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國是一個國家教育綜合實力的體現。教育強國建設的目標和任務,既包括教育規模、條件保障、經費投入等數量指標,也包括教育環境、體制機制、教育滿意度、國際影響力等不易測評、難以量化的質量要求。《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簡稱《綱要》)中明確了諸多可以量化的考核任務,也設立了眾多質量內涵目標,是“量”的考查和“質”的要求的有機統一,充分反映了其作為國家行動計劃的全面性和系統性。
但從過往規劃的推進與落實情況來看,相關主體往往更關注數量指標,愿意為此投入相應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卻常以質量要求難以衡量和缺少共識等為理由,不愿為其提供充足的資源投入和政策保障。當前正處于全面落實《綱要》和三年行動計劃的關鍵階段,正確認識質量要求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核心作用,加大落實質量要求所需的工作力度,具有十分重要而緊迫的現實意義。
教育強國建設“質”的要求:為什么重要
與規模、投入等數量指標相比較,“質”的要求指向的是內在的發展水平、主觀感受等指標,往往更具抽象意義,更有價值意蘊,更加體現發展的目標導向和價值追求。
“質”的要求反映新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代化不僅要看紙面上的指標數據,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1] 面對日趨激烈的科技革命、人口變化和國際競爭新形勢,教育強國建設不能再簡單沿用原有的指標來指引發展方向,必須把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程度、教育支撐人口高質量發展情況、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教育服務國際競爭力和引領力水平等作為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
加強“質”的要求、體現新的發展導向也是眾多國際評價的新選擇。例如《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主持的全球教育最佳國家評選已經持續9年,其官網上宣稱其目標就是不再使用數量指標而是通過質量要求來評價國家的價值。2023年中國位列第23位,2024年位列第21位。其調查結果就是基于對全球17000人的國際調查得出的,調查要求被試回答三個問題:一是這個國家的公共教育體系情況怎么樣?二是是否愿意在這個國家上大學?三是這個國家的好大學聲譽如何?問題雖然看似相對簡單,但正是從評價者的主觀印象和行為選擇入手,直接反映教育發展的內在價值追求。
“質”的要求指向真難題
進入教育強國建設新階段,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也發生了變化。教育領域“量”的短板已經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質”的需求更加凸顯,人民群眾對接受更加公平更加多樣的教育充滿期待,[2] 教育問題的表現已從外部轉向內部、從規模和數量短缺轉向質量和體系相對滯后。教育強國建設中,入學率、辦學條件、教育投入等數量指標對應的問題長期以來受到全社會廣泛關注,解決問題的辦法相對清晰。質量要求則更多依靠體制機制創新,迫切需要在治理體系、文化培育、自主自信等更深層次問題上下功夫。
國際著名機構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的世界競爭力報告中對教育的評價也高度重視質量要求。IMD發布的世界競爭力報告已有36年,其評價體系包括“營商效率”“政府效率”“基礎建設”和“經濟表現”四個主要質量指標。這些指標不僅展示了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活力,也反映了其政策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的狀況。在基礎建設中包括19個教育指標,其中包括“初等和中等教育體系滿足經濟競爭的程度”“大學教育滿足經濟競爭的程度”“教育管理滿足經濟競爭的程度”等質量內涵指標,旨在反映各個國家教育體系如何應對和支撐服務全球經濟競爭這一現實難題。2024年中國競爭力排名第14位,比2023年上升7位,但在教育上的排名是第28位,反映了中國教育服務國家競爭力還有較大差距。
“質”的要求彰顯中國特色
我國的教育強國建設,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發展道路。對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堅持中國特色就意味著需要反映中國國情和特殊性的指標,這些指標不可能簡單套用國外和國際機構的通用數量指標。比如全面加強黨的領導是我國教育強國建設的根本保證,如何衡量黨的領導的全面性和根本性?教育強國建設要處理好“扎根中國大地和借鑒國際經驗”的關系,如何科學反映這一關系?我國的教育強國建設需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世界先進經驗相結合,這本身就是重大的理論創新,需要在教育改革發展實踐中嘗試從新的視角來認識和刻畫,也迫切需要研制諸多質量指標來監測和評價,進而更加科學、系統和集中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模式。
教育強國建設“質”的要求:重點是什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3] 教育強國的“六力”特質,彰顯了教育強國建設對教育理念、模式和發展道路等無形價值的需求,要求具有對其他國家自愿追隨與模仿學習的吸引力和示范意義。[4] 在闡述如何建設教育強國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五大戰略任務,指明了未來十年教育強國建設的中心工作和突破方向。對標對表“六力”特質和五大戰略任務,可以從中確定具有標志性意義的“質”的要求。
