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背景下,廣西玉林農業學校立足西部地區工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需求,提出“情懷是源,基礎是根,實踐是體、創新是魂”的人才培養理念,從“夯實基礎層—強鑄實踐層—精進創新層”出發,依次實施“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專創融通”策略,促進學生實現“掌握知識體系—滿足社會需求—創新個性發展—具備創新設計能力”的遞進,達成厚植家國情懷、具備扎實專業素養、具有突出崗位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新時代高素質復合型“新工人”的目標。
夯實基礎層:產教融合,開發“服務西部地區工業產業鏈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工科類課程體系
學校深化以產定教、以教促產的融合理念,契合西部地區工業產業鏈發展需求,“崗課賽證”有效融通,通過課程思政“重情懷”、數理基礎課程“提占比”、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內容“接地氣”、拓展課程“尚復合”,設置多元化交叉性課程,打造服務上、中、下游全電子產業鏈,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色課程體系。
一是“重情懷”。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具有西部地區特色的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貫穿工科人才培養全過程,著力培養學生踏實肯干、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學工懂工愛工務工”的情懷。
二是“提占比”。學校堅持優化課程體系,加大專業基礎課程比重,增加“數學”“電子技術”等課程的教學時長,夯實學生數理基礎,提升創新能力。
三是“接地氣”。專業核心課程按照西部地區工業行業企業需求標準開發設計,教學內容“接地氣”,及時增添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促進“產學研用”有效結合,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學、思、創。
四是“尚復合”。學校結合新時代工業行業發展趨勢,融合電子商務、市場營銷、智能控制、創客技術等多領域知識體系,促進學生跨學科能力的發展,成為具備復合化專業知識體系的人才。
強鑄實踐層:科教融匯,構建“教·訓·研·創”四位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
一是搭建“教·訓·研·創”四位一體的實踐平臺。學校依托云教學平臺、超星學習通等開展混合式與理實一體化教學,引導學生進行多角色思考,促進校企深度對接;校企共建理實虛一體化實訓基地,借助虛擬仿真技術推動專業數字化升級,實現實訓與工業應用接軌;聯合院校與企業共建智能制造類“產·科·創”融合基地,聚焦智慧、生態、綠色工業轉型,開展關鍵技術研發與成果應用;設立創新創業中心及校外實踐基地,校企共建創新實驗室,融合創新創業項目與競賽活動,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實踐能力與團隊協作精神,實現時時、處處、人人皆可學。
二是實施“教·訓·研·創”四位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學校以“教學”實現“定向式”育人,通過整合優質資源,開展訂單班和現代學徒制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融合行動與學科體系,對接知識、社會與個性發展需求;以“實訓”實現“崗位式”育人,依托校企共建實踐基地和理實虛一體化平臺,緊密結合西部地區企業實際,實現崗位化培養;以“實踐”實現“研發式”育人,通過校企院共建“產·科·創”融合基地,引導學生全程參與項目,構建“項目引領+自主研學+創新設計”的一體化培養體系;以“項目”實現“創新式”育人,借助校內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多層次、多渠道提升學生的崗位適應、問題解決及創新設計能力,全面推動創新素養培養。
精進創新層:專創融通,探索“四創并進”的新工科創新教育方式
一是結合興趣出創意。通過開設興趣班,融入多學科知識與技能,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是結合制作出創新。通過開設“作品設計與制作”課程,引導學生綜合運用電子、物理、編程等知識,自主制作小冰箱、自動澆灌系統、語音控制系統、爬樓梯機器人等作品,提升創新設計能力。
三是結合產品出創造。發揮校內外“創業培訓”導師隊伍作用,將創新創業大賽標準融入課堂,構建“必修+選修”“創業實訓活動+創業成果展示”雙驅動“專創融通”教育體系。讓學生掌握工業產品制造流程,提升產品的實用性。
四是結合項目出創業。學校組織學生參與世界技能大賽,國家、自治區級技能及創新創業比賽,在競技中掌握項目實施,發掘創業“金點子”,把握工業發展新優勢,提升工科生在創新創業中的作用。
2016年以來,學校培養新時代工科人才7300多名,就業率較高,專業對口率達95.8%,畢業生業務水平受到廣泛好評。學生獲得國家技能比賽獎勵13項、自治區級技能比賽獎勵261項,獲獎率在86%以上,位居自治區前列,1名學生獲得全國“最美中職生”稱號,參與技術服務26項、社會服務9000多人次。
(佟建波 何勉 曾萍 石永華)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25日 第1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