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青年教師是高校教師隊伍中最具活力、最具創造力的生力軍,是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關鍵要素。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制發《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提高服務保障水平,營造潛心教學科研環境”等五個方面十四項重點任務,聚焦高校青年教師成長發展關鍵環節,以高質量管理服務水平,引導高校青年教師不斷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為加強新時代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
一、深刻認識服務保障對高校青年教師發展的戰略意義
建設教育強國,高等教育是龍頭。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高等學校肩負著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的雙重使命。青年教師作為高校發展的生力軍,其成長狀態直接關系到高等教育的未來競爭力。提升服務保障水平絕非簡單的福利改善,而關乎著教師隊伍穩定、教育質量提升、科技創新突破和人才高地建設等各方面。
優質服務保障為涵養教育家精神營造良好氛圍。教育家精神的培育與弘揚,離不開安心從教、靜心治學的環境支撐。過重的非教學科研負擔、后顧之憂的生活壓力、不盡合理的評價導向,極易分散教師精力,侵蝕其投身教育事業的熱情與定力。唯有切實解決其后顧之憂,保障其體面生活與職業尊嚴,才能引導其心無旁騖地追求“經師”與“人師”的統一,將教育家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提升服務保障水平為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提供加速引擎。重大原始創新、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劍”的堅守與專注。高校青年教師思維活躍、創新意愿強烈,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源頭活水。然而,“短平快”的考核壓力、繁雜的事務性工作、捉襟見肘的資源條件,常常迫使其難以聚焦長遠、深耕基礎。只有通過優化評價、松綁減負、強化支持,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氛圍,才能充分釋放其創新潛能,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區域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服務保障是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基礎。在人才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否為高校青年教師提供有競爭力的發展平臺和保障條件,直接關系到高校引才聚才留才的能力。高校要成為吸引天下英才的“強磁場”,就必須在服務保障上出實招、見實效,讓青年才俊真切感受到事業有奔頭、生活有保障、情感有歸屬。
二、精準把握提升服務保障水平的關鍵著力點
《意見》圍繞“提高服務保障水平,營造潛心教學科研環境”,提出了“強化待遇權益保障”“強化組織保障工作”等系統、務實的舉措。落實《意見》重點任務,需要多方面精準發力。
要深化薪酬制度改革,讓待遇保障“實”起來。薪酬是高校青年教師最直接、最現實的關切。要堅決落實《意見》要求,推進高校薪酬制度改革,擴大高校薪酬分配自主權。支持高校結合自身實際,探索年薪制、協議工資、項目工資等靈活多樣的分配方式,建立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緊密聯系的薪酬體系。鼓勵采取多種辦法提高青年教師待遇,特別是向承擔國家重大任務、扎根教學一線、取得突出成果的青年教師傾斜。教育部門要會同財政、人社等部門,加強政策引導和資源統籌,支持高校建立更具競爭力的薪酬激勵機制,讓高校青年教師的付出獲得合理回報,增強職業獲得感。
要堅決減輕非教學科研負擔,讓主責主業“明”起來。讓教師回歸教書育人和科研創新的本位,是提升服務保障的核心要義。必須下大力氣減輕非教學科研負擔。減少安排高校青年教師從事一般行政事務性工作,避免將其作為“萬能人手”隨意調用。要精簡優化各類報表、檢查、評審、會議等活動,探索建立“事務清單”和“負面清單”,最大限度減少對教學科研活動的干擾。推動高校行政管理流程再造,提升服務效能,讓信息多跑路、教師少跑腿。只有把高校青年教師從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他們才能將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中去。
要健全生活服務與人文關懷體系,讓后顧之憂“解”起來。要認真落實尊師惠師的若干具體舉措,將符合條件的青年教師納入城鎮住房保障范圍,通過提供人才公寓、發放租房補貼、支持購買共有產權住房等多種方式,著力解決其階段性住房困難。要關注身心健康,定期組織體檢,建立健康檔案;提供專業、便捷的心理健康服務,緩解職業壓力與焦慮。要豐富文體活動,建設好“教工之家”,營造溫馨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在日常工作生活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切實解決其后顧之憂,提升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幸福感。
要優化評價機制與資源配置,讓成長環境“好”起來。良好的評價導向和資源支持是潛心治學的重要保障。要全面落實《意見》中關于改革考核評價機制的要求,突出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導向,科學設置考核周期,完善同行專家評議和代表性成果評價制度,堅決破除“五唯”頑疾,避免將不合理的壓力層層傳導至青年教師。在科研資源分配、招生指標傾斜、平臺建設等方面,要向有潛力、有干勁的青年教師提供更多機會和穩定支持。強化“傳幫帶”,為高校青年教師配備職業發展導師,支持其融入高水平團隊,加速成長。
三、凝聚合力確保服務保障舉措落地見效
營造高校青年教師潛心教學科研的良好環境,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協同發力、久久為功,將提高服務保障水平、營造潛心教學科研環境這項暖人心、穩根基、利長遠的工作抓緊抓實抓細,真正讓廣大高校青年教師工作安心、生活舒心、發展順心,心無旁騖地投身于教書育人的神圣事業和科技創新的時代洪流。
要強化組織領導,壓實主體責任。教育部門要牽頭抓總,加強本區域工作統籌,推動有關部門在人才政策銜接、科研項目支持、經費保障、薪酬制度改革、住房保障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要加強督促指導,推動各高校、各部門把加強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不斷健全完善工作機制,形成齊抓共管、協同推進的“大保障”格局。
高校要主動作為,狠抓政策落實。各高等學校是落實服務保障的“最后一公里”。要將青年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學校發展的重中之重,主要負責同志要親自抓、負總責。要結合實際制定實施細則,將《意見》精神轉化為可操作、可檢查、可落地的具體方案。要完善內部規章制度,優化管理服務流程,確保薪酬改革、減負措施、住房保障、健康關懷等各項政策紅利精準滴灌到每一位青年教師身上。要統籌青年教師、青年輔導員、青年行政管理干部隊伍建設,形成整體合力。
要營造尊師重教氛圍,激發內生動力。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宣傳優秀青年教師的先進事跡和高尚師德,展現新時代四川高校青年教師的精神風貌。高校內部要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文化氛圍,增強青年教師的職業榮譽感、自豪感和歸屬感。引導高校青年教師將組織的關懷、政策的支持轉化為立德樹人、科研報國的強大動力,自覺踐行教育家精神,在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中實現人生價值。
(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委員,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馮永剛)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