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施鄉村全面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社會工作系以服務農村發展為己任,秉持“扎根鄉土、服務民生”的理念,以專業社工力量激活基層治理內生動力,在學科建設與社會服務的深度融合中,為弱勢群體撐起一片藍天。
學科奠基,搭建服務鄉村的專業橋梁
華中農業大學社會工作教育傳承我國社會學先驅楊開道先生開創的“理論研究與實地服務相結合,用科學方法研究與服務中國農村”的優良傳統,辦學特色鮮明。2000年獲批社會工作本科專業,2002年正式招生,2009年入選全國首批社會工作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在20余年的發展中,形成了“農村導向、實踐為重”的人才培養特色,為農村社會工作領域持續輸送專業力量。
2011年,一場校地之間的雙向奔赴,開啟了華中地區農村社會工作的新篇章。
彼時,武漢市黃陂區王家河街道面臨著嚴峻的農村空心化挑戰:大批青壯年外出務工,老人、兒童、婦女留守在農村。如何服務“三留守”群體?街道辦缺乏專業人才和系統方法。時任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王家河街道黨工委書記的楊飛坦言:“看著老人獨自在家、孩子放學無人看管,我們急在心里,卻不知道該從何下手。”
而另一邊,華農社會工作系正面臨“理論落地難”的困境——學生在課堂上學的個案工作、小組工作方法,缺乏真實農村場景的實踐載體。系里教師多次赴王家河調研后,與街道達成共識:共建陽光社會工作服務站,打造“教學實踐+社會服務”雙平臺。
建站初期的艱辛遠超想象。師生們帶著折疊床、煤氣灶等生活用具,進駐廢棄的王家河村小學——幾間漏風的教室既是辦公室,也是宿舍。第一次走訪時,不少村民緊閉大門:“城里來的學生娃能懂咱農村的事?”為打破隔閡,師生們改變策略:幫村民收稻谷、摘棉花,陪老人拉家常,給孩子輔導作業。
就這樣,師生們用半年時間走遍40多個行政村,完成300余戶留守家庭深度訪談,整理出10萬余字的需求報告,明確了“老人關懷、兒童成長、婦女賦能”三大服務方向。
2015年,服務站迎來關鍵轉型。此前學生輪流駐村,每半個月換一批,導致服務銜接不暢——有村民反映“剛熟悉的社工又換了,孩子舍不得”。為破解這一難題,系里決定注冊成立武漢市陽光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實現“專業機構運營+高校學術支撐”的模式升級。
“在農村地區,專業社工請不來、留不住,農村社會工作的長遠目標是培養一批能夠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本土人才。”華農社會工作學科帶頭人萬江紅說。于是,她召回自己的得意門生、首屆社工碩士蔣俊杰擔任站長。這位從深圳回來的專業社工接過了培養本土力量的接力棒。
蔣俊杰的工作很快打開了局面,她發現村里退休教師陳婆婆組織幾位老人自發唱楚劇,便主動協助她們制定章程、申請活動經費,將“草根隊伍”打造成正規的楚劇戲迷協會。如今,該協會不僅在本地演出,還走進武漢城區交流,成為王家河的文化品牌。這種“專業引領+本土培育”的模式,后來在全省推廣。
十年堅守,為弱勢群體賦能
從王家河的一個服務站,到覆蓋荊楚大地的服務網絡,華農社會工作系用10年時間,在農村弱勢群體服務領域探索出多條特色路徑,讓專業溫暖抵達最需要的角落。
在京山市曹武鎮源泉村,中青年幾乎全部外出務工,119名70歲以上老人面臨“吃飯難”——有的老人行動不便,一頓飯要熱好幾次;有的獨居老人甚至一天只吃一頓飯。2021年,華農社工站進駐后,聯合村兩委推出“公益勞動換餐”計劃:老人通過參與村莊保潔、共享菜園管理、兒童看護等公益服務積累積分,憑積分在幸福食堂免費就餐,在愛心超市兌換生活用品。
78歲的郭光英老人種了一輩子菜,主動承擔起食堂菜園的種植任務,每天清晨澆水、施肥,菜園里的青菜、蘿卜源源不斷供應食堂。“既能干活鍛煉身體,又能吃到熱乎飯,還能和老伙計們聊天,這樣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郭光英說。目前,幸福食堂日均服務60余人次,累計兌換積分1.2萬余分。正在源泉村老年驛站開展服務的2024級社會工作研究生李彩霞感嘆:“鄉村養老是一面鏡子,映照著鄉風文明的底色。鄉村養老不僅僅是讓老人吃飽、穿暖,更重要的是讓老人活得有尊嚴、有價值。”
蘄春縣宋塘村則以“文化賦能”破解留守群體精神困境。這個有著600年歷史的古村,因年輕人外出,傳統習俗逐漸流失,留守孩子們對村史一無所知。2020年,華農社工啟動“回望歷史愛我宋塘”項目:一方面,組織學生整理學習村史,收集老農具、舊照片等實物,進行匯總和展示;另一方面,選拔12名留守兒童擔任“小小講解員”,通過培訓讓他們用普通話、方言講解村史。
12歲的王悅原本性格內向,成為講解員后,不僅能流利講述宋塘村的由來,還主動向游客介紹祖輩的農耕故事。“現在我知道爺爺種的老稻種是村里的寶貝,長大了也要保護家鄉的文化。”王悅自豪地說。社工還聯動村婦聯成立“巧娘手工坊”,組織留守婦女制作蘄春傳統刺繡、竹編制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售,去年銷售額達15萬元,讓婦女們實現“顧家又增收”。
蘄春縣花園港村的改變,始于一場“象棋邀請賽”。2019年社工駐村時發現,村民閑暇時要么扎堆打牌,要么在家發呆,鄰里矛盾也因缺乏交流頻發。社工們便以村民喜愛的象棋為切入點,舉辦全村邀請賽,沒想到吸引了50多名村民參賽。退休教師陳老師在比賽中提議:“不如建個老年活動中心,讓大家有個固定去處。”社工立即響應,協助村里將閑置校舍改造成活動中心,開設象棋、書法、說書等興趣小組。
為動員村里有名的說書藝人張師傅加入,陳老師主動上門——兩人曾因早年誤會多年不說話,這次為了村里的事,張師傅當即答應:“只要能讓大家熱鬧起來,過去的事不算啥!”如今,活動中心每天接待村民80余人次,還組建了20人的兒童志愿服務隊,孩子們定期幫老人打掃衛生、表演節目,帶動全村形成“尊老愛幼”的新風尚。
截至2024年,華農社會工作系已在黃陂、京山、蘄春、恩施等地建成18個社工站,培育本土社區社會組織86個,發展志愿者2300余人。王家河留守婦女王雄英從手工坊學員成長為社工站項目主管,通過了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初級考試,正式成為一線社工;曹武鎮兒童主任祝大定經社工培訓后,創新開展“四點半課堂”,服務兒童200余人;花園港村陳老師成為鄉村文化帶頭人,組織各類活動100余場——這些本土骨干,已成為農村社會工作的“主力軍”。
回應時代,投身鄉村治理的創新實踐
近年來,城鄉融合發展加速推進,華農社會工作系主動對接“健全鄉村治理體系”的時代要求,以“五社聯動”(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聯動)機制為核心,推動鄉村治理從“政府主導”向“多元共治”轉變,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社工方案”。
2019年冬天,花園港村的一場鄉村春晚,成為激活村民自治的“金鑰匙”。此前,村里多年沒有大型集體活動,村民對公共事務參與度低。社工聯合村兩委提出舉辦春晚的想法,卻面臨“沒錢、沒人、沒經驗”的難題。按照“五社聯動”思路,社工第一步鏈接社會慈善資源——在“幸福家園”公益平臺發起眾籌,村支書帶頭捐2000元,在外務工的村民看到后紛紛響應,不到48小時就有120人捐款8700元;第二步動員社會組織參與——村里的書法協會寫春聯、舞蹈隊編節目;第三步組織志愿者分工——返鄉大學生負責排練指導,村民志愿者負責場地布置。
農歷小年當晚,這場由村民自編自演的春晚吸引了600余名村民現場觀看,線上直播觀看量達1.2萬人次。村支書激動地說:“以前開村民大會都沒人來,現在大家主動為村里的事出力,這就是凝聚力!”2020年疫情期間,村兩委發起防疫捐款,5天內189人捐出3.1萬元;2021年村道硬化工程,村民主動讓出宅基地,工程提前半個月完工。
源泉村的“積分制治理”則讓鄉村管理從“被動約束”變為“主動參與”。2020年,社工針對村莊環境整治、糾紛調解等難題,設計出“公益積分”制度:將村民參與垃圾分類、義務巡邏、矛盾調解等12類行為量化為積分,可在村“愛心超市”兌換洗衣粉、食用油等生活用品。起初,只有少數村民參與,社工便邀請村里的“能人”劉敏帶頭——這位50歲的村民以前常因瑣事與鄰居爭吵,社工多次與其溝通后,他同意擔任“潔美鄉村志愿服務隊”隊長。在他的帶動下,隊員從5人發展到35人,每天清掃村莊主干道、督導垃圾分類。不到半年,源泉村的垃圾清運率從60%提升至100%,獲評“京山市文明村”。2023年底積分兌換時,全村兌換積分1822分,其中70%來自公益服務。村民李建國說:“現在不是為了積分才干活,而是覺得把村里變好,自己臉上也有光。”
文化認同的重塑,更是華農社工參與鄉村治理的深層發力點。在宋塘村,社工協助村兩委梳理12條家風家訓,制作成文化墻,還組織“家風故事會”,讓村民講述祖輩的誠信、孝親故事;在王家河街道,楚劇戲迷協會結合鄉村治理主題編排《彩禮新風》《垃圾分類》等新劇目,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政策。正如華農社會工作系主任張翠娥教授所說:“鄉村治理不僅要改善環境、發展產業,更要喚醒村民對家鄉的認同感和責任感,這才是長久之策。”
如今,華農社會工作系的實踐已形成可復制的經驗:與8個鄉鎮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培養本土社工人才410名,其探索的堅持“以人為本、助人自助”的宗旨廣泛認可,“五社聯動+積分治理”“文化賦能+內生發展”模式,被納入《湖北省鄉村治理創新案例匯編》。面向未來,該系將進一步深化“校地共生”機制,在鄉村產業幫扶、生態治理等領域拓展服務,聯合農業、環境等專業組建跨學科團隊,為鄉村振興提供綜合解決方案。(晏華華 蔣建科)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