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工程師是推動工程科技發展的創新主體,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卓越工程師,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高校應聚焦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的時代命題,以高等教育鏈為牽引,通過課程體系共建鏈、政產學研貫通鏈、優質“雙師”轉換鏈、創新平臺融合鏈的協同聯動,構建“教育鏈驅動、產業鏈導向、創新鏈賦能、人才鏈集聚”的全域生態,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與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
◎關鍵詞 工程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卓越工程師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建強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臺等”。卓越工程師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而產教融合培養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師自主培養體系的重要途徑。[1]“四鏈協同”的產教融合卓越工程人才自主培養模式,以高等教育鏈為牽引,通過“課程體系共建鏈”打破學科壁壘、“政產學研貫通鏈”強化校企協同、“優質‘雙師’轉換鏈”破解師資瓶頸、“創新平臺融合鏈”賦能實踐培養,構建起“教育鏈驅動、產業鏈導向、創新鏈賦能、人才鏈集聚”的全域融合生態,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輸送強勁人才動力。
打造協同課程體系共建鏈,推動校企全過程育人
高等教育是國家發展水平和潛力的重要標志,高校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線[2],以高質量教育推動破解我國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問題,構建“校企課程體系共建鏈”,推動課程體系、專業實踐體系、學位論文選題機制創新,以人才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1.課程體系建設創新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根據一定社會歷史時期的客觀要求和教育目標而制定的[3],課程體系結構是根據既有的培養目標而形成。高校在確定培養高質量、適應產業企業發展需求的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目標時,必須瞄準目標配套搭建適配課程體系,堅持課程建設與人才培養目標同向同行[4]。一是瞄準企業工程建設領域能力素質要求和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瞄準學校重點面向行業領域,集中優勢資源打造專業化、特色化、模塊化課程體系,注重課程設置“交叉性、工程性、先進性”的特點,通過科教融匯、產教融合,著力打造具有國際視野、中國特色、面向企業需求的課程體系[5]。二是堅持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灌輸與教化相結合,從國家需要、科技范式、人文底蘊三個層面將學校特色與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建設深度融合。
2.專業實踐體系創新
專業實踐作為理論教學的有效延伸,能夠通過真實情境中的具身認知促進知識結構的動態重構,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象的實踐能力[6]。一是依托校企聯合實驗室等平臺,打通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最后一公里”。高校應按照教育部、各省教育廳等部門關于校企聯合平臺建設有關要求,立足學校人才培養特色優勢,堅持學科交叉、融合創新,整合學科、師資等優勢資源,集中發力打通校企人才供需“最后一公里”。二是搭建類企業級別工程實踐教學平臺,提升校企協同育人效能。類企業級別工程實踐教學平臺能夠將企業生產流程嵌入教學,幫助學生在虛擬仿真環境中完成產品研發生產全周期學習體驗[7],有效彌合“校園”與“生產線”之間的鴻溝,有助于培養適配產業、企業需求的卓越工程師,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人才支撐。
3.學位論文選題機制創新
把科研成果具體應用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也是研究生培養的現實指向。高校堅持聯合培養,將專業實踐課題與學位論文選題深度綁定,真正做到“企業一線真問題—聯合攻關真課題—學位論文真選題”,幫助學生建立系統學科思維,提升提出問題能力。一是堅持整體性原則,一體化推進學位論文與工程項目深度綁定。高校應一體化推進專業教育與職業發展,貫通工程成果與論文標準評價體系,全鏈條、一體化設計課程、實踐與論文環節,推動學位論文與工程項目深度綁定。二是堅持系統性原則,校企聯動提升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高校應常態化組織校企導師對接會,建立完善聯培體系,舉辦針對學位論文選題、指導、答辯、應用等方面開展交流對接活動的論壇,圍繞專業學位培養內涵、學術道德與學風等開展專題研討。
