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端午節前后四天,我一直沉浸在一套叢書的閱讀中——《來吧,我的大學》。叢書一共四本,80多萬字,讀著讀著,我似乎也加入了“來吧”的行列,和高中生一起與大學、與人生來了次深度的精神對話,也是對大中銜接和通識教育的再一次審思。
其一,主題閱讀,為大中銜接搭建了橋梁,為通識教育開發了新領域、新路徑。
《來吧,我的大學》是大中銜接通識教育主題閱讀讀本。主題閱讀,一定要有一個主題,這套叢書回答了三個重要問題:一是大中銜接究竟用什么去銜接,其中突破點在哪里?二是何為通識教育,其本質與底色是什么?三是大中銜接與通識教育之間有著什么樣的關聯,其中的關鍵環節如何把握?叢書精心選用古今中外的經典,以主題閱讀方式,從不同的視角給出了精彩的答案,并給我們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間。其實,叢書及其每本書的書名,尤其是書的內容結構和表述,形成了問題解決的內在邏輯:通識教育是大中銜接的核心內容與關鍵,而主題閱讀是兩者的津梁,即通過主題閱讀,加強通識教育,讓學生打開視野和格局,面向五彩繽紛的生活,與人、與萬物、與世界、與過去、與未來鏈接,在鏈接中提升通識教育的境界,為高中生走向大學搭建階梯,為青年學子未來人生意義坐標夯實基點。
主題閱讀是既古老又充滿現代性的經典方式,叢書的主題閱讀,為大中銜接找到一條新路徑,為通識教育開辟了新領域,為人才培養新范式構建奠定了可信可靠的基礎。這套叢書將會幫助我們構建新的認知結構和方式,拓展未來發展時空和思維張力。閱讀叢書,我再次確信,閱讀、主題閱讀、經典閱讀是人類極為寶貴的文化啟蒙,尤其在高中階段,這樣的主題閱讀,猶如青春的火焰被點燃,猶如青春的旗幟在飄揚。
其二,大中銜接、通識教育一定要點燃主體力量,詩一般的年華一定要對時代強大的召喚作出積極而生動的回應。
這套叢書具有強烈的召喚性。編寫者在“閱讀工坊”里說,“青年應該喊出一句響亮而自信的句子”“在詩一樣的年華,你應該有自己的詩”。在高中時代還可以凝成一句話“來吧,我的大學”。這是“我”對大學的呼喚,表達了在渴望成長、期待進步、創造未來中主體力量的迸發,是隱藏在生命深處巨大潛能的一次重要引爆。其深層次的理念是,走進大學,首先是改變自己,創新自己的積極生活,這是通識教育的過程,也是通識教育的審美追求。所謂大中銜接,是主體對未來主動回答:你來吧,我向往,我擁抱,我時刻準備著。
任何一個人都是時代的一分子,任何一個“小我”只有融入“大我”才會有真正價值的誕生與更深意義的對接。書名中的“我”,既是一個個具體的我,更是風華正茂的年輕一代。“大中銜接”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銜接,讓未來人才一代傳一代、一代比一代更優秀,只有江山代有人才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會指日可待。不言而喻,通識教育應聚焦未來人才成長這一時代主題。叢書的召喚,實質是理想信念的召喚,是對不負韶華、使命擔當召喚的堅定回答。這便是最為響亮、最為自信的一句話,這便是最壯麗的青春詩篇。
其三,大中銜接、通識教育一定要以精神成長為核心主題,為高中學生打好精神底色。
人具有生長性,青春的生長性更為熱烈、更為蓬勃,將來也會更為澎湃。通識教育本質上是人生啟蒙教育,尤其是人的精神成長的教育。馬克思說:“人是一種精神性存在。”《小王子》作者圣埃克蘇佩里曾說:“唯有精神吹拂泥胎,才能創造出大寫的人。”他又說:“如果你想讓人們造一艘船,不要雇人去收集木頭,不要發號施令,也不要分解任務,而是去激發他對海洋的渴望。”通識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激發對人生和未來理想大海的渴望,為他們打好精神底色,讓青春的亮色更為耀眼,將來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他們都能從容面對,不彷徨,不退縮,用每一次超越提升自己。尤其是在技術狂飆的今天,守護好人性的光輝,高揚人的主體性,讓精神之光照亮技術,創造一切不可能的可能。
