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題背景
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是讓學生在對語言文字及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賞、評價中“涵養高雅情趣,具備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學生閱讀文質兼美的文章,學習到很多典型的寫作方法,初步受到美的熏陶;在中學語文教材中,閱讀經典篇目,進一步讀美文、賞美景、知美事、悟美情。但是學生在寫作中依然普遍存在“內容空泛、情感虛假、方法脫節”等問題。究其原因,學生生活環境單一,缺乏在真實情境中對生活細節的觀察與真實表達,審美感知力較弱,對身邊美好事物“視而不見”,難以產生情感共鳴。
學科美育浸潤讀寫拓展課型源于生活,著眼美育,取法閱讀,成于寫作,回歸生活,突破常規課堂界限,立足學生素養提升。《美麗的小世界》是基于學科美育浸潤主題設計的小初銜接“讀寫拓展課”。緊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的“審美創造”“思維能力”核心素養,落實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要求,融合語文與美育,引導學生在真實語言運用情境中積累審美經驗、提升悟美創美能力。為突破難點,基于真實情境,圍繞學習重點,設置“觀察—記錄—表達—完善—展示”的梯度任務鏈條,促進思維水平和審美能力的綜合提升。學生在做中學,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鍛煉能力、培養品質,這是對學生“無內容、無情感、無方法”寫作困境的積極回應,對實現語文教學“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愿景具有明確的教學價值與現實意義。
教學目標
通過閱讀賞析經典文本,體會語言之美,思考、理解比喻、擬人、通感、想象、聯想等寫作方法在繪美景、抒美情等方面的作用;將學到的寫作方法遷移到真實生活情境中,圍繞主題進行個性化創作,在審美體驗與問題解決的交互作用中提升讀寫能力與審美素養。
從宏觀與微觀、動態與靜態、時間變化、情感視角等多個角度細致觀察、發現文中及身邊的美,在審美實踐中形成對“美”的多元理解和個性化表達;在多角度思考與潛移默化中純潔道德、豐富精神,激發想象力、思辨力,提升創造力。
通過小組交流、作品展示等活動浸潤心靈,增強對自然與生活的敏感度和審美力。“小”中見“大”,在發現美、表達美、創造美的過程中,彰顯小世界里的大情懷,提升審美品位,養護真誠、細膩、善良的情感品質;積極表達自我,樂于傾聽他人,涵養詩性智慧與理性精神自由交織的心靈世界。
教學設計創新
理念創新。以“美”為媒,融合語文與美育,落實核心素養。突破傳統語文教學偏重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的局限,以“美”為核心主題,將語文學習與美育深度融合,強調在真實生活情境中發現美、表達美、創造美,落實語文課程標準中“審美創造”核心素養的要求,推動學生語言能力與人文素養的協同發展。
思維培養策略創新。多維度引導,提升思維品質。在思維訓練上體現出多層次、多角度的系統性設計,突破傳統寫作教學中“重表達、輕思維”的弊端。多角度觀察思考,引導學生從宏觀與微觀、動態與靜態、時間變化、情感視角等維度觀察生活,深入思考身邊的美,培養整體感知能力、萬物關聯意識。哲學思辨融入,通過“什么是美”“不美的事物是否也有美”等問題,引導學生對美進行辯證思考,提升思維的深刻性與批判性。行思結合,強調“做中學”,在真實任務中激發學生的聯想與想象,促進思維的靈活性與獨創性。
方法路徑創新。任務驅動,讀寫結合,注重遷移。采用“觀察—記錄—表達—完善—展示”的任務鏈條,構建完整的讀寫實踐過程,突破傳統教學中“讀寫分離”的問題。學生在真實任務驅動下,主動積累素材、運用方法、表達情感,提升方法遷移與運用水平。
資源整合與技術融合創新。立足生活,拓展學習空間。充分挖掘身邊自然與人文資源,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為創作背景,增強學習的真實感與親切感。同時,鼓勵學生運用攝影、繪畫、短視頻等多種媒介記錄“美麗的小世界”,實現跨媒介表達與技術融合,拓展語文學習的邊界,提升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
教學實施
環節一:賞美—喚醒經驗,激發興趣
教師活動:播放一段本地風光短片,同時展示教師自己的旅行照片,引導學生思考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小世界”。
學生活動:學生觀看視頻與圖片,回憶自己的生活場景,初步選定一個“小世界”作為寫作對象,并在學習單上寫下它的名字和一句描述。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真實、貼近生活的情境,喚醒學生的情感經驗,激發表達欲望,為后續寫作奠定情感基礎。
環節二:尋美—整體感知,提出問題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圍繞“小世界”進行分享,教師追問:“你為什么選擇它”“它最打動你的是什么”“如果讓你寫一段話介紹它,你會怎么寫”?
學生活動:用1—2句話介紹自己的小世界,教師板書關鍵詞,如“溫暖”“熱鬧”“安靜”“有趣”等。隨后,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寫作中的困惑。
設計意圖:通過分享與提問,幫助學生明確寫作對象,激發問題意識,為后續“悟美”環節提供學習需求驅動。
環節三:悟美—范文引路,方法提煉
教師活動:推薦《草原》《丁香結》《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文章選段。引導學生思考:這段文字寫了什么?展現了怎樣的美?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寫出這種美?
悟美1:多角度觀察、思考,培養辯證思維。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和描述“美麗的小世界”。重點理解“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這個比喻的巧妙。
悟美2:理解多感官運用的妙處。
設計意圖:認識美是多元的,自然、情感、生活、童趣都可以是美的;美在于“關聯”,物與物、人與物、情與景之間的關聯,讓文字更有生命力;寫作方法是多樣的,比喻、擬人、通感、對比、細節描寫等都可以幫助我們寫出美。
環節四:繪美—任務驅動,遷移運用
教師活動:布置寫作任務,利用今天學到的寫作方法,描繪“心中的小世界”。
提供寫作方法提示卡:比喻、擬人、通感、動靜結合、細節描寫等。寫作任務單:包括“我要寫什么”“我想表達什么美”“我準備用什么方法”。
學生活動:學生根據學習單進行寫作,教師巡視指導,個別輔導。
設計意圖:通過任務驅動與支架支持,幫助學生將所學方法遷移到真實寫作中,提升表達能力。
環節五:評美—交流展示,互評共學
教師活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每組推薦1—2篇優秀作品進行全班展示。引導學生從內容、關聯、手法、情感、語言等維度進行評價。
學生活動:互評互學,提出修改建議。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與評價,增強學生的表達自信,提升審美判斷力與寫作反思能力,強化萬物關聯意識。
《美麗的小世界》讀寫拓展課立足語言根本,抓住思維關聯點、讀寫結合點,從身邊“小美”入手,涵養學生“大美”情懷,在真情實境中提升學生審美素養,豐盈學生精神世界。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一般課題“基于高階思維培養的初中語文單元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編號CDDB22321)研究成果之一
(崔桂靜 作者單位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朝陽實驗學校)
《人民教育》2025年第15-16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