搭建產學研用貫通鏈,牽引多元主體合同發力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相互促進,高校科技創新優勢與產業成果轉化優勢相輔相成。高校要深入把握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內在邏輯,以卓越工程師的高質量人才培養助力高質量發展。
1.組建政產學研共同體
高校應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講話精神,抓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打破組織邊界與制度壁壘,通過與政府有形的手、市場無形的手的協同共振[8],有效推動經濟、產業、企業積極有序發展,助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一是堅持創新引領,高校應依托學校多學科交叉優勢,面向企業一線需求,深化核心技術研究,為企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保障。二是堅持開放合作,高校應堅持開放合作的態度,積極推動資源整合工作,聯合政、企、研等機構探索合作共進運行模式,推動多方資源有效整合,共同推動高校研究生人才培養工作。三是堅持育才賦能,應深入發揮高校人才培養主陣地作用,與龍頭企業共建人才聯合培養基地、育人聯盟,為產業、企業、應用市場輸送兼具技術能力與合規意識的高素質人才。
2.共建新型研發機構
高校應超前布局國家建設和國防急需等重點領域、進一步凝練基礎前沿與交叉學科技術方向、打破傳統專業學科壁壘[9],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共建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深度融合的新型研發機構。一是從源頭介入,改變以往帶著既成技術找企業合作的運營模式,創新實施“搭平臺、建生態、攬資源、聚能人、展科技、惠企業”模式,深入對接企業,精準定位,打通上下游產業,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跨越主體間鴻溝,打通科學到技術轉化的關鍵環節,以更高效的方式解決企業燃眉之急,提升行業和區域整體科技創新能力。二是從關鍵介入,牢牢把握“人才第一資源”這一關鍵要素,暢通產教融合多元主體的知識、技術、項目、專業人才渠道,推動高校—產業環境搭建,通過交叉優勢學科人才培養高地,推動高質量人才供給側—需求側雙向貫通,向企業、產業源源不斷輸送卓越工程師后備人才。
3.創建工程教育組織
高校應聚焦新工科建設,創建工程教育組織,爭取帶動區域內多主體主動服務企業轉型發展需求,吸納、引入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各環節[10],培養適應發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師等高水平人才。一是組織帶動區域內多主體主動服務企業轉型發展需求,高校要堅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理念,不斷強化專業服務產業能力[11],開展產教對接大會、高校科技成果展,專門組建校企聯合培養定制化專班,堅持問題導向,定制課程體系、師資隊伍,確保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達到行業既定要求。二是推動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各環節,高校要聚焦本單位人才培養特色與優勢,梳理領域內頭部目標企業清單,積極探索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12],吸引頭部企業的卓越工程師進入高校人才培養各環節,拓寬人才培養的視角。三是促進專業培養與職業發展精準銜接,高校應瞄準企業“真問題”,開展校企導師“真研究”,推動學生入企“真實踐”,打通高質量研究生人才“畢業”“就業”與“職業發展”的“最后一公里”,推進產教融合聯合培養基地高質量發展。
形成優質“雙師”轉換鏈,實施雙向賦能工程
雙導師制是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改革的關鍵舉措[13]。高校與企業作為工程碩博士培養的兩大主體,要構建雙向賦能的協同機制,推動高校教師向“工程型學者”轉型,促進企業工程師向“教學型專家”轉化,實現雙導師協同育人,打造高水平師資共同體。
1.推動高校教師工程性轉型
部分高校研究生導師隊伍存在實踐經驗不足、教學與產業需求脫節等問題,導致研究生培養“重理論輕實踐”,制約創新能力發展。一是建立教師掛職鍛煉制度,高校要強化青年教師專業實踐背景,制定合理政策,推動教師“沉浸式”入駐企業,聚焦企業轉型升級中的核心技術難題,凝練校企聯合攻關課題,拓寬應用研究視野;要在職稱評聘、人才申報、教學考核等環節實施政策傾斜舉措,全面支持高校教師深入企業開展協同創新工作,鼓勵教師主動積累企業工程實踐經驗。二是設立校企聯合科研專項,高校要通過“揭榜掛帥”等形式定期面向高校教師發布聚焦企業真問題的課題指南,以“卡脖子技術”和區域產業需求為導向,依托任務清單明晰高校導師職責、人才培養目標、學生入企培養標準等核心要素,推動產教融合育人精準落地;要加大校企合作課題經費支持力度,引導校內導師與企業開展跨學科協同攻關,破解科研碎片化難題,構建高效產學研協同攻關機制。