突出強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深刻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5] 黨的十八大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但仍存在思政課主渠道影響力不足、吸引力不強、實效性不高等問題。在落實《綱要》工作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硬要求,但在考核評價時仍缺少效度和力度,主要原因在于對思政引領力水平和進展情況還需要通過主觀感受、行為觀察等方式進行間接反映,但目前還沒有一套科學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測評體系。從國際比較來看,學生價值觀已成為重要的教育質量評價維度。歐美等國家普遍采用民意調查方式,對學生的愛國主義價值觀進行測評。例如美國2023年6月的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在55歲及以上的美國成年人中,50%的人為自己是美國人感到非常自豪,而在18歲至34歲的群體中,這一比例只有18%。2023年《華爾街日報》和芝加哥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年輕人中僅有38%的人認為愛國主義“非常重要”(其中30歲以下成年人占比僅為23%),而該比例在2019年為61%,在1998年為70%。美國年輕人的國家意識越來越淡漠、愛國主義價值觀大幅度滑坡引發了美國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關注。
突出強調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機制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單列成章并統籌部署,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高度重視。一體推進絕非簡單的拼盤,而是一場波瀾壯闊的變革,涉及資源深度整合、利益深刻調整,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從局部視角邁向整體視野,以更系統和宏觀的眼光審視發展脈絡,形成三者協同創新的合力,其中教育變革對科技變革具有深遠影響。例如英國工廠教育的興起和發展為工業革命培養了大批有知識的工人,奠定了英國在工業化時代的主導地位。美國超前推進中等教育普及,勞動者素質和能力快速提升,為美國取代歐洲成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領導者奠定了基礎。考察發達國家教育科技人才關系時可以發現,建立健全教育、科技、人才培養之間的適配機制、容錯機制和激勵機制,以及在教育教學—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市場開發之間的良性循環機制至關重要,是推進國際教育中心、國際科學中心和國際人才中心相互支撐的重要基礎。
突出強調人民群眾的教育滿意度為重要著力點
《綱要》中設立了人民群眾對教育的主觀評價指標,并在主要目標中提出2027年“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明顯提升”,2035年“人民群眾教育滿意度顯著躍升”。獲得感和滿意度都是基于主觀調查得出的結果,會因為調查問卷設計、調查對象選擇、調查時間等因素受到影響,但不可否認,教育滿意度是衡量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質量指標。在許多國家,家庭和學生是教育服務對象的理念深入人心,因此政府部門會借鑒商品服務中顧客滿意度評價理念、模型和方法,通過組織實施教育滿意度測評反映教育質量和服務水平,用作評估學校工作的政策手段。如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官方組織的教育滿意度測評,用于向社會公布學生、家長、用人單位和社會各界對教育的滿意程度,督促學校改進工作,促進家長和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學校治理。
突出強調弘揚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培養和造就高水平教師隊伍是教育強國建設最重要的基礎性工作。《綱要》要求從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態度、仁愛之心、弘道追求六個方面入手,將教育家精神作為廣大教師的自覺追求,重點要求加強教師隊伍思想政治建設,涵養高尚師德師風。從國際比較來看,在世界各國的師德師風建設中,大多是把教師職業行為規范建設作為核心,強調教師職業行為的倫理規范。例如美國、英國主要強調教師行為規范,提出諸多明確的教師具體行為要求;法國教師行為規范建設突出表現在法律建設和紀律懲戒兩方面。[6] 中華民族歷來有尊師重教的傳統,對師德的界定不僅包括教師職業行為規范,還對教師品格提出德高為范、身正為師的更高要求。
突出強調中國教育理論自信
從世界教育強國的興衰歷程來看,教育強國的崛起都是以教育新理念為行動指引,并以這種教育理論創新吸引其他國家追隨和模仿。17世紀英國科學主義教育思想提升了科學知識在教育中的地位,對工業革命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8世紀法國理性主義教育思想對通過教育提倡和培育科學研究精神產生重要影響。19世紀的德國提出了國家主義教育思想,把教育作為國家戰略并以此推動教育救國、立國和強國。20世紀的美國提出進步主義教育思想,反映了美國教育與社會發展之間的內在關系,美國也隨之成為世界教育和經濟中心。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教育中心,要立足本國實際,創造出適合本國國情的教育新理念,并由此形成國家強大必需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7] 不斷提升中國教育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和話語權,更好服務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教育強國建設“質”的要求:如何落到實處
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質”的要求所代表的軟實力爭奪越來越突出,甚至起到主導作用,在建設教育強國進程中要高度重視“質”的要求,更要為落實“質”的要求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落實“質”的要求需要堅定政治方向
中國教育事業迅速發展,在教育數量指標方面取得公認成績,但在教育“質”的要求方面還缺少聲音。目前國際上關于中國教育發展質量指標的比較分析,大都是在西方價值觀、文化體系和社會制度基礎上構建出來的,并不完全適合中國國情和經濟社會實際,往往受到諸多誤解、指責甚至攻擊。“質”的要求重在解決深層次問題,特別是意識形態和文化價值觀方面的問題,迫切需要堅持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和戰略屬性,在“質”的內涵、目標和方向上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精神,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充分發揮“質”的要求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中的導向作用。
落實“質”的要求需要有扎實舉措
與量化目標相比較,因為“質”的要求重要但不易直觀呈現的導向作用,需要有更大力度的工作舉措。例如,針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綱要》提出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全面推進各級各類學校黨的建設,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等政策體系,涉及教育教學內容、教材編寫、課程銜接、師資隊伍配備等具體要求,都需要進一步細化落實。各級政府、學校、社會和相關單位都要切實拿出硬招實招,在工作考核評價中扭轉“重數量輕質量”的傾向,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評價導向,把“質”的目標落實情況和成效作為必要的考核評價內容,確保實現質量要求的內在價值。
落實“質”的要求需要有堅持不懈的耐心和決心
與數量指標相比較,“質”的要求要取得實效往往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和資源投入。“質”的要求不能立竿見影,而是需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例如要實現《綱要》中提出的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和滿意度的要求,就要從研判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預期水平入手,圍繞人民群眾對教育公平和質量的主觀感受,確保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協調發展,改進校園文化、學校風氣等育人環境,協調處理好課程難度、課業負擔、學習興趣等方面關系,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提高校園安全、衛生和學校治理水平,促進家校社緊密協作。通過教育內外、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推進以質圖強、以治促強,實現由教育發展大國到強國的系統躍升,以實實在在的強國建設成效,持續有效提升人民群眾對教育的主觀感受水平。
落實“質”的要求需要從戰略高度謀劃
教育強國建設的目標是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數量指標是推進此目標實現的基礎條件,質量要求則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核心,要從國家戰略需要的高度加以重視。例如構建中國教育學自主知識體系,就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集成新時代教育實踐的理論體系,系統總結提煉中國教育發展戰略、發展制度和體制機制,構建中國教育發展模式。基于中國教育學理論體系和實踐總結,以“質”的要求方式將其體系化并有效傳播,讓中國特色中國經驗逐漸成為世界共識;讓國際社會特別是全球南方國家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不僅是一條適合中國的發展模式,還是符合人類發展需求的軟實力基礎,從而全面提升中國教育影響力和話語權,切實塑造好中國教育的國際形象,彰顯其品牌力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EB/OL].[2023-03-15]. https://www.gov.cn/xinwen/2023-03/15/content_5746950.htm.
[2] 懷進鵬. 把教育強國的宏偉藍圖變為美好現實[J]. 求是,2025(11).
[3] 習近平.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J]. 求是,2025(11).
[4][7]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課題組,李永智,劉貴華,等. 教育強國建設的世界經驗與中國路徑[J].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5(01):108-117.DOI:10.14100/j.cnki.65-1039/g4.20230920.001.
[5] 習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23-05-29].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632.htm.
[6] 龐維國,羅良,楊潔,等. 教師職業行為規范的國際比較及其啟示[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1):47-52.
本文系202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重大項目“‘十五五’教育發展環境與目標任務研究”(VGA240002)研究成果
(馬曉強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統計研究所所長)
《人民教育》第13-14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