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特約通訊員 鄒科 吳玲)“這些快要‘退休’的電腦,能獲重生,是因為我們的智慧和靈巧的雙手!”當熟悉的Windows界面流暢地出現在屏幕上時,參與實踐的湖北省麻城市第一初級中學學生聶文軒激動地說。
為探索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新內涵與新模式,麻城市第一初級中學策劃并實施名為“電腦重生計劃”的跨學科主題實踐活動,將勞動教育與多個學科深度融合,引導學生深刻體會勞動的價值、科技的魅力與協作的力量。
面對一批啟動緩慢、程序運行卡頓、瀕臨淘汰的舊電腦,學校將其轉化為寶貴的教育素材。在系統地學習了計算機硬件構成、操作系統原理及硬件兼容性知識后,學生們打開機箱,觀察內部結構,辨識組件,并親手完成了內存與硬盤的更換升級。
“電腦重生計劃”是麻城市第一初級中學勞動教育的創新型案例,類似的還有“給打印機添加碳粉”“智慧交通,無人駕駛”“校園植物二維碼”等。這些科創主題的校本課程的開發,源于學校今年3月份成為黃岡市勞動教育跨學科研究課題的實驗學校。“在這些課程中,對我們挑戰最大的課題是‘智慧交通、無人駕駛’,其涉及人工智能和工程思維,這也讓一群初中生從‘零經驗’到 ‘巧工匠’。”活動負責老師楊芬說。
“剛開始我連傳感器怎么接都不知道,現在已經能獨立寫出巡線程序了!”回憶活動初期,揚帆戰隊的學生劉星瑞滿是感慨。這場智慧交通、無人駕駛挑戰起點不低——要用磨損的舊設備改裝小車,還要讓它完成“城市巡邏”般的巡線任務,對零基礎的學生來說,每一步都是全新突破。
教師如何適應新型勞動教育的挑戰?學校通過建立“跨學科教師課題組”,定期召開由信息科技、綜合實踐、物理乃至人文社科教師共同參與的聯合研討會,共同備課,知識互補;盤活“校內人力資源”,將學校的網絡管理員、設備維護員聘請為“勞動教育實踐導師”。
“成功的教研改革必將使學校勞動教育呈現出全新樣態,它不再是校園里一門孤立的課程,而是滲透在所有學科學習與校園生活之中的一種教育生態。”第一初級中學黨組書記嚴維質表示,在這里,學生既能感受親手實踐的踏實,也能與最前沿的智能工具共舞,相信他們必將成為兼具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的未來創造者。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