2.推動工程師教學性轉化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度交融的背景下,傳統高校教育模式已難以滿足高端制造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推動工程師教學性轉化已成為破解工程教育與產業需求脫節難題、培育復合型工程創新人才的關鍵抓手。一是構建“引企入教”課程共建機制,高校要以校企聯合確定的人才培養課題庫為依據開展生源精準選拔,依托表彰獎勵、職稱晉升、設立企業教席等多元激勵措施,引導企業人員通過兼職授課、實踐指導等形式深度參與高校教學,強化企業專家與高層次人才對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賦能作用;要邀請工程師參與專業課程開發,合作編寫案例教材、設計實踐教學模塊,將產業前沿技術轉化為教學內容,實現課程體系與產業需求的深度對接。二是推行“企業出題—導師解題—學生選題”項目制培養模式,高校要與企業共建項目庫,由工程師擔任實踐導師,指導學生圍繞企業技術更新需求開展“真題真做”的沉浸式學習;要緊扣產業需求,按照國家急需的關鍵領域和重點產業設置專業類課程,通過校企聯合組建專家團隊研討重構打造關鍵領域核心課程,促進產業先進設備、平臺資源及高端人才優勢與卓越工程師課程體系深度融合,確保研究生知識技能與產業需求高度匹配。
3.推進雙導師協同育人
推進雙導師協同育人是破解傳統工程教育中理論與實踐斷層、提升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適配性的關鍵路徑。一是實施雙導師聯合培養負責制,高校要明確高校導師與企業導師的職責分工,高校導師聚焦于理論知識傳授、科研能力培養與學業生涯規劃,企業導師專注于實踐技能指導、行業前沿趨勢研判與職業素養培育,強化協同補位,形成“理論+實踐”育人互補效應;要為學生配備“高校理論導師+企業實踐導師”組合,雙導師全流程共同參與培養方案制定、科研項目指導及職業發展引導,通過聯合組會、課題共研等機制,確保課程學習內容、論文研究方向與產業技術需求緊密銜接,提升卓越工程師培養的針對性與實效性。二是構建校企導師常態化溝通機制,高校要借助卓越工程師培養院長論壇、研討會、國際會議等高層次活動,圍繞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中的重點挑戰與核心問題開展經常性研討,不斷拓展產教融合的育人網絡;要建立長效培訓機制,通過系統化課程與常態化實訓,提升校企導師的科研水平和育人能力;要實施正向激勵機制,組織優秀校企導師評選,遴選典型指導案例,將評選結果納入職稱評審加分項或給予專項獎勵基金,激發導師育人積極性。
創新平臺融合鏈,推動企業創新模式與教學環節相融合
企業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核心推動力量,在卓越工程師培養中需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高校作為知識創造與傳播的主陣地,要在產教融合培養體系中與企業構建協同育人機制、深入把握企業創新邏輯與實踐模式、構建契合工程教育需求的培養體系、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合作與聯合培養,不斷提升研究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素養,推進企業要素與教育場域的深度融合。
1.搭建校企協作創新人才培養載體
當前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對工程師人才的能力需求日益提升,從單一技術能力向跨學科知識綜合應用與系統工程問題解決能力轉換。[14]校企協作創新平臺通過整合高校科研資源與企業技術場景,構建“教育鏈—創新鏈—產業鏈”三鏈融合的生態體系[15],基于企業實際需求設計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路徑,實現教育與產業的無縫銜接。一是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強化企業“技術創新決策主體、研發投入主體、科研組織主體、成果轉化主體”的地位,形成企業提供技術導師與實踐場景、高校提供課程體系與學術資源并承擔前沿技術創新研究的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二是打造校企協同育人平臺,圍繞“需求對接、資源共享、能力共建、成果共生”的運行邏輯,突破傳統校企合作的表層對接,推行“企業出題、學生解題”模式,建設校企聯合創新研究院/創新中心、校企聯合實驗室等載體,實現資源共享與利益共生。三是建立校企聯合攻關基金,推動卓越工程師培養與產業技術攻關深度融合,以項目為載體,整合校企資源,實現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的同步推進,聚焦“產業技術攻關”與“卓越工程師培養”雙重目標,在前沿技術攻關中著重培養學生復雜工程問題解決能力、跨學科整合能力、技術創新轉化能力、產業鏈協同能力。
2.打造產教融合信息服務體系
