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從事教育督導工作,接觸并了解到不少一線教師的思想和工作狀態。
早些年,我們提倡“蹲”下來跟孩子溝通交流,這實質上也是在倡導一種教育態度的轉變,要求教師不要一味地俯視學生,要從學生的水平、觀念、狀態和特點出發想問題、做教學設計,盡量理解學生,傾聽學生,努力讓我們的教育理念、教育行為更切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更能與學生的“經驗世界”產生共鳴,這樣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當然,“蹲”下來還有一層含義,就是教育不必太急,步子慢下來,身子彎下來,與孩子并肩走一段。
毋庸置疑,在強調“師道尊嚴”、竭力追求“分數至上”的年代,尤其是對一些過于急功近利、在教學實踐中忽視生本規律的教師而言,“蹲”下來的教育理念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一些教師依據“蹲”下來的理念,改變日常教育教學的樣態,重構學生與課程的關系,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
當然,我們也不否認,當前還會有一些教師依然很強勢,居高臨下的態度使他們很難與學生同頻共振,但我們還需要警惕另一種極端的傾向:近年來一些教師出現了貌似“蹲”下來的姿態,卻是一種假象,實則可能是一種缺乏教育主見、失去教育原則、沒有擔當的表現,甚至還有一些職業自卑在里面。一些教師會對學生的任何行為聽之任之,只要不影響自己的正常教學,就對學生不管不問;一些教師在日常教育中一味采取“夸”與“哄”的態度,對學生的問題,或閉口不言,或遮蓋掩飾,或口是心非;還有一些教師,看到某些學校發生的師生之間的極端個案,就不再敢于堅守教育原則,只做好好先生,對于學生的違紀行為甚至嚴重的道德問題,也只是抹稀泥,不會表明自己的態度,更不敢使用嚴肅的批評、懲戒手段。我還多次看到,在學生出現比較嚴重的問題,有必要與其家長進行溝通時,有些教師還產生了職業焦慮,甚至流露出些許“職業自卑”,戲稱要“趴”下來做老師,等等。在日常的教育環節中,某些教育者的職責和擔當被悄悄地矮化、弱化了,這也是一種堪憂的傾向,尤其是一部分年輕教師,他們在教學任務之外對學生的管教工作,往往抱著一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
盡管《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已經發布近五年了,而且肯定了恰當、正當的教育管教和教育懲戒的必要性,并對教師的教育懲戒行為作出了規定,是教師依法行使懲戒權的一個保障;去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 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維護教師教育懲戒權,支持教師積極管教。”這些文件都給教師正當行使管教權、懲戒權撐了腰,相較以往在政策上對教師的管教權有了更多的支持和規范。但個人觀察,這些年敢于積極管教孩子的教師反而越來越少了。前段時間,《中國青年報》對1334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也印證了筆者的這種觀察,51.1%的受訪者表示,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敢懲戒學生的情況比較普遍。在這個調查中,81%的受訪者是中小學生家長。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家長和社會對教師管教孩子的態度問題。還是《中國青年報》的這份調查,一方面,如果孩子違反了校紀校規,73.6%的受訪者支持教師及時進行適當懲戒。而矛盾的是,另一方面又有51.8%的受訪者認為,家長對包括懲戒在內的各種正常管教非常排斥,是阻礙教師行使教育懲戒權的主要原因。近年來,針對教師投訴最多的往往都是家長不認同教師對自己孩子的管教或處理,這樣的投訴很多都不是教師的錯,比如對于學生之間沖突的處理,常會有家長認為教師處理得不公平。其實,其中很多家長都帶著對自己孩子的偏袒之情,教師縱然知道這樣的投訴錯不在自己,也不能釋然,因為這樣一次投訴會給教師帶來無盡的麻煩,讓教師耗費很多精力,作為一名教學任務繁重的教師,以后就會非常忌憚批評學生這件事,慢慢就變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對一位教師的投訴也會造成對周圍其他教師的寒蟬效應,特別是那些不懂教育規律也不愿學習教育規律的家長、道理講不通的家長,他們往往會把事情鬧大,這會打擊很多教師管教學生的積極性。如果這時教育主管部門或學校不能明確地站出來為教師做主,不能從事實和情理出發,而是采取息事寧人的態度,只一味地安撫家長,便會讓教師更寒心。
其次就是現在某些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弱,批評不得,一些極端案例讓教師很怕批評學生,一句話說出來,不知道學生的內心會怎么想,重了還是輕了,無從判斷。今天的孩子相較以往的確是有變化的,從筆者的主觀感受看,今天的多數孩子都很通情達理,也更善良,更懂禮貌,但比二三十年前的孩子心理更脆弱一些,或者說自尊心更強一些,批評起來的確要多加小心。
再次就是教師要讓自己站起來,不要趴下。一個人如果不堅定,內心沒有一套完整的信念,自己也不信自己所講的道理,那么他遇到事情就會慌張甚至自卑,就會怕事。作為教師,一定要有原則有信念,有善惡觀,有責任心,要堂堂正正。同時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要通過讀書和實踐總結形成一套能應對多數教育情況的經驗,擁有與學生、家長、同事和諧相處的能力,這種相處能力應該包括指出學生錯誤,并能夠讓學生接受、改正的方法。只有這樣,教師才會有一種職業自信,可以站立著做教師。
前兩個問題,一個是家長的態度問題,一個是學生的承受能力問題,看似都是教師以外的問題,但教師如果有堅定的信仰,能堂堂正正地站立,有可行的教育理念和較豐富的經驗,多數情況都是能處理好的。
兩個問題的核心還在第二個問題,其關鍵就是讓學生接受你的批評,之后能夠改正,學生心服口服了,家長那邊的問題往往也不會很大。
是否能夠讓學生接受批評,還是要看教師平常是否真的“蹲”下來過,如果你真的很了解你的學生,知道他們的所思所想,你就能設身處地思考他們犯錯的動機,或許你就能找到與他們順利溝通的方式。當然,你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信仰,堅持正確道德觀,這是不能妥協的,只是溝通的方式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獨立性:你可以嘗試讓孩子自己找到處理問題、挽回損失、彌補過錯的方法,甚至可以讓他們自己確定自我懲戒的方法;孩子過于激動的時刻,你要做的不是斥責,也不是妥協,而是要先與之共情,然后積極尋求暫停,把事件的解決、責任的區分、錯誤的反思這些問題留到冷靜之后;批評跟表揚一樣,都是一種對人的評價,對評價的要求就是客觀、全面,因此你一定要把批評的范圍緊緊地局限在錯處,不涉及整體的人格和能力,甚至批評也可以帶著客觀表揚,要知道批評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錯、改錯,而不是要傷害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也不是要全面打壓他們,讓他們難受、委屈;每個孩子的自尊心都不同,你非常了解你的學生,你也一定知道,對于當前這個孩子,把話說到什么程度就夠了……
最后還要談的一點是,育人問題并不只是班主任一個人的事。首先,學校要為教師撐腰,正確的管教和懲戒一定要旗幟鮮明地給予支持,也要幫助教師做好協調工作。其次,很多學校每個班都有三四十個孩子,要讓班主任一個人細致地照顧到每個孩子的內心是不現實的,要讓更多的人加入到育人的隊伍中來,能做到全員育人,也將是孩子們的幸事。
(鞠永東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鹽城市東臺市教育局)
《人民教育》2025年第18期,原文題目為《做敢擔事的教師》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