旗幟,是引領教師全面發展的指南,評價教師職業素養的標尺,更是約束教師言行舉止的規矩。高校必須牢牢把握教師隊伍建設的政治屬性,將教育家精神貫穿教師課堂教學、科學研究、社會實踐等各環節,形成以教育家精神引領教師思想政治、師德師風、業務能力提升的良好局面。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