產教融合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需以數字化為紐帶、以協同為內核、以評價為驅動,實現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耦合。一是建立“企業發布—高校承接”實習實踐對接機制,企業通過信息服務平臺發布技術攻關需求、崗位能力標準及實習實踐計劃;高校利用大數據與AI技術,推動實現學生能力畫像與企業崗位需求的智能匹配,動態推薦實習崗位、就業崗位,實現“企業出題—高校解題”的精準對接;搭建數字孿生技術模擬工業場景,學生可遠程參與企業項目開發,降低時空限制,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二是建立基地全過程數字化管理機制,通過VR/AR技術模擬生產線調試、設備運維等場景;全流程數據追蹤,采用區塊鏈技術記錄學生實踐數據,確保學習成果可追溯;企業開放產線數據供教學研發,與高校共享產線,高校科研設備反向支持企業技術攻關,實現雙向賦能。三是建立校企協同育人評價機制,量化明確能力指標,設計雙主體評價體系,企業主導制定“技術能力+工程素養+創新潛力”三維評價模型[16];形成雙導師動態考核格局,企業導師側重實踐成果,學術導師考核理論創新,生成綜合評價報告;實現國際認證與學分互認,引入IEEE、ASME等國際工程師認證體系,推動學歷與行業資格互認;推動利益共享與長效激勵,明確校企聯合成果按投入比例確權,政府通過稅收優惠、編制互認等政策,激勵校企深度合作。
新時代新征程,高校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持續深化“四鏈協同”的產教融合卓越工程人才自主培養模式改革,進一步強化產教融合體制機制創新,提升卓越工程師培養國際化水平,努力造就更多愛黨報國、敬業奉獻、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新時代工程師,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趙巍勝.以“三個有組織”推進卓越工程師產教融合培養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24(22).
[2]駱清銘.高校要引領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25(3/4).
[3]王青霞,趙會茹.加強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 提高工科研究生創新和實踐能力[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S1).
[4]秦厚榮,徐海蓉.大學數學課程思政的“觸點”和教學體系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19(9).
[5]蘭凱,和潔,楊曉剛,等.新質生產力視域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儲能科學與技術,2025(9).
[6]李騰子.課程思政高質量發展的三個轉向[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5(3).
[7]徐蘭,王志明,孟鑫沛,等.工作場域學習:適應新質生產力需求的現場工程師培養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5(4).
[8]霍麗娟,吳升剛.韌性治理視域下“雙高建設計劃”的現實價值、內涵要義和建設邏輯[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5(7).
[9]史秋衡,孫昕妍.供需優配:高校促進大學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戰略選擇[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5(2).
[10]李正,馬宏偉,戴青云,等.新工科如何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J].高教探索,2025(2).
[11]王兆璟,王剛.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基本特征、邏輯指向與實現路徑[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4(5).
[12]相博文,儲祖旺.跨學科背景下我國高校教師校內雙聘制的現實審視與優化策略[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25(4).
[13]陳揚,金石,劉志遠,等.工程碩博士培養范式中雙導師制建設的現實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24(22).
[14]楊仁樹,焦樹強,羅熊.“產教融合”構建行業特色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新生態[J].中國高等教育,2024(2).
[15]祝智庭,戴嶺,姜浩哲.學科整合教育:教育強國建設的內生新動能[J].中國遠程教育,2025(5).
[16]詹志華,羅雯.新質生產力貫徹共享發展理念的內在邏輯與實踐路徑[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5(5).
[本文為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大項目“新時代‘工學’人才培養質量全周期保障機制探索與實踐”(SJGDB202400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宋迎東,哈爾濱工程大學黨委書記】
(原載2025年第19期《中國高等教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