叢書重燃思想的火焰,從不同的視角論述信仰和希望:“讓信仰坐在我們中間”,“失望與希望”常常發生沖突,但“我們必須希望”,“在懷疑的時候更需要信仰”,“人靠自己的信仰和希望活著”……所有這一切,都必須“控制在自己的腳下”“生命本無意義,是‘我’使生命獲得了意義”,讓這些成為“創造自己的規矩”,成為人生的信念。大中銜接、通識教育為青春打下成長的底色,最終凝結并體現在高中生的成長形象中,“終身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優雅生活者”。這四個“者”是培養目標的具體表述,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理想形象的高度概括和生動描繪,具有廣闊的覆蓋性和豐富的解釋性,既指向當下又指向未來,既是教育的過程又是教育的目的與境界。高中生正是懷揣著高中教育饋贈給他們的最珍貴的禮物,走進大學,走向人生,走向世界。若此,大中教育才會真正銜接起來,通識教育的文化啟蒙才會真正實現,青春才不會空洞,靈魂才會豐盈,人生之路才會向著遠方鋪展。
其四,大中銜接、通識教育一定要有深刻久遠的經典的滋養,一定要有思想成長的審美性。
我們需要經典。經典,是人類文明之精華。經典就是“還在讀”“不斷讀”;所謂“書比人長壽”,就在于經典讓傳統成為現在時,又成為未來時;經典照亮時間,讓“日復一日”之“一日”,不是舊的“一日”,而是“日日新、又日新”的那“一日”。這樣,平常的日子既平常又不平常;這樣,當下一些人“懸浮”的生活狀態才會落在精神和思想的大地上。大地雖是粗糙的,卻是人的精神根基,唯有腳踏實地,才不會亂了進步步伐和節奏。大中教育用經典閱讀來銜接,才會有思想的深度和科學的張力;同樣,通識教育用經典來鋪墊,才會形成未來成長的基石,而且可以成為“美麗沙漠”中那“藏在某處的那口井”,噴涌出源源不斷的泉水,浸潤靈魂,在從基石出發的攀巖中才會有持續的能量供給和不竭智慧的指引。通識教育之通識,在于貫通人生、縱橫未來、銜接世界。若此,青年學子在十字路口勇往直前,奔向遠方的地平線。
叢書中的每一篇都是經典,在時間與歷史的淘洗下愈發青春、愈發光亮。如叢書中的《問題解決者》一書,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有莊子、魯迅、豐子愷、朱光潛,有笛卡爾、康德、尼采、本雅明等。他們微笑著向我們敞開心扉,不是諄諄教導,而是與我們促膝談心,觸摸我們的情感脈搏,讓我們成就“帶著靈魂的優秀”。
當然,叢書中還有很多不熟悉的大家大師,有的盡管知其名,卻不知其文,但是只要看看題目,我們就會怦然心跳:《合成未來》《暗夜里的思想者》等,無一不是精心之作。叢書論述了科學與人文:“科學家是表現宇宙真實存在的藝術家,藝術家是表現情感世界真實存在的科學家”;叢書論述了人的身體:“器官:耳朵與旁白”“軀體是意志的子宮”;叢書論述了勞動:不能將勞動“降格為勞作的忙碌”“工匠是一種氣質”……總之,年輕的學子應該讓“思想誕生”,“別讓創造性兒童遲到”,要做“英雄的行動主義者”“心懷希望的現實主義者”。這些不正是大中銜接的“創新法則”嗎?不正是通識教育給青年學子的一個“里程碑式的計劃”嗎?
叢書策劃人唐江澎先生在推薦語中說得極好:“AI時代,需要我們在經典篇目中與大師相遇,追問人類的一些基本問題。”通識教育就是要解決人生的基本問題,如前所述,為青年學子搭建未來人生意義的坐標,無論在哪個年齡階段,都堅定不移地前進。因此,我們不妨把書名演繹為:“來吧,我們的人工智能時代”“來吧,我們的通識教育”“來吧,我們永遠的詩一般的年華”!
(成尚榮 作者系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人民教育》2025年第13-14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