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要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健全教師教育體系,提高師范教育辦學質量。青年教師是支撐教育強國建設的生力軍和未來希望,其隊伍建設質量直接關系到國家教育發展的根基與未來,必須置于教師隊伍建設的突出位置。
立足新的歷史方位,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的青年教師隊伍建設被賦予了更為深遠的戰略意義。作為傳道授業的“師者”與傳承技藝的“匠者”統一體,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的青年教師是培養未來大國工匠的“工匠之師”。他們不僅肩負著教書育人、服務產業、創新實踐等多重使命,而且是改革教學模式、引領專業建設的前沿探索者,更在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近期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聚焦“健全教師發展體系,提升青年教師能力素養”,構建了以“發展支持機制”為基礎、“教育教學水平”為核心、“科研實踐能力”為支撐的青年教師發展體系。這一文件既是深入貫徹落實教育強國建設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更為新時代加強青年“工匠之師”隊伍建設提供了綱領性指引。
一、構建“多元協同、全程賦能”的教師成長生態
文件將“完善發展支持機制”置于健全青年教師發展體系的首位,體現了構建青年教師成長生態的系統思維。這一部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等法律法規一脈相承,核心是從傳統“管理”轉向全方位“治理”,激發教師內生動力。
首先,要建實建強教師發展中心。文件要求統籌教師研修、職業發展咨詢等職能,推動其從單一培訓組織者升級為連接校企的“戰略樞紐”。中心應成為青年教師解決教學困惑的指導站、尋求科研合作的平臺和規劃職業生涯的導航站。職業技術師范院校要通過引入行業資源,開發產教融合課程,建立“學術導師+技術導師”雙導師制,實現學術深度與實踐能力并重,為教師提供從入職到成熟的全周期支持。
其次,要著力打通校企之間的制度壁壘。文件提出共建青年教師培訓基地、推動人才雙向交流,這是深化產教融合的關鍵路徑,也是維持職業技術師范院校“雙師”素質教師隊伍的生命線,更是落實教育強國規劃綱要中“鼓勵教師企業實踐與校企人才互聘兼職”,構建常態化雙向流動機制的重要舉措。通過與行業龍頭企業共建集教學、科研、培訓于一體的實踐基地,有助于實現青年教師將前沿技術反哺教學、企業專家入校參與人才培養的“雙向流動、資源共享”。
再次,強化個性化的支持與資源傾斜。文件提出配備職業發展導師、強化團隊培養等舉措,旨在重塑“傳幫帶”傳統,幫助青年教師融入學術共同體。同時,支持國內外訪學研修、設立國際交流專項資金等政策,體現了對長周期培養和全球化視野的重視。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可通過國家公派訪學、孔子學院任教、組派教育代表團赴國外進行校際訪問、參展參會、教學培訓、學術講座、科研合作、文化交流等多渠道,支持青年教師拓寬國際視野,為其成長創造有利條件。
二、推動“數字賦能、匠心育人”的教學革命
教學是教師的根本任務。職業技術師范院校青年教師肩負培育大國工匠的使命,其教學能力提升至關重要。文件圍繞“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堅持固本強基與前瞻布局并重,著力推進以學生為中心、技術為引領的教學改革。
其一,系統化夯實教學基本功。文件部署實施“青年教師教書育人團隊賦能工程”,打破“單兵作戰”模式,通過跨學科團隊示范引領,提升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課程建設與學生指導能力,重點在項目化教學、案例教學等職教特色方法上取得突破,將行業標準、企業規范和工匠精神融入教學。同時,文件要求加強崗前培訓,舉辦教學能力展示與競賽,通過常態化練兵機制營造重教氛圍,幫助教師掌握教學技能并轉化為實踐經驗。根據《職業教育教師企業實踐指南》,培訓需涵蓋職業素養、崗位核心能力和應用研究三大模塊,通過真實工作場景的教學競賽錘煉青年教師基本功。
其二,戰略性推動數字化教學轉型。文件明確要求實施數字化賦能行動,提升教師數智技術創新教學能力,推動其從技術使用者向融合創新設計者轉變。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尤其需要運用VR/AR、AI、大數據等技術重構課堂,將復雜工藝與技術原理轉化為直觀、動態的交互體驗,打造沉浸式學習環境,以破解傳統實訓“高成本、高風險、難觀摩”的困境,為培養數字化時代的大國工匠奠定基礎。
其三,高標準強化導師責任與能力。文件還提出“加強青年導師隊伍指導和培養,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這對承擔研究生培養任務的高校提出了更高要求。青年教師自身作為導師,其立德樹人的意識、學術指導的能力以及產業實踐的洞察力,直接關系到高層次人才的培養質量,必須將其納入教育教學能力提升的整體框架中予以強化。
三、打造“需求牽引、產教融合”的創新引擎
科研實踐能力是教師服務國家與區域發展的核心。文件圍繞“增強科研實踐能力”,推動支持模式向價值導向轉變,引導科研切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
首先,創新科研支持與評價模式。文件提出通過穩定支持、長周期評價,重點支持青年教師開展原創性與非共識創新研究,營造寬容失敗、鼓勵深耕的科研環境,破除短期功利導向。同時推進有組織科研,支持跨學科研究,引導青年教師面向區域經濟發展主戰場,將個人學術興趣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痛點緊密結合,在服務中提升能力、體現價值,助力推動自主知識體系構建。
其次,打通產教融合與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文件強調推進“雙向互聘兼職”制度,建立校企人員雙向流動的“旋轉門”機制。此舉鼓勵青年教師赴企業擔任技術顧問、參與研發,推動論文寫在車間、成果用于產線;同時吸引企業工程師入校任教,共同提升教學與實踐能力。這一機制是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的關鍵舉措,能夠有效促進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提升并反哺教學。
最后,明確科研的價值實現路徑。文件引導青年教師將研究實踐與創新創業孵化相結合,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這也是職業技術師范院校青年教師服務社會的重要途徑。這要求建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快速通道,支持青年教師緊密對接地方產業布局,帶著科研成果參與創新創業,通過技術入股、成果轉讓等方式,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直接助力產業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在服務中成就自我,在貢獻中實現價值。同時要注重將產業需求融入教學實踐,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大國工匠。
結語
我們要深刻把握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的特殊規律,以產教融合為主線,以數字化為引擎,結合自身辦學定位與特色,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細則,特別是要建強產教融合型的教師發展支持體系,打造數字化賦能的教學創新團隊,構建服務區域發展的科研實踐機制,真正培養出一支心懷“國之大者”、精于“傳道授業”、勇于“創新創造”的既站穩講臺又熟悉產業的“雙師型”青年教師隊伍,為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提供堅實的師資保障,在教育強國建設的新征程中展現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的獨特價值和使命擔當,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職教力量。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裴鴻